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(1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 (1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六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黃帝問曰:「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,以鍼治之柰何始,初也。?」
歧伯對曰:「風從外入,令人振寒,汗出,頭痛,身重,惡寒風中身形,則腠理閉密,陽氣内拒,寒復外勝,勝拒相薄,榮衞失所,故如是。治在風府風府,穴也,在項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,宛宛中,督脉足太陽之會,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,若灸者,可灸五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風府注〈氣穴論〉、〈氣府論〉中各已注與《甲乙經》同,此注云:『督脉足太陽之會,可灸五壯者。』乃是風門、熱府穴也。
當云:『督脉陽維之會留三呼,不可灸,乃是。』」。調其隂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寫用鍼之道必法天常,盛寫虚補,此其常也。大風,頸項痛,刺風府,風府在上椎上椎,謂大椎上入髮際同身寸之一寸。大風,汗出,灸譩譆。
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,所厭之,令病者呼譩譆,譩譆應手譩譆,穴也,在肩髆内廉,俠第六椎下兩傍,各同身寸之三寸,以手厭之,令病人呼譩譆之聲,則指下動矣,足太陽脉氣所發,刺可入同身寸之六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五壯。譩譆者,因取爲名爾。
從風,憎風,刺眉頭謂攢竹穴也,在眉頭陷者中,脉動應手,足太陽脉氣所發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失枕,在肩上橫骨間謂缺盆穴也,在肩上橫骨陷者中,手陽明脉氣所發,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,刺入深,令人逆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府〉注作『足陽明』,此云『手陽明』,詳二經俱發於此,故王注兩言之。」。
折使榆臂齊肘,正灸脊中榆,讀爲搖,搖,謂搖動也,然失枕非獨取肩上橫骨間,乃當正形灸脊中也,欲而驗之,則使搖動其臂,屈折其肘,自項之下橫齊肘端,當其中間則其處也,是曰陽關,在第十六椎節下間,督脉氣所發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陽關穴《甲乙經》無。
」。䐃絡季脇引少腹而痛脹,刺譩譆䐃,謂俠脊兩傍空軟處也。少腹,齊下也。腰痛不可以轉搖,急引隂卵,刺八髎與痛上,八髎在腰尻分閒八或爲九,驗眞骨及《中誥孔穴經》,正有八髎無九髎也。分,謂腰尻筋肉分間陷下處。鼠瘻寒熱,還刺寒府,寒府在附膝外解營膝外骨閒也,屈伸之處,寒氣喜中,故名寒府也。
解,謂骨解。營,謂深刺而必中其營也。取膝上外者,使之拜,取足心者,使之跪拜而取者,使膝穴空開也,跪而取之者,令足心宛宛處深定也。
任脉者,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裏,上關元,至咽喉,上頤,循面,入目新校正云:「按《難經》、《甲乙經》無『上頤,循面,入目』六字。」。衝脉者,起於氣街,並少隂之經新校正云:「按《難經》、《甲乙經》作『陽明』。」。俠齊上行,至胸中而散任脉、衝脉皆竒經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我聽說風是各種疾病的開始,如果要用針灸治療,應該從哪裡開始呢?」
岐伯回答:「風從體外侵入,會讓人發冷顫抖、出汗、頭痛、身體沉重、怕冷。當風邪侵入身體時,皮膚的紋理會變得緊密,