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8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8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

歧伯對曰:「妙乎哉問也!此天地之至數道貫精微,故云妙問。至數,謂至極之數也。。」

帝曰:「願聞天地之至數,合於人形血氣,通決死生,爲之柰何?」

歧伯曰:「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焉九,竒數也。故天地之數,斯爲極矣。一者天,二者地,三者人,因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應九野《爾雅》曰:「邑外爲郊,郊外爲甸,甸外爲牧,牧外爲林,林外爲垌,垌外爲野。」言其逺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引《爾雅》爲證,與𫝆《爾雅》或不同,已具前〈六節藏象論〉注中。」。

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虚實而除邪疾所謂三部者,言身之上中下部,非謂寸關尺也。三部之内,經隧由之,故察候存亡,悉因於是,鍼之補寫邪疾可除也。」

帝曰:「何謂三部?」

歧伯曰:「有下部,有中部,有上部,部各有三候。三候者,有天,有地,有人也。必指而導之,乃以爲眞言必當諮受於師也。〈徵四失論〉曰:「受師不卒,妄作雜術,謬言爲道,更名自功,妄用砭石,後遺身咎,此其誡也。」《禮》曰:「疑事無質。」質,成也。。

「上部天,兩額之動脉在額兩傍,動應於手,足少陽脉氣所行也。上部地,兩頰之動脉在鼻孔下兩傍,近於巨髎之分,動應於手,足陽明脉氣之所行。上部人,耳前之動脉在耳前陷者中,動應於手,手少陽脉氣之所行也。中部天,手太隂也謂肺脉也,在掌後寸口中,是謂經渠,動應於手。

中部地,手陽明也謂大腸脉也。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閒,合谷之分,動應於手也。中部人,手少隂也謂心脉也。在掌後銳骨之端,神門之分,動應於手也。《靈樞經》〈持鍼縱捨論〉:「問曰:『少隂無輸,心不病乎!』對曰:『其外經病,而藏不病,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。』正謂此也。

」。下部天,足厥隂也謂肝脉也。在毛際外,羊矢下一寸半陷中,五里之分,卧而取之,動應於手也。女子取太衝,在足大指本節後,二寸陷中是。下部地,足少隂也謂腎脉也。在足内踝後,跟骨上陷中,太谿之分,動應手。下部人,足太隂也謂脾脉也。在魚腹,上趨筋閒,直五里,下箕門之分,寬鞏足單衣,沉取乃得之,而動應於手也。

候胃氣者,當取足跗之上衝陽之分穴中,脉動乃應手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自『上部天』至此一段,舊在當篇之末,義不相接,此正論三部九候宜處於斯,𫝆依皇甫謐《甲乙經》編次例,自篇末移置此也。」。故下部之天,以候肝足厥隂脉行其中也。地以候腎足少隂脉行其中也。

人以候脾胃之氣足太隂脉行其中也。脾藏與胃以膜相連,故以候脾兼候胃也。」

帝曰:「中部之候柰何?」

白話文:

黃帝內經素問第六卷:

歧伯回答說:「您問的真是精妙!這是天地至高無上的法則,精微奧妙,所以說是妙問。至數,指的是最極致的數字。」

黃帝說:「我想了解天地至高無上的數字,以及它與人體血氣的關係,如何貫通生死,應當如何運用?」

歧伯說:「天地至高無上的數字,始於一,終於九,九是個奇數。所以,天地的數字,以此為極致。一代表天,二代表地,三代表人,以此類推,三乘以三等於九,與九野相應。《爾雅》說:『城邑外是郊,郊外是甸,甸外是牧,牧外是林,林外是垌,垌外是野。』說明它們的距離遠。『……』故人有三部,每部有三候,以此判斷生死,以此處理百病,以此調節虛實,以此去除邪疾。所謂三部,指的是人體的上、中、下三部,不是指寸、關、尺三部。三部之內,經絡貫穿其中,所以觀察診斷存亡,都根據此來判斷,針灸治療,可以去除邪疾。」

黃帝說:「什麼是三部?」

歧伯說:「有下部、中部、上部,每部各有三個候。三個候,分別是天、地、人。必須準確地指引出來,才能算是正確的方法,一定要向老師請教。《四氣調神大論》說:『不跟從老師學習就亂用雜術,謬論為道,自己改名立功,妄用砭石,以後遺禍自身,這是告誡。』《禮記》說:『對可疑的事情沒有定論。』定論,就是確定。」

「上部的天,是額頭兩側的動脈,在額頭兩旁,跳動與手少陽經脈氣血運行相應。上部的地,是兩頰的動脈,在鼻孔下方兩旁,靠近巨髎穴,跳動與手足陽明經脈氣血運行相應。上部的人,是耳前的動脈,在耳前凹陷處,跳動與手少陽經脈氣血運行相應。中部的 天,是手太陰肺經,在手掌後寸口處,稱為經渠穴,跳動與手相應。

中部的 地,是手陽明大腸經,在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骨縫處,合谷穴附近,跳動與手相應。中部的 人,是手少陰心經,在手掌後銳骨的末端,神門穴附近,跳動與手相應。《靈樞經·持鍼縱捨論》說:『問道:少陰經沒有輸穴,心臟不會生病嗎?回答說:它的外經生病了,而臟腑沒生病,所以只在手掌後銳骨的末端取穴。』正是指的這個。

下部的 天,是足厥陰肝經,在毛髮際外,承山穴下一寸半凹陷處,五里穴附近,平臥取穴,跳動與手相應。女子取太衝穴,在足大拇指本節後,二寸凹陷處。下部的 地,是足少陰腎經,在足內踝後,跟骨上方凹陷處,太谿穴附近,跳動與手相應。下部的 人,是足太陰脾經,在足內踝前下方,上趨筋腱之間,直距五里穴,下為箕門穴附近,寬鬆地穿著鞋子,深按才能觸摸到,跳動與手相應。

診斷胃氣,應當在足跗部上,衝陽穴附近取穴,脈搏跳動與手相應。『……』故下部的 天,用來診斷肝足厥陰經脈氣血的運行。地用來診斷腎足少陰經脈氣血的運行。

人用來診斷脾胃之氣,足太陰經脈氣血的運行。脾臟和胃通過膜相連,所以診斷脾臟也同時診斷胃。」

黃帝說:「中部的候診方法是怎樣的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