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(8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(8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

歧伯對曰:「夫聖人之起度數,必應於天地,故天有宿度,地有經水,人有經脉宿,謂二十八宿。度,謂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。經水者,謂海水、瀆水、渭水、湖水、沔水、汝水、江水、淮水、漯水、河水、漳水、濟水也。以其内合經脉,故名之經水焉。經脉者,謂手足三隂三陽之脉,所以言者,以内外參合,人氣應通,故言之也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足陽明外合於海水,内屬於胃。足太陽外合於瀆水,内屬膀胱。足少陽外合於渭水,内屬於膽。足太隂外合於湖水,内屬於脾。足厥隂外合於沔水,内屬於肝。足少隂外合於汝水,内屬於腎。手陽明外合於江水,内屬於大腸。手太陽外合於淮水,内屬於小腸。

手少陽外合於漯水,内屬於三焦。手太隂外合於河水,内屬於肺。手心主外合於漳水,内屬於心包。手少隂外合於濟水,内屬於心。』」。天地温和,則經水安靜。天寒地凍,則經水凝泣。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。卒風暴起,則經水波涌而隴起人經脉亦應之。

夫邪之入於脉也,寒則血凝泣,暑則氣淖澤,虚邪因而入客,亦如經水之得風也。經之動脉,其至也,亦時隴起,其行於脉中,循循然循循然,順動貌,言隨順經脉之動息,因循呼吸之往來,但形狀或異耳。循循,一爲輴輴。其至寸口,中手也,時大時小,大則邪至,小則平,其行無常處大,謂大常平之形診。

小者,非細小之謂也,以其比大,則謂之小,若無大以比,則自是平常之經氣爾。然邪氣者,因其隂氣則入隂經,因其陽氣則入陽脉,故其行無常處也。在隂與陽,不可爲度以隨經脉之流運也。從而察之三部九候,卒然逢之,早遏其路逢,謂逢遇。遏,謂遏絕。三部之中,九候之位,卒然逢遇,當按而止之,即而寫之。

逕路旣絕,則大邪之氣無能爲也。所謂寫者,如下文云。吸則内鍼,無令氣忤,靜以乆留,無令邪布,吸則轉鍼,以得氣爲故,候呼引鍼,呼盡乃去,大氣皆出,故命曰寫按經之旨,先補眞氣乃寫其邪也。何以言之,下文補法,呼盡内鍼,靜以乆留,此段寫法,吸則内鍼,又靜以乆留,然呼盡則次其吸,吸至則不兼呼,内鍼之候旣同,乆留之理復一,則先補之義,昭然可知。《鍼經》云:「寫曰迎之。

迎之,意必持而内之,放而出之,排陽出鍼,疾氣得𣳘。補曰隨之。隨之,意若忘之,若行若悔,如蚊虻止,如留如還。」則補之必乆留也。所以先補者,眞氣不足,鍼乃寫之,則經脉不滿,邪氣無所排遣,故先補眞氣,令足後乃寫出其邪矣。引,謂引出去,謂離穴,候呼而引至其門,呼盡而乃離穴戸,則經氣審以平定,邪氣無所勾留,故大邪之氣,隨鍼而出也。呼,謂氣出。

白話文:

聖人制定各種法則,一定符合天地規律。天有星宿的運行軌跡,地有江河湖海的流向,人體則有經脈循行的路線,如同二十八星宿一樣。「度」指天體運行三百六十五度的軌跡。「經水」指的是海水、瀆水(古代地名,指河流)、渭水、湖水、沔水、汝水、江水、淮水、漯水、河水、漳水、濟水等河流。因為這些河流在人體內與經脈互相應照,所以稱之為「經水」。「經脈」指的是手足三陰三陽的經脈。之所以要說明經水和經脈,是因為人體氣血的運行與天地陰陽相通,所以要將它們聯繫起來說明。

《甲乙經》記載:足陽明經脈外在與海水相應,內在與胃相連;足太陽經脈外在與瀆水相應,內在與膀胱相連;足少陽經脈外在與渭水相應,內在與膽相連;足太陰經脈外在與湖水相應,內在與脾相連;足厥陰經脈外在與沔水相應,內在與肝相連;足少陰經脈外在與汝水相應,內在與腎相連;手陽明經脈外在與江水相應,內在與大腸相連;手太陽經脈外在與淮水相應,內在與小腸相連;手少陽經脈外在與漯水相應,內在與三焦相連;手太陰經脈外在與河水相應,內在與肺相連;手少陰經脈外在與濟水相應,內在與心相連;手厥陰經脈外在與漳水相應,內在與心包相連。當天地溫和,經水就會平靜;天寒地凍,經水就會凝結;天暑地熱,經水就會沸騰;突然刮風下雨,經水就會波動,人體的經脈也會隨之反應。

邪氣入侵經脈,寒邪則使血液凝滯,暑邪則使氣血濁濕,虛邪乘虛而入,就像經水受到風的影響一樣。經脈的搏動,有時會隆起,它在經脈中運行,循序漸進,順著經脈的氣血運行和呼吸的起伏而動,只是形態略有不同。「循循」也作「輴輴」。當氣血運行到寸口(手腕內側)脈搏處,有時強有時弱,脈搏強大則邪氣入侵,脈搏平弱則身體正常,其運行沒有固定的位置,強大的脈搏代表正常的狀態。脈搏較弱,並不是指脈搏細小,而是與強大的脈搏相比就顯得較弱,如果沒有強大的脈搏作比較,那就是正常的經氣。邪氣入侵,依據陰陽性質,會進入陰經或陽經,所以它的運行沒有固定的位置,在陰經或陽經中運行,無法用固定的規律來推測。因此要觀察三部九候(診脈部位),一旦發現邪氣,就要及時阻止。三部九候,一旦發現邪氣,就要立即按壓阻止,然後進行針灸治療。

當邪氣入侵的途徑被阻斷,邪氣就無力作祟。「寫」指針灸治療的方法,下文會詳細說明。吸氣時將針緩慢刺入,不要使氣逆,靜止停留,不要讓邪氣擴散;吸氣時旋轉針體,以達到得氣的目的,等待呼氣時再將針拔出,待氣全部呼出,故名為「寫」。針灸的原則是先補益正氣,然後再排出邪氣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下文會有補法的說明:呼氣時將針緩慢刺入,靜止停留,這是寫法;吸氣時將針緩慢刺入,靜止停留,呼氣後再吸氣,吸氣時不呼氣,針刺的方法相同,停留時間也相同,由此可知,先補益正氣的道理就清楚了。《鍼經》云:「寫曰迎之。」迎之,意思是像迎接一樣,把針緩慢刺入,然後再拔出;補曰隨之。隨之,意思是像忘記一樣,好像行雲流水,若即若離,像蚊蟲停留在皮膚上一樣,留而不留,去而不去。所以補法必須停留較長時間。之所以要先補益正氣,是因為正氣不足,就直接針灸治療,則經脈氣血不足,邪氣無法排出,所以要先補益正氣,使之充足,然後再排出邪氣。「引」指將針緩慢拔出,指針離開穴位,等待呼氣時將針拔出,等到呼氣結束才離開穴位,這樣經氣就會平穩,邪氣就無處停留,所以邪氣就會隨著針的拔出而排出。「呼」指氣體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