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8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8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

」。中肺,三日死,其動爲欬〈診要經終論〉曰:「中肺,五日死。」〈刺禁論〉曰:「中肺,三日死,其動爲欬。」。中腎,六日死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三日死』。」,其動爲嚏欠〈診要經終論〉曰:「中腎,七日死。」〈刺禁論〉曰:「中腎,六日死,其動爲嚏。

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『欠』字。」。中脾,十日死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十五日』。」,其動爲吞〈診要經終論〉曰:「中脾,五日死。」〈刺禁論〉曰:「中脾,十日死,其動爲吞。」然此三論皆歧伯之言,而死日動變不同,傳之誤也。刺傷人五藏必死,其動則依其藏之所變,候知其死也變,謂氣動變也。

中心下至此並爲逆從,重文也。」

黃帝問曰:「病有標本,刺有逆從,柰何?」

歧伯對曰:「凡刺之方,必別隂陽,前後相應,逆從得施,標本相移,故曰:『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,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,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,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。』」故治有取標而得者,有取本而得者,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得病之情,知治大體,則逆從皆可施,必中焉。

故知逆與從,正行無問,知標本者,萬舉萬當道不疑惑,識旣深明,則無問於人,正行皆當。不知標本,是謂妄行識,猶褊淺。道未髙深,舉且見違,故行多妄。

夫隂陽逆從標本之爲道也,小而大,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著之至也。言別隂陽,知逆順,法明著見精微,觀其所舉則小,尋其所利則大,以斯明著,故言一而知百病之害。少而多,淺而博,可以言一而知百也言少可以貫多,舉淺可以料大者,何法之明,故非聖人之道,孰能至於是耶!故學之者猶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也。博,大也。

以淺而知深,察近而知逺,言標與本易而勿及雖事極深玄,人非咫尺,略以淺近而悉貫之,然標本之道,雖易可爲言,而丗人識見無能及者。

治反爲逆,治得爲從。先病而後逆者,治其本。先逆而後病者,治其本:先寒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。先病而後生寒者,治其本。先熱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。先熱而後生中滿者,治其標。先病而後𣳘者,治其本。先𣳘而後生他病者,治其本,必且調之,乃治其他病。先病而後中滿者,治其標。

先中滿而後煩心者,治其本。人有客氣有同氣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同』作『固』。」,小大不利,治其標。小大利,治其本本先病標後病,必謹察之。病發而有餘,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。病發而不足,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本而標之,謂有先病復有後病也,以其有餘,故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也。標而本之,謂先發輕微緩者,後發重大急者,以其不足,故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也。

白話文:

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八

刺傷肺部,三日內死亡,症狀是咳嗽。《診要經終論》說:「刺傷肺部,五日內死亡。」《刺禁論》說:「刺傷肺部,三日內死亡,症狀是咳嗽。」刺傷腎臟,六日內死亡。(新校正:按《甲乙經》作「三日死」。)症狀是打噴嚏、欠伸。(新校正:按《甲乙經》無「欠」字。)刺傷脾臟,十日內死亡。(新校正:按《甲乙經》作「十五日」。)症狀是吞嚥困難。《診要經終論》說:「刺傷脾臟,五日內死亡。」《刺禁論》說:「刺傷脾臟,十日內死亡,症狀是吞嚥困難。」然而這三種說法都是岐伯所言,但死亡時間和症狀卻不一致,應該是傳抄時的錯誤。刺傷人體五臟必定死亡,其症狀會隨著受損臟腑的變化而改變,觀察這些變化就能判斷死亡時間。所謂的變化,指的是氣的變化。

從心臟向下到這些部位,都屬於逆從針法(針刺方向)的範圍,這是重複說明的意思。

黃帝問道:「疾病有標本之分,針刺也有逆從之法,這是怎麼回事呢?」

岐伯回答道:「凡是針刺治療,必須區分陰陽,前後相對應,逆從之法才能施用,標本才能相互轉移。所以說:『有的在標證上,就從標證上治療;有的在本證上,就從本證上治療;有的在本來,卻從標證上治療;有的在標證上,卻從本證上治療。』」因此,治療有的取標證而有效,有的取本證而有效,有的用逆法而有效,有的用從法而有效。了解疾病的病情,掌握治療的大體原則,那麼逆從之法都可以運用,必定能奏效。

所以,知道逆從之法,正確施治不用懷疑;知道標本之理,萬事萬物都能成功,行醫之道不會疑惑。知識既已深明,就不需要詢問他人,正確施行就能奏效。不知道標本之理,就是妄為,知識淺薄,醫道尚未高深,所做的一切都會違背醫理,因此所作所為多半是錯誤的。

陰陽、逆從、標本的醫理,小則可以治小病,大則可以治大病;說明一個道理,就能明白百病的危害,這是醫理的精妙之處。說明陰陽,了解逆順,法則明確,就能看到精微之處。觀察其所治之病則小,追尋其治療之益則大,憑藉此法則,就能明白百病的危害。少量可以推廣到多量,淺顯可以推廣到深奧,可以說明一個道理而了解百病。少量可以貫通多量,淺顯可以推斷深奧,這是什麼樣明確的法則呢?如果不是聖人之道,誰能達到這種境界呢!所以學習者也同樣可以通過一個道理來了解百病。「博」就是廣大。

用淺顯的道理去了解深奧的道理,觀察近處的事物就能了解遠處的事物。說明標與本的道理雖然簡單,但世人卻很少能理解。即使事情極其深奧玄妙,人與人之間並不是咫尺之遙,只要用淺顯近便的道理就能貫通理解。然而標本的道理雖然容易說明,但世人卻很少能理解。

治療反其道而行之則為逆治,治療順其自然則為從治。先有疾病,然後出現逆證的,治療其本;先有逆證,然後出現疾病的,治療其本;先有寒邪,然後生病的,治療其本;先有疾病,然後出現寒邪的,治療其本;先有熱邪,然後生病的,治療其本;先有熱邪,然後出現腹部脹滿的,治療其標;先有疾病,然後出現水腫的,治療其本;先有水腫,然後出現其他疾病的,治療其本,必須先調治水腫,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;先有疾病,然後出現腹部脹滿的,治療其標;

先有腹部脹滿,然後煩躁不安的,治療其本;人體有客邪,也有正氣(新校正:按全元起本「同」作「固」),輕微的傷害,治療其標;較大的傷害,治療其本。本證先發,標證後發,必須仔細觀察。疾病發作而有餘的,屬本證兼標證,先治本證,後治標證;疾病發作而不足的,屬標證兼本證,先治標證,後治本證。「本而標之」指的是先有疾病,然後又有後發疾病,因為有餘,所以先治本證,後治標證。「標而本之」指的是先發病症輕微緩慢,後發病症嚴重急迫,因為不足,所以先治標證,後治本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