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1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
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
黃帝問曰:「人之居處、動靜、勇怯,脉亦爲之變乎?」

歧伯對曰:「凡人之驚恐、恚勞、動靜皆爲變也變,謂變易常候。是以夜行,則喘出於腎腎王於夜,氣合幽冥,故夜行則喘息,内從腎出也。淫氣病肺夜行,腎勞,因而喘息,氣淫不次則病肺也。有所墮恐,喘出於肝恐生於肝,墮損筋血,因而奔喘,故出於肝也。淫氣害脾肝木妄淫,害脾土也。

有所驚恐,喘出於肺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氣亂胸中,故喘出於肺也。淫氣傷心驚則神越,故氣淫反傷心矣。度水跌仆,喘出於腎與骨濕氣通腎,骨腎主之,故度水跌仆,喘出腎骨矣。跌,謂足跌。仆,謂身倒也。當是之時,勇者氣行則已。怯者則着而爲病也氣有強弱,神有壯懦,故殊狀也。

故曰:「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,骨肉皮膚,能知其情,以爲診法也通達性懷,得其情狀,乃爲深識,診契物宜也。」

故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飽甚胃滿,故汗出於胃也。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驚奪心精,神氣浮越,陽内薄之,故汗出於心也。持重逺行,汗出於腎骨勞氣越,腎復過疲,故持重逺行,汗出於腎也。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暴役於筋,肝氣罷極,故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也。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搖體勞苦,謂動作施力,非疾走逺行也。

然動作用力,則榖精四布,脾化水榖,故汗出於脾也。故春秋冬夏,四時隂陽,生病起於過用,此爲常也不適其性而強云爲過,即病生,此其常理,五臟受氣蓋有常分,用而過耗是以病生。

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肝養筋故,胃散榖精之氣,入於肝則浸淫滋養於筋絡矣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脉濁氣,榖氣也。心居胃上,故榖氣歸心,淫溢精微入於脉也何者?心主脉故。脉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脉,輸精於皮毛言脉氣流運乃爲大經,經氣歸宗,上朝於肺,肺爲華蓋位復居髙,治節由之,故受百脉之朝會也。〈平人氣象論〉曰:「藏眞髙於肺,以行榮衞隂陽。

」由此故肺朝百脉,然乃布化精氣,輸於皮毛矣。毛脉合精,行氣於府府,謂氣之所聚處也,是謂氣海,在兩乳間,名曰膻中也。府精神明,留於四臟,氣歸於權衡膻中之布氣者,分爲三隧,其下者,走於氣街,上者,走於息道,宗氣留於海,積於胸中,命曰氣海也。如是分化,乃四藏安定,三焦平均,中外上下各得其所也。

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三丗脉法,皆以三寸爲寸關尺之分,故中外髙下氣緒均平,則氣口之脉而成寸也。夫氣口者,脉之大要會也,百脉盡朝,故以其分決死生也。

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水飲流下,至於中焦,水化精微上爲雲霧,雲霧散變乃注於脾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。」此之謂也。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水土合化,上滋肺金,金氣通腎,故調水道,轉注下焦,膀胱稟化乃爲溲矣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下焦如瀆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人的居住環境、活動方式、勇敢或膽怯,會讓脈象也跟著變化嗎?」

歧伯回答:「所有人的驚嚇恐懼、憤怒勞累、動與靜都會讓脈象產生變化。所謂變化,指的是改變原有的脈象。因此,如果晚上行走,就會因為腎在晚上功能旺盛,氣與陰暗的環境相合,而感到呼吸急促,這是因為氣從腎臟發出。如果過度貪戀性慾,會損傷肺,因為晚上行走傷腎,而導致呼吸急促,如果氣的運行不正常就會損傷肺。如果從高處墜落受到驚嚇,會因為恐懼產生於肝,導致筋脈和血液受損,因而引起急促的呼吸,所以氣從肝臟發出。如果過度貪戀性慾,會損害脾,因為肝屬木,過度旺盛就會傷害脾土。

