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2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2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
」此之謂也。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合於四時五臟隂陽,揆度以爲常也從是水精布,經氣行,筋骨成,血氣順,配合四時寒暑,證符五藏隂陽,揆度盈虚用爲常道。度,量也,以用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一本云:『隂陽動靜』。」。
太陽藏獨至,厥、喘、虚、氣逆,是隂不足,陽有餘也隂,謂腎。陽,謂膀胱也。表裏當俱寫,取之下俞陽獨至,謂陽氣盛至也,陽獨至,爲陽有餘。隂不足則陽邪入,故表裏俱寫,取足六俞也。下俞,足俞也。新校正云:「詳『六』當爲『穴』字之誤也,按府有六俞,藏止五俞,𫝆藏府俱寫,不當言六俞,六俞則不能兼藏,言穴俞則藏府兼舉。」。
陽明藏獨至,是陽氣重并也。當寫陽補隂,取之下俞陽氣重并,故寫陽補隂。少陽藏獨至,是厥氣也。蹻前卒大,取之下俞蹻,謂陽蹻脉,在足外踝下。足少陽脉行抵絕骨之端,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,然蹻前卒大,則少陽之氣盛也,故取足俞少陽也。
少陽獨至者,一陽之過也一陽,少陽也。過,謂太過也。以其太過,故蹻前卒大焉。太隂藏搏者,用心省眞見太隂之脉伏鼓,則當用心省察之,若是眞藏之脉,不當治也。五脉氣少,胃氣不平,三隂也三隂,太隂脾之脉也。五藏脉少,胃氣不調,是亦太隂之過也。宜治其下俞,補陽寫隂以隂氣太過故。
一陽獨嘯,少陽厥也嘯,謂耳中鳴如嘯聲也。膽及三焦脉皆入耳,故氣逆上則耳中鳴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上明三陽,此言三隂,𫝆此再言少陽而不及少隂者,疑此一陽乃二隂之誤也。又按全元起本此爲少隂厥,顯知此即二隂也。」,陽并於上,四脉爭張,氣歸於腎心脾肝肺四脉爭張,陽并於上者,是腎氣不足,故氣歸於腎也。宜治其經絡,寫陽補隂隂氣足,則陽氣不復并於上矣。
一隂至,厥隂之治也,眞虚㾓心,厥氣留薄,發爲白汗,調食和藥,治在下俞一或作二,誤也,厥隂一隂也。上言二隂至,則當少隂治,下言厥隂,治則當一隂至也。然三墳之經,俗乆淪墜,人少披習,字多傳寫誤。」
帝曰:「太陽藏何象?」
歧伯曰:「象三陽而浮也。」
帝曰:「少陽藏何象?」
歧伯曰:「象一陽也。一陽藏者,滑而不實也。」
帝曰:「陽明藏何象?」
歧伯曰:「象大浮也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及全元起本云:『象心之太浮也』。」。太隂藏搏,言伏鼓也。二隂搏至,腎沉不浮也明前獨至之脉狀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前脫二隂,此無一隂,闕文可知。」。」
黃帝問曰:「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,何如而從?何如而逆?得失之意,願聞其事。」
歧伯對曰:「五行者,金木水火土也,更貴更賤,以知死生,以決成敗而定五藏之氣,間甚之時,死生之期也。」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人體經絡與臟腑的關係,以及根據四時陰陽變化來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法。
文中指出,人體經氣運行,筋骨血氣得以順暢,與四時寒暑、五臟陰陽相配合,這是正常的生理狀態。「度」指的是衡量和運用。
關於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等經脈的獨至現象,文中分析了其各自的症狀和病理機制,並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法,例如:太陽經獨至表現為厥、喘、虛、氣逆等,是陰虛陽盛的表現;陽明經獨至是陽氣過盛;少陽經獨至則表現為厥氣和蹻前脈增大;太陰經搏動則需仔細觀察,判斷是否為正常的脈象;一陽獨嘯指的是少陽經氣逆導致耳鳴。 文中也提到陰陽失衡的情況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法,例如陰氣過盛或腎氣不足等。
最後,黃帝詢問如何根據四時五行來治療疾病,歧伯回答說五行相生相剋,可以以此判斷疾病的死生和預後,以及五臟之氣的盛衰。 文中提到一些版本差異,以及一些文字的疑誤,這些都經過了校正和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