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10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10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

不可數者,謂一息十至已上也。《脉法》曰:「人一呼而脉再至,一吸脉亦再至曰平,三至曰離經,四至曰脫精,五至曰死,六至曰命盡。」𫝆相失而不可數者,是過十至之外也,至五尚死,况至十者乎。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衆藏相失者,死。中部之候相減者,死中部左右,凡六診也。

上部下部已不相應,中部獨調,固非其乆減於上下,是亦氣衰,故皆死也。減,謂偏少也。臣億等詳舊無「中部之候相減者,死」八字,按全元起注本及《甲乙經》添之,且注有解減之說而經闕其文,此脫在王注之後也。目内陷者,死言太陽也。太陽之脉起於目内眥,目内陷者,太陽絕也,故死。

所以言太陽者,太陽主諸陽之氣,故獨言之。」

帝曰:「何以知病之所在?」

歧伯曰:「察九候,獨小者病,獨大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熱者病,獨寒者病,獨陷下者病相失之候,診凡有七者,此之謂也。然脉見七診,謂參伍不調,隨其獨異,以言其病爾。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,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手足皆取之。然手踝之上,手太隂脉,足踝之上,足太隂脉。

足太隂脉主肉,應於下部,手太隂脉主氣,應於中部,是以下文云:「脫肉身不去者,死。中部乍疏乍數者,死。」臣億等按:《甲乙經》及全元起注本並云:「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而按之,右手當踝而彈之。」全元起注云:「内踝之上,隂交之出,通於膀胱,係於腎,腎爲命門,是以取之以明吉凶。

」𫝆文少一「而」字多一「庶」字及「足」字,王注以手足皆取爲解,殊爲穿鑿,當從全元起注舊本及《甲乙經》爲正。其應過五寸以上,蠕蠕然者,不病氣和故也。其應疾,中手渾渾然者,病。中手徐徐然者,病渾渾,亂也。徐徐,緩也。其應上不能至五寸,彈之不應者,死氣絕,故不應也。

是以脫肉身不去者,死榖氣外衰,則肉如脫盡,天眞内竭,故身不能行,眞榖並衰故死之至矣。去,猶行去也。中部乍疏乍數者,死乍疏乍數,氣之喪亂也,故死。其脉代而鈎者,病在絡脉鈎爲夏脉,又夏氣在絡,故病在絡脉也。絡脉受邪,則經脉滯否,故代止也。

「九候之相應也,上下若一,不得相失上下若一,言遲速小大等也。一候後則病,二候後則病甚,三候後則病危,所謂後者,應不俱也俱,猶同也,一也。察其府藏,以知死生之期夫病入府則愈,入藏則死,故死生期,準察以知之矣。必先知經脉,然後知病脉經脉,四時五藏之脉。

眞藏脉見者,勝死所謂眞藏脉者,眞肝脉至,中外急如循刀刃,責責然,如按琴瑟弦。眞心脉至,堅而搏,如循意苡子,累累然。眞脾脉至,弱而乍數乍疏。眞肺脉至,大而虚,如毛羽中人膚。眞腎脉至,搏而絕,如指彈石,辟辟然。凡此五者,皆謂得眞藏脉而無胃氣也。〈平人氣象論〉曰:「胃者,平人之常氣也,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

白話文:

不可數脈,指的是每呼吸十次脈搏以上。古書《脈法》說:「人呼氣一次,脈搏跳動兩次;吸氣一次,脈搏也跳動兩次,這叫脈象平穩;三次跳動叫離經;四次跳動叫脫精;五次跳動就死了;六次跳動就氣絕身亡。」那些脈象紊亂,數之不定的,都是超過十次脈搏以上的,脈搏跳動到五次就死了,何況到十次呢?如果只中焦脈象正常,而與其他臟腑的脈象不相協調,也會死亡。中焦脈象減弱的,也會死亡。中焦左右脈象,一共要診斷六個方面。

