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6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6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
燥勝寒寒化則水積,燥用則物堅,燥與寒兼,故相勝也,天地之化,物理之常也。鹹傷血味過於鹹則咽乾,引飲傷血之義,斷可知矣。甘勝鹹渴飲甘泉,咽乾自已,甘爲土味故勝水鹹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自上歧伯曰至此與〈隂陽應象大論〉同,小有增損而注頗異。」。
五氣更立,各有所先當其歲時,氣乃先也。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先立運,然後知非位與當位者也。」
帝曰:「病生之變何如?」
歧伯曰:「氣相得則微,不相得則甚木居火位,火居土位,土居金位,金居水位,水居木位,木居君位,如是者爲相得。又木居水位,水居金位,金居土位,土居火位,火居木位,如是者雖爲相得,終以子僣居父母之位,下陵其上,猶爲小逆也。木居金土位,火居金水位,土居水木位,金居火木位,水居火土位,如是者爲不相得,故病甚也。皆先立運氣及司天之氣,則氣之所在相得與不相得可知矣。
」
帝曰:「主歲何如?」
歧伯曰:「氣有餘,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。其不及,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,己所勝輕而侮之木餘則制土,輕忽於金,以金氣不爭,故木恃其餘而欺侮也。又木少金勝,土反侮木,以木不及,故土妄凌之也,四氣卒同。侮,謂而凌忽之也。侮反受邪或以己強盛,或遇彼衰微,不度卑弱,妄行凌忽,雖侮而求勝,故終必受邪。
,侮而受邪,寡於畏也受邪,各謂受己不勝之邪也。然捨己宮觀,適他鄉邦,外強中乾,邪盛眞弱,寡於敬畏,由是納邪,故曰寡於畏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節藏象論〉曰:『未至而至,此謂太過,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,命曰氣淫。至而不至,此謂不及,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,所不勝而薄之,命曰氣迫。
』即此之義也。」。」
帝曰:「善。」
黃帝問曰:「嗚呼逺哉!天之道也,如迎浮雲,若視深淵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極深淵靜瀅而澄澈,故視之可測其深淺,浮雲飄泊而合散,故迎之莫詣其邊涯,言蒼天之象如淵,可視乎!鱗介運化之道,猶雲莫測其去留,六氣深微,其於運化,當知是喻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文與〈疏五過論〉文重。
」。夫子數言,謹奉天道,余聞而藏之,心私異之,不知其所謂也,願夫子溢志,盡言其事,令終不滅,乆而不絕,天之道可得聞乎運化生成之道也。!」
歧伯稽首再拜對曰:「明乎哉問!天之道也,此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也。」
帝曰:「願聞天道六六之節,盛衰何也六六之節,經已荅問,天師夫敷其旨,故重問之。?」
歧伯曰:「上下有位,左右有紀上下,謂司天地之氣二也,餘左右四氣,在歲之左右也。故少陽之右,陽明治之,陽明之右,太陽治之,太陽之右,厥隂治之,厥隂之右,少隂治之,少隂之右,太隂治之,太隂之右,少陽治之,此所謂氣之標,蓋南面而待也標,末也,聖人南面而立,以閱氣之至也。故曰:『因天之序,盛衰之時,移光定位,正立而待之。
白話文:
