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 (1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
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
黃帝問曰:「夫痎瘧皆生於風,其蓄作有時者,何也痎,猶老也,亦瘦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夫瘧疾皆生於風,其以日作,以時發,何也?』與此文異,《太素》同𫝆文,楊上善云㾬,有云二日一發名㾬瘧,此經但夏傷於暑至秋爲病,或云㾬瘧,或但云瘧不必以日發,間日以定㾬也,但應四時其形有異,以爲㾬爾。」?」

歧伯對曰:「瘧之始發也,先起於毫毛,伸欠乃作,寒慄鼓頷慄,謂戰慄。鼓,謂振動。。腰脊俱痛,寒去則内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冷飲。」

帝曰:「何氣使然,願聞其道。」

歧伯曰:「隂陽上下交爭,虚實更作,隂陽相移也陽氣者,下行極而上,隂氣者,上行極而下,故曰隂陽上下交爭也。陽虚則外寒,隂虚則内熱,陽盛則外熱,隂盛則内寒,由此寒去熱生,則虚實更作,隂陽之氣相移易也。陽并於隂則隂實而陽虚,陽明虚則寒慄鼓頷也陽并於隂,言陽氣入於隂分也。

陽明,胃脉也。胃之脉自交承漿,却分行,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。其支別者,從大迎前下人迎,故氣不足則惡寒戰慄而頤頷振動也。巨陽虚則腰背頭項痛巨陽者,膀胱脉,其脉從頭別下項,循肩髆内,俠背,抵腰中,故氣不足則腰背頭項痛也。三陽俱虚則隂氣勝,隂氣勝則骨寒而痛,寒生於内,故中外皆寒。

陽盛則外熱,隂虚則内熱,外内皆熱則喘而渴,故欲冷飲也熱傷氣,故内外皆熱,則喘而渴。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内,腸胃之外,此榮氣之所舍也腸胃之外,榮氣所主,故云榮氣所舍也。舍,猶居也。此令人汗空疏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作『汗出空疏』,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並同。

」,腠理開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及得之以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内,與衞氣并居。衞氣者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隂,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隂而内薄,内外相薄,是以日作作,發作也。」

帝曰:「其間日而作者,何也間日,謂隔日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其氣之舍深,内薄於隂,陽氣獨發,隂邪内著,隂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不與衞氣相逢會,故隔日發也。。」

帝曰:「善。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,何氣使然晏,猶日暮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風府,穴名,在頂上入髮際,同身寸之二寸,大筋内宛宛中也。膂,謂脊兩傍。衞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,其明日,日下一節,故其作也晏,此先客於脊背也。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病作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節,謂脊骨之節。然邪氣逺則逢會遲,故發暮也。

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入於脊内,注於伏膂之脉項已下至尾骶,凡二十四節,故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入於脊内,注於伏膂之脉也。伏膂之脉者,謂膂筋之間,腎脉之伏行者也。腎之脉循股内後廉,貫脊,屬腎。其直行者,從腎上貫肝鬲,入肺中,以其貫脊又不正應行穴,但循膂伏行,故謂之伏膂脉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這種瘧疾,都因為感受風邪而產生,但它發作的時間卻有規律,這是為什麼呢?」

歧伯回答說:「瘧疾剛開始發作時,會先從皮膚的細毛孔開始,然後身體會打哈欠,接著就開始發冷顫抖,牙齒也因寒冷而顫動,同時感到腰背疼痛。寒冷過去後,身體內外都會發熱,頭痛得像要裂開一樣,並且會感到口渴,想要喝冷水。」

黃帝問:「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希望您能告訴我其中的道理。」

歧伯說:「這是因為體內的陰陽之氣上下交戰,虛實的狀態交替出現,陰陽之氣互相轉移的緣故。陽氣從下向上運行到極點,而陰氣則從上向下運行到極點,所以才說陰陽之氣上下交戰。陽氣虛弱就會感到體表寒冷,陰氣虛弱則會感到體內發熱。陽氣旺盛就會感到體表發熱,陰氣旺盛則會感到體內寒冷。因此寒冷過後會發熱,虛實的狀態也隨之交替出現,陰陽之氣互相轉移變化。陽氣和陰氣相合,就會導致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。陽明經氣虛弱就會出現寒冷顫抖、牙齒打顫的現象。陽氣與陰氣相合,指的是陽氣進入了陰氣的範圍。

陽明經,指的是胃脈。胃經的脈絡從承漿穴分出,往後延伸,沿著下巴後方下行,出於大迎穴。它的一個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。所以當陽明經氣不足時,就會感到怕冷、顫抖,下巴也跟著顫動。巨陽經氣虛弱就會感到腰背、頭部、頸項疼痛。巨陽經指的是膀胱經,它的脈絡從頭部分出,下行到頸部,沿著肩胛骨內側,夾著背部,到達腰部,所以當膀胱經氣不足時,就會感到腰背、頭部、頸項疼痛。三陽經的陽氣都虛弱,陰氣就會勝過陽氣,陰氣過盛就會感到骨頭寒冷而疼痛,寒冷從體內產生,因此身體內外都感到寒冷。

陽氣旺盛就會感到體表發熱,陰氣虛弱則會感到體內發熱,當身體內外都發熱時,就會出現喘氣和口渴的現象,所以想要喝冷水。這是因為熱邪損傷了體內的氣,所以內外都發熱,出現喘氣和口渴。這些情況大多是因為夏天受到暑熱之邪的侵擾,熱氣藏在皮膚裡面、腸胃外面,這裡也是營氣停留的地方。營氣主要活動在腸胃之外,所以說這裡也是營氣停留的地方。這裡的「舍」字,意思就是停留居住。這會導致汗液排泄不暢,毛孔疏鬆。因為受到秋天的氣候影響,汗液排出時遇到風邪,或者因沐浴而使水氣停留在皮膚內,與衛氣共同居住。衛氣白天在體表陽分運行,晚上在體內陰分運行。這種氣遇到陽氣就向外散發,遇到陰氣就向內收斂。由於內外之氣互相衝擊,所以瘧疾會按時發作。」

黃帝問道:「那種隔一天發作一次的瘧疾,又是什麼原因呢?」

歧伯回答說:「這種情況是因為邪氣停留的地方較深,靠近體內的陰分,陽氣單獨發作,陰邪內藏,陰陽之氣互相爭鬥而無法散發,所以會隔一天發作一次,因為衛氣沒有與之相遇,所以會隔天發作。」

黃帝問道:「很好。那麼發病時間有早有晚,又是什麼原因呢?」

歧伯回答說:「邪氣如果停留在風府穴,就會沿著脊椎兩旁向下走。風府穴位於頭頂髮際後兩寸的地方,在大筋的凹陷處。衛氣每天都會在風府穴匯聚,第二天則會下降一節,所以發病時間就比較晚。這是因為邪氣先侵入到背部。每次邪氣到達風府穴時,毛孔就會張開,邪氣就會進入,邪氣進入就會發病,因此每天發病的時間就會逐漸變晚。這是由於邪氣停留的位置比較遠,與衛氣相會的時間就比較遲,所以發病時間就比較晚。

邪氣從風府穴開始,每天下降一節,經過二十五天會到達骶骨,二十六天則會進入脊椎內部,注入到伏膂脈。伏膂脈指的是位於脊柱兩側,腎脈所潛伏的脈絡。腎脈沿著大腿內後方,貫穿脊柱,歸屬於腎臟。它的一條分支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、膈膜,進入肺部,由於它貫穿脊柱又不是在穴位上運行,而是沿著脊柱兩旁的肌肉潛伏運行,所以稱為伏膂脈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