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7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7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

』此之謂也移光,謂日移光。定位,謂面南觀氣,正立觀歲數,氣之至則氣可待之也。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隂少陽南方火,故上見火氣治之,與厥隂合,故中見厥隂也。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隂陽明西方金,故上燥,氣治之,與太隂合,故氣燥之下,中見大隂也。

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隂太陽北方水,故上寒氣治之,與少隂合,故寒氣之下,中見少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太陽所至爲寒生,中爲温。』與此義同。」。厥隂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厥隂東方木,故上風氣治之,與少陽合,故風氣之下,中見少陽也。

少隂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少隂東南方君火,故上熱氣治之,與太陽合,故熱氣之下,中見太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少隂所至爲熱生,中爲寒。』與此義同。」。太隂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太隂西南方土,故上濕氣治之,與陽明合,故濕氣之下,中見陽明也。所謂本也,本之下,中之見也,見之下,氣之標也本,謂元氣也。

氣則爲主,則文言著矣。~~,新校正云:「詳注云:『文言著矣。』疑誤。」。本標不同,氣應異象本者,應之元。標者,病之始。病生形用,求之標,方施其用,求之本,標本不同,求之中,見法萬全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至眞要大論云:『六氣標本不同,氣有從本者,有標本者,有不從標本者。

』少陽太隂從本,少隂太陽從本從標,陽明厥隂不從標本,從乎中,故從本者化生於本,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,從中者以中氣爲化。」。」

帝曰:「其有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太過,何也皆謂天之六氣也。初之氣起於立春前十五日,餘二三四五終氣次至,而分治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。?」

歧伯曰:「至而至者,和。至而不至,來氣不及也。未至而至,來氣有餘也時至而氣至,和平之應,此則爲平歲也。假令甲子歲氣有餘於癸亥歲,未當至之期,先時而至也。乙丑歲氣不足於甲子歲,當至之期,後時而至也,故曰「來氣不及、來氣有餘也。」言初氣之至期如此。

歲氣有餘,六氣之至皆先時。歲氣不及,六氣之至皆後時。先時後至,後時先至,各差十三日而應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金匱要略云:『有未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不去,有至而太過,冬至之後,得甲子夜半,少陽起,少隂之時陽始生,天得温和,以未得甲子,天因温和,此爲未至而至也。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,此爲至而不至。

以得甲子而天寒不解,此爲至而不去。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時,此爲至而太過。』此亦論氣應之一端也。」。」

白話文:

這是關於氣候和人體反應的論述。文中說明了六氣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的運行規律及其與人體的關係。

文中提到,觀察氣候變化的方法是面向南方觀察氣的運行,並計算脈搏次數,氣的到達是可以預測的。每種氣都與特定的臟腑經絡相應,例如少陽之上是火氣,內在則反映出厥陰少陽(東方木)的特性;陽明之上是燥氣,內在則反映出太陰陽明(西方金)的特性;以此類推。 這些內外應對的關係,說明了氣的來源(本)和病變的徵兆(標)的關係。 了解氣的本與標,才能有效診斷和治療疾病。 不同的氣,其本標的關係也不同,有些從本而生,有些從標而生,有些則從中間的氣候變化而生。

最後,文章闡述了「氣至」的不同情況:氣按時到達是「和」;氣遲到是「來氣不及」;氣提前到達是「來氣有餘」。 這些情況都與節氣的運行以及氣候的變化有關,文中也提到提前或延後到達的時間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