燥氣勝過寒氣,寒氣轉化就會形成水腫;燥氣作用過度則使物體堅硬。燥氣和寒氣同時存在,因此互相克制,這是天地運化的規律,也是自然界的常理。鹹味損傷血液,味道過鹹會導致咽喉乾燥,飲水也不能解渴,這說明鹹味傷血的道理是可以理解的。甘味克制鹹味,口渴時喝甘甜的泉水,咽喉乾燥的症狀就能自行緩解,因為甘味屬土,所以能克制屬水的鹹味。 新校正本註釋說:從上面歧伯所說到這裡,與《陰陽應象大論》內容相同,只是略有增減,註釋則有所不同。
五氣更迭,各有先後。當其應運而生的時候,氣就先出現了。如果不是在它應該出現的位置,就是邪氣;如果在它應該出現的位置,就是正氣,先出現並運行,然後才能知道什麼是錯位,什麼是正位。
黃帝問道:「疾病的產生,變化是如何的呢?」
歧伯回答:「氣互相協調則病輕微,互相不協調則病重。例如木在火位、火在土位、土在金位、金在水位、水在木位,木在君位,這樣就是互相協調的。又如木在水位、水在金位、金在土位、土在火位、火在木位,這樣雖然也互相協調,但終究是兒子僭越佔據父母的位置,下位凌駕上位,仍屬於輕微的逆亂。木在金土位、火在金水位、土在水木位、金在火木位、水在火土位,這樣就是互相不協調,所以疾病嚴重。這些都要先了解運行的氣和司天之氣,才能知道氣的所在位置是否互相協調。」
黃帝問道:「主氣的運作情況如何?」
歧伯回答:「氣盛則能克制它所克制的,並凌駕於它所不能克制的。氣虛則它所不能克制的會凌駕並乘虛而入,它所克制的反而會輕視它而被凌駕。例如木氣盛則克制土氣,輕視金氣,因為金氣不與它爭奪,所以木氣憑藉其盛而欺侮金氣。又如木氣虛弱,金氣則能克制它,土氣反而凌駕木氣,因為木氣不足,所以土氣肆意欺侮它。四氣的運作都是如此。凌駕、輕視,指的就是凌辱和忽視。凌駕卻反而遭受邪氣侵襲,或者因為自身強盛,或者遇到對方衰微,不顧及對方的卑弱,妄自尊大,即使凌駕卻想獲勝,最終必定會遭受邪氣侵襲。遭受邪氣侵襲,是因為缺乏敬畏之心。遭受邪氣侵襲,都是指遭受自己不能克制之邪氣的侵襲。但是離開自己所屬的位置,跑到其他的地方,外強中乾,邪氣盛而正氣弱,缺乏敬畏之心,因此招致邪氣,所以說缺乏敬畏之心。新校正本註釋說:根據《六節藏象論》所說:「未到卻到了,這是謂之過度,就會輕視它所不能克制的而乘虛而入,稱為氣淫;到了卻沒到,這是謂之不足,就會被它所克制的肆意欺侮而致病,輕視它所不能克制的,稱為氣迫。」這就是這個意思。」
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
黃帝問道:「唉!天道真是深奧啊!就像迎接飄浮的雲彩,如同觀看深淵一樣。觀看深淵尚且可以測量其深度,迎接飄浮的雲彩卻無法知道它的邊際。深淵平靜清澈,所以可以測量它的深淺;浮雲飄泊不定,聚散無常,所以迎接它卻無法到達它的邊緣。比喻蒼天的景象如同深淵一樣,可以觀察嗎?鱗介類生物的運化之道,就像雲彩一樣難以測度它的去留。六氣深奧微妙,在運化方面,應該理解這個比喻吧!新校正本註釋說:這篇文章與《疏五過論》內容重複。夫子多次講解,謹遵天道,我聽了就記下來,心中私下有所異議,不明白其中的含義,希望夫子能盡情闡述,使它永遠流傳,久遠而不消失,天道是可以知道的嗎?運化生成的道理呢!」
歧伯稽首再拜,回答道:「明智的提問啊!天道如此,這是因為天的秩序,盛衰的時節。」
黃帝問道:「希望聽聞天道六六之節,盛衰的道理是什麼?六六之節,經已解答過,天師您再詳細闡述其旨意,所以再次詢問。」
歧伯回答:「上下有位置,左右有次序。上下,指的是司掌天地之氣的二氣,其餘左右四氣,在應運而生的左右。所以少陽的右邊,由陽明統治;陽明的右邊,由太陽統治;太陽的右邊,由厥陰統治;厥陰的右邊,由少陰統治;少陰的右邊,由太陰統治;太陰的右邊,由少陽統治。這就是所謂氣的標誌,是面向南方而等待的。標誌,指末端。聖人面向南方而站立,以觀察氣的到達。所以說:『根據天的秩序,盛衰的時節,遷移光芒定位,端正站立而等待它。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