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12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12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無『血病』二字。」。其病者在竒邪,竒邪之脉則繆刺之竒,謂竒繆不偶之氣,而與經脉繆處也,由是故繆刺之。繆刺者,刺絡脉,左取右,右取左也。留瘦不移,節而刺之病氣淹留,形容減瘦,證不移易,則消息節級,養而刺之。此又重明前經無問其病,以平爲期者也。
上實下虚,切而從之,索其結絡脉,刺出其血,以見通之結,謂血結於絡中也。血去則經隧通矣。前經云:「先去血脉而後調之。」明其結絡乃先去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經文『以見通之』,《甲乙經》作『以通其氣』。」。瞳子髙者,太陽不足。戴眼者,太陽已絕。
此決死生之要,不可不察也此復明前太陽氣欲絕及已絕之候也。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鍼錯簡文也。」
白話文:
關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,有些學者認為《甲乙經》中並無「血病」二字。如果疾病是由於外邪入侵導致經脈運行異常,就應該採用「繆刺」的方法治療。繆刺指的是刺絡放血,以左治右,以右治左。如果患者消瘦且病情沒有變化,就應該調整針刺的部位和次數,並配合調養。這也再次說明,之前的經文中提到不問病情,只求平和的治療方法。
上實下虛的病人,需要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,尋找阻塞的經絡,放血以疏通經脈,因為血液阻塞在經絡之中。血液排出後,經絡就能暢通了。之前的經文說:「先疏通經脈,然後再調理」,說明疏通阻塞的經絡是治療的先決步驟。有些學者認為「以見通之」應當理解為「以通其氣」。瞳孔上翻者,說明太陽經的陽氣不足;瞳孔下陷者,則說明太陽經的陽氣已經耗盡。
這些都是判斷生死的重要指標,不可不察。這再次說明了太陽經陽氣將盡和已經耗盡的徵兆。關於手指和腳踝上方五指留針的細節,文本略有混亂,需進一步考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