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11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11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
」此之謂也。勝死者,謂勝剋於己之時則死也。〈平人氣象論〉曰:「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脾見甲乙死,肺見丙丁死,腎見戊已死。」是謂勝死也。足太陽氣絕者,其足不可屈伸,死必戴眼足太陽脉起於目内眥,上額,交巔,上從巔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髆,内俠脊,抵腰中,其支者復從肩髆別下,貫臀,過髀樞,下合膕中,貫腨,循踵,至足外側。太陽氣絕死如是矣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診要經終論〉載三陽三隂脉終之證,此獨犯足太陽氣絕一證,餘應闕文也。又注『貫臀』,《甲乙經》作『貫胂』,王氏注〈厥論〉、〈刺瘧論〉各作『貫胂』,又注〈刺腰論〉作『貫臀』。詳《甲乙經》注,『臀』當作『胂』。」。」
帝曰:「冬隂夏陽柰何言死時也。?」
歧伯曰:「九候之脉,皆沉細懸絕者,爲隂,主冬,故以夜半死。盛躁喘數者,爲陽,主夏,故以日中死位無常居,物極則反也,乾坤之義,隂極則龍戰于野,陽極則亢龍有悔,是以隂陽極脉,死於夜半日中也。是故寒熱病者,以平旦死亦物極則變也。平曉木王,木氣爲風,故木王之時,寒熱病死。
〈生氣通天論〉曰:『因於露風乃生寒熱。』由此則寒熱之病,風薄所爲也。熱中及熱病者,以日中死陽之極也。病風者,以日夕死卯酉衝也。病水者,以夜半死水王故也。其脉乍疏乍數,乍遲乍疾者,日乘四季死辰戌丑未,土寄王之,脾氣内絕,故日乘四季而死也。
「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,猶死亦謂形氣不相得也。證前脫肉身不去者,九候雖平調,亦死也。七診雖見,九候皆從者,不死但九候順四時之令,雖七診互見亦生矣。從,謂順從也。所言不死者,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,似七診之病而非也,故言不死風病之脉診,大而數,月經之病,脉小以微,雖候與七診之狀略同,而死生之證乃異,故不死也。若有七診之病,其脉候亦敗者,死矣言雖七診見,九候從者,不死。
若病同七診之狀,而脉應敗亂,縱九候皆順猶不得生也。必發噦噫胃精内竭,神不守心,故死之時發斯噦噫。〈宣明五氣篇〉曰:「心爲噫,胃爲噦也。」。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𫝆之所方病方,正也,言必當原其始而要終也。而後各切循其脉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,其脉疾者,不病氣強盛故。
其脉遲者,病氣不足故。脉不往來者,死精神去也。皮膚著者,死骨乾枯也。」
帝曰:「其可治者柰何?」
歧伯曰:「經病者,治其經求有過者。孫絡病者,治其孫絡血有血留止,刺而去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絡病者,治其絡血。』無二『孫』字。」。血病,身有痛者,治其經絡《靈樞經》曰:「經脉爲裏,支而橫者爲絡,絡之別者爲孫絡。」由是孫絡則經之別支而橫也。
白話文:
這篇文字描述了古代中醫對疾病診斷和預後的觀點,以及一些治療方法。文中提及了臟腑之間的相剋關係,例如肝臟在庚辛(庚金、辛金)之時容易受損而亡。 足太陽經脈氣絕的症狀與死亡的關聯也被詳細闡述,並說明了經脈循行的路線。文中也討論了根據脈象判斷死亡時間的標準,例如脈象沉細懸絕者主冬,容易在夜半死亡;脈象盛躁喘數者主夏,容易在日中死亡。 此外,文中還說明了寒熱病、風病、水病等不同疾病的死亡時間與脈象的關係。 文章也指出,即使九候脈象調和,但如果形氣不相得(例如形體極度消瘦),仍然會死亡。 最後,文章闡述了疾病的治療方法,根據病症的不同,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,例如治療經病、孫絡病和血病等。 治療方法也結合了經絡理論,強調根據經絡的循行路線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