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2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2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二十五日』作『二十一日』,『二十六日』作『二十二日』,《甲乙經》《太素》並同,『伏膂之脉』《甲乙經》作『太衝之脉』,巢元方作『伏衝』。」。其氣上行九日,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髙,故作日益早也以腎脉貫脊,屬腎,上入肺中。
肺者,缺盆爲之道,隂氣之行速,故其氣上行九日,出於缺盆之中。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内薄於五藏,橫連募原也。其道逺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衞氣俱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募原,謂鬲募之原系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募』作『膜』,《太素》、巢元方並同〈舉痛論〉亦作『膜原』。」。
」
帝曰:「夫子言衞氣,每至於風府、腠理乃發,發則邪氣入,入則病作,𫝆衞氣日下一節,其氣之發也,不當風府,其日作者,柰何?」
歧伯曰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,自『此邪氣客於頭項』至下『則病作故』,八十八字並無。」:「此邪氣客於頭項,循膂而下者也。故虚實不同,邪中異所,則不得當其風府也。故邪中於頭項者,氣至頭項而病。中於背者,氣至背而病。中於腰脊者,氣至腰脊而病。
中於手足者,氣至手足而病故下篇各以居邪之所而刺之。衞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,故風無常府,衞氣之所發,必開其腠理,邪氣之所合,則其府也虚實不同,邪中異所,衞邪相合,病則發焉,不必悉當風府而發作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巢元方『則其府也』作『其病作』。
」。」
帝曰:「善。夫風之與瘧也,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,何也風瘧皆有盛衰,故云相似同類。?」
歧伯曰:「風氣留其處,故常在,瘧氣隨經絡沉以内薄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次以内傳』。」,故衞氣應乃作留,謂留止。隨,謂隨從。。」
帝曰:「瘧先寒而後熱者,何也?」
歧伯曰:「夏傷於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『水寒』作『小寒迫之』。」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秋傷於風則病成矣暑爲陽氣,中風者陽氣受之,故秋傷於風則病成矣。。夫寒者,隂氣也。風者,陽氣也。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,故先寒而後熱也。病以時作,名曰寒瘧露形觸冒,則風寒傷之。。」
帝曰:「先熱而後寒者,何也?」
歧伯曰:「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,故先熱而後寒也,亦以時作,名曰温瘧以其先熱,故謂之温。。其但熱而不寒者,隂氣先絕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寃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癉,熱也,極熱爲之也。。」
帝曰:「夫經言:『有餘者寫之,不足者補之。』𫝆熱爲有餘,寒爲不足,夫瘧者之寒,湯火不能温也,及其熱,冰水不能寒也,此皆有餘不足之類,當此之時,良工不能止,必須其自衰乃刺之,其故何也?願聞其說言何暇不早,使其盛極而自止乎。。」
白話文:
黃帝內經素問第十篇節選譯文:
關於疾病發作時間的討論,原文提到某些疾病的氣會向上運行九天,從缺盆(鎖骨上窩)出來,所以發作時間會越來越早。疾病的氣血循行經絡,例如腎經貫穿脊柱,上達肺部。肺氣的運行很快,所以從缺盆出來的氣,九天內就會發作。如果間日發作,是邪氣侵犯五臟,並連接到募原(腹部穴位)所致。因為病氣的運行路線較長且深,速度較慢,無法與衛氣同步運行,所以不能每天都發作。
關於衛氣的討論,黃帝提出疑問:衛氣每天下降一節,為何疾病發作不一定在風府(後頸部穴位)?歧伯解釋說,邪氣侵犯的位置不同,發病部位也不同。邪氣侵犯頭項,則病在頭項;侵犯背部,則病在背部;依此類推。衛氣與邪氣相遇的地方就會發病,所以疾病發作不一定在風府。
關於風和瘧疾的區別,黃帝問為什麼風病持續不斷,而瘧疾卻有間歇期?歧伯解釋說,風邪停留在體內,所以持續存在;而瘧邪隨著經絡運行,間歇發作。
關於瘧疾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的原因,歧伯解釋說,夏日暑熱傷了人體,導致汗出過多,腠理開洩,再遇到秋天的寒冷,就容易生病。先寒後熱是因為先受寒邪,後受風邪;先熱後寒則相反。還有一種瘧疾只發熱不發冷,是陰氣先衰竭,陽氣獨盛所致。
最後,黃帝提出關於瘧疾寒熱的疑問:瘧疾寒時,湯火都無法溫暖;熱時,冰水都無法降溫,這是因為寒熱都達到極點了,此時即使是良醫也無法立即制止,必須等到病情自行減輕才能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