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9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9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
歧伯曰:「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肺手太隂脉當其處也。地以候胸中之氣手陽明脉當其處也。經云:「腸胃同候。」故以候胸中也。人以候心手少隂脉當其處也。。」
帝曰:「上部以何候之?」
歧伯曰:「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頭角之氣位在頭角之分,故以候頭角之氣也。人以候耳目之氣位近口齒,故以候之。地以候口齒之氣以位當耳前,脉抵於目外眥,故以候之。三部者各有天,各有地,各有人。三而成天新校正云:「詳三而成天,至合爲九藏,與〈六節藏象論〉文重,注義具彼篇。
」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。三而三之,合則爲九,九分爲九野,九野爲九藏以是故應天地之至數。故神藏五,形藏四,合爲九藏所謂神藏者,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志也。以其皆神氣居之,故云神藏五也。所謂形藏者,皆如器,外張虚而不屈,含藏於物,故云形藏也。
所謂形藏四者,一頭角,二耳目,三口齒,四胸中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注說神藏〈宣明五氣篇〉文,又與〈生氣通天論〉注、〈六節藏象論〉注重。」。五藏已敗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夭,謂死色,異常之候也。色者神之旗,藏者神之舍,故神去則藏敗,藏敗則色見異常之候,死也。
」
帝曰:「以候柰何?」
歧伯曰:「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虚實,實則寫之,虚則補之度,謂量也。實寫虚補,此所謂順天之道也。老子曰:「天之道,損有餘補不足也。」。必先去其血,脉而後調之,無問其病,以平爲期血脉滿堅,謂邪留止,故先刺去血而後乃調之,不當詢問病者盈虚,要以脉氣平調爲之期準爾。。」
帝曰:「决死生柰何度形肥瘦,調氣盈虚,不問病人,以平爲準,死生之證以决之也。?」
歧伯曰:「形盛脉細少氣不足以息者,危形氣相反,故生氣至危。〈玉機眞藏論〉曰:「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。」𫝆脉氣不足,形盛有餘,證不相扶,故當危也。危者,言其近死,猶有生者也。刺志論曰:「氣實形實,氣虚形虚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」𫝆脉細少氣,是爲氣弱體壯,盛是爲形盛,形盛氣弱故生氣傾危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注本及《甲乙經》、《脉經》,『危』作『死』。」。形瘦脉大胸中多氣者,死是則形氣不足,脉氣有餘也,故死。形瘦脉大,胸中氣多,形藏已傷,故云死也,凡如是類,皆形氣不相得也。形氣相得者,生,參伍不調者,病參,謂參校。伍,謂類伍。
參校類伍而有不調,謂不率其常則病也。
「三部九候皆相失者,死失,謂氣候不相類也。相失之候,診凡有七,七診之狀如下文云。上下左右之脉,相應如參舂者,病甚。上下左右,相失不可數者,死三部九候,上下左右,凡十八診也。如參舂者,謂大數而鼓如參舂杵之上下也。〈脉要精微論〉曰:「大則病進。」故病甚也。
白話文:
歧伯說:「人體的診斷,要考慮天、地、人三個方面。天,指的是肺經,反映在手太陰脈;地,指的是胃經,反映在胸中之氣和手陽明脈;經書上說『腸胃同候』,所以也從胸中氣候判斷。人,指的是心經,反映在手少陰脈。」
黃帝問:「上半身如何診斷?」
歧伯說:「上半身也分天、地、人三方面。天,指的是頭角之氣,位置在頭角部位,所以從頭角之氣診斷;人,指的是耳目之氣,位置靠近口齒,所以從耳目之氣診斷;地,指的是口齒之氣,位置在耳前,脈絡到達眼外眥,所以從口齒之氣診斷。這三部分各有天、地、人,三三相成,合為九。九分為九野,九野即為九藏。所以,神藏有五,形藏有四,合為九藏。所謂神藏,是指肝藏魂、心藏神、脾藏意、肺藏魄、腎藏志,因為它們都寄居著神氣,所以稱為神藏。所謂形藏,就像容器一樣,外形伸展空虛而不僵硬,包容容納萬物,所以稱為形藏。
形藏的四個部位,分別是頭角、耳目、口齒、胸中。五臟已衰敗,其顏色一定會呈現夭亡之相,夭亡之相就必死。夭,是指死亡的徵兆,是一種異常的徵候。顏色是神氣的外在表現,五臟是神氣的居所,所以神氣離去則五臟衰敗,五臟衰敗則顏色出現異常徵候,就會死亡。
黃帝問:「那麼,診斷的方法是什麼呢?」
歧伯說:「必須先衡量身體的肥瘦,來調和氣的虛實,氣實則瀉之,氣虛則補之。衡量,就是判斷的意思。氣實瀉之,氣虛補之,這就是順應天道的方法。老子說:『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也。』必須先放掉多餘的血液,再調和氣血,不必問患者的病情,以平和為目標。血脈充盈堅硬,表示邪氣停滯,所以要先放血,然後再調和,不必詢問病人的盈虛情況,只要把脈氣調和為準則就可以了。」
黃帝問:「決定生死的方法是什麼?是根據形體的肥瘦,調和氣的盈虛,不問病人病情,以平和為準則來判斷生死嗎?」
歧伯說:「形體強壯,脈細弱,氣不足以呼吸者,很危險。形氣相反,所以生機危殆。《玉機真藏論》說:『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。』脈氣不足,形體卻強壯有餘,症狀不相協調,所以很危險。危險,是指接近死亡,但仍有活的可能。《刺志論》說:『氣實形實,氣虛形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』脈細弱,氣少,這就是氣弱體壯,形體強壯,形盛氣弱,所以生機危殆。
形體消瘦,脈大,胸中氣多者,必死。這是因為形氣不足,脈氣卻有餘,所以會死。形體消瘦,脈大,胸中氣多,形藏已經受損,所以說會死。凡是這種情況,都是形氣不相協調。形氣相協調者,則生;參伍不調者,則病。參,指參校;伍,指類伍。參校類伍而有不調,則不遵循常理,就會生病。
三部九候都互相失調者,必死。失調,是指氣候不相協調。失調的徵候,診斷上共有七種,七種診斷的狀態如下文所述。上下左右的脈搏,相應如同舂米一樣,病情很嚴重。上下左右的脈搏,失調無法計數者,必死。三部九候,上下左右,共有十八種診斷方法。如同舂米一樣,是指脈搏跳動很大,像舂米杵上下運動一樣。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『大則病進。』所以病情很嚴重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