如果受到驚嚇,會因為驚嚇使心神沒有依附,神氣沒有歸宿,氣機紊亂於胸中,所以呼吸急促從肺發出。過度驚恐會導致神氣外散,反而會損傷心臟。如果渡水或跌倒,會因為水濕之氣與骨骼相通,而腎主骨骼,所以呼吸急促從腎臟發出。跌倒,指的是腳跌倒。仆,指的是身體倒下。在這種情況下,勇敢的人氣血運行就會恢復正常,膽怯的人則會因此患病。因為人的氣有強弱之分,神有壯弱之別,所以表現出來的症狀各不相同。

所以說,診斷疾病的方法,要觀察人的勇敢或膽怯,以及骨骼肌肉皮膚的狀況,才能了解病情,作為診斷的依據。能夠通達人的性情,了解其真實狀況,才能算是高明的醫師,診斷才能符合病情需要。

所以,飲食過飽,汗會從胃排出,因為過飽導致胃脹滿。受到驚嚇而失去精氣,汗會從心排出,因為驚嚇奪走了心精,導致神氣浮散,陽氣內迫,所以汗從心排出。如果拿著重物遠行,汗會從腎排出,因為骨骼勞累,腎臟過於疲勞。如果快速奔跑或感到恐懼,汗會從肝排出,因為筋脈過度勞累,肝氣衰竭。如果身體搖晃或勞累,汗會從脾排出,身體搖晃勞累指的是動作用力,不是快走遠行。

然而,活動時用力,穀物的精華就會四處散布,脾臟會將水穀精微轉化為汗液,所以汗會從脾排出。所以無論春夏秋冬,四季陰陽的變化,疾病的產生都源於過度使用身體,這是普遍的規律。如果違背身體的自然屬性而強行去做,就會產生疾病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五臟接受的氣各有固定的份量,如果過度消耗就會產生疾病。

食物的精氣進入胃後,會分散精華到肝,滋養筋脈,因為肝養筋。胃將食物的精氣輸送到肝臟,可以滋養筋絡。食物的精氣進入胃後,濁氣會歸於心臟,精微物質會進入脈絡。所謂的濁氣,是指水穀之氣。心臟位於胃的上方,所以水穀之氣會歸於心臟,精微物質會進入脈絡,因為心臟主管脈搏。脈絡中的氣流經絡,經絡中的氣會歸於肺。肺朝百脈,將精微物質輸送到皮膚毛髮,表示脈氣的運行就像大的經絡,經絡之氣歸於肺,而肺如同華蓋,位置高聳,因此負責調度全身,所以接受百脈的匯聚。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「內藏之真氣高於肺,以運行榮氣與衛氣、陰氣與陽氣。」由此可知肺朝百脈,並將精氣分佈到皮膚毛髮。毛孔與脈絡的精氣結合,會將氣輸送到府,府指的是氣聚集的地方,也就是氣海,在兩乳之間,叫做膻中。府的精氣明亮,會留存在四臟,氣會歸於權衡(指膻中),膻中分佈的氣會分為三條路徑:下行的氣走到氣街,上行的氣走到呼吸道,宗氣則留存在氣海,積聚在胸中。如此分化,四臟才能安定,三焦才能平衡,身體內外上下才能各得其所。

權衡能夠保持平衡,氣口的脈象才能顯現出寸口,以此來判斷生死。古代的三種脈法,都以三寸作為寸、關、尺的分界,所以體內外、上下的氣機均勻平和,氣口的脈象才能顯示出寸口的狀況。氣口是脈搏的重要部位,百脈都匯聚於此,所以可以用來判斷生死。

飲水進入胃後,會遊溢出精微物質,向上輸送到脾臟。水飲向下流動,到達中焦,水化生的精微物質會向上化為雲霧,雲霧分散變化後注入脾臟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上焦像霧,中焦像泡沫。」指的就是這個意思。脾臟的氣會分散精微物質,向上歸於肺臟,通調水道,向下輸送給膀胱。水和土結合產生變化,向上滋養肺金,金氣與腎相通,因此可以調暢水道,向下輸送到下焦,膀胱接受其變化而形成小便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下焦像水溝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