上焦和下焦的脈象已經不相應,只有中焦脈象正常,這當然不是長久的情況,中焦脈象減弱於上焦下焦,也是氣衰的表現,所以都會死亡。「減」指的是脈象偏少。我們仔細考證舊本,沒有「中焦脈象減弱的,會死亡」這八個字,根據全元起注本和《甲乙經》添加了這句話,並且注釋中有關於脈象減弱的解釋,而經文中卻缺失這段文字,這應該是王注之後才遺漏的。眼睛內陷的人會死,這是指太陽經受損。太陽經的脈氣起於目內眥,眼睛內陷,就是太陽經脈氣衰竭,所以會死。

之所以單獨提及太陽經,是因為太陽經主導全身陽氣,所以特別強調。

黃帝問道:「怎麼知道疾病在什麼部位?」

歧伯回答:「觀察九候的脈象,單獨出現脈象細弱、脈象過強、脈搏急促、脈搏遲緩、脈象偏熱、脈象偏寒、脈象下陷的,都屬於疾病。脈象紊亂不相協調的情況,診斷中共有七種情況,這就是所謂的七診。然而脈象出現七診的情況,指的是臟腑之間不相協調,根據其獨特的異常情況,來說明疾病。用左手按壓左腳踝骨上方五寸處,再用右手彈壓右腳踝骨處,手腳都這樣診斷。手踝骨上方是手太陰經脈,腳踝骨上方是足太陰經脈。

足太陰經脈主宰肌肉,與下焦相應;手太陰經脈主宰氣,與中焦相應。所以下文說:「肌肉好像脫落,身體不能動彈的,會死;中焦脈象時而疏時而數的,會死。」我們仔細考證,《甲乙經》和全元起注本都說:「用左手按壓左腳踝骨上方五寸處,右手彈壓右腳踝骨處。」全元起注本說:「內踝骨上方,陰交脈氣由此而出,與膀胱相通,系於腎臟,腎臟是命門,所以在此處診脈,以明察吉凶。」原文少了一個「而」字,多了一個「庶」字和一個「足」字。王注以手腳都診脈來解釋,顯然是牽強附會,應該以全元起注舊本和《甲乙經》為準。如果脈象超過五寸以上,蠕動的感覺,表示沒有疾病,氣血和順。如果脈象急促,中指感覺渾渾然,有疾病;中指感覺緩慢,也有疾病。渾渾是指脈象紊亂,徐徐是指脈象緩慢。如果脈象達不到五寸,彈壓沒有反應,表示氣絕,所以沒有反應。

所以,肌肉好像脫落,身體不能動彈的,會死。這是因為穀氣外衰,肌肉就好像脫落一樣,先天之氣耗竭,所以身體不能動彈,真氣和穀氣都衰竭,所以才會死亡。「去」同「行」的意思。中焦脈象時而疏時而數的,會死。時而疏時而數,是氣血紊亂的表現,所以會死。脈象時而出現時而停止,像鉤子一樣,表示疾病在絡脈。鉤狀脈象是夏季的脈象,夏季的氣也存在於絡脈中,所以疾病在絡脈中。絡脈受邪,經脈就會不通,所以脈象才會時而出現時而停止。

九候脈象的協調,上下應該一致,不能互相脫節。上下若一,指的是脈象的遲速、強弱等方面。一個候脈出現異常就生病,兩個候脈異常病情就加重,三個候脈異常病情就危急。所謂「後」,指的是脈象不相協調。「俱」同「同」的意思。觀察臟腑的脈象,就能知道死生的時間。疾病進入臟腑還能治癒,進入藏府就沒救了,所以死生的時間,要根據觀察來判斷。必須先了解經脈,然後才能了解病脈。經脈是四時五臟的脈象。

能夠診斷出真臟脈象,就能夠預測生死。所謂真臟脈象,就是:真肝脈搏動時,中外急促,像刀刃一樣,錚錚作響,像彈奏琴瑟的弦一樣;真心脈搏動時,堅實有力,像意苡子一樣,一個接一個;真脾脈搏動時,微弱,時而疏時而數;真肺脈搏動時,很大但虛弱,像羽毛貼在皮膚上一樣;真腎脈搏動時,有力但斷續,像用手指彈石頭一樣,噼啪作響。以上五種,都是指診斷出真臟脈象,而沒有胃氣。 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「胃是平時人體正常的氣,人沒有胃氣就叫做逆,逆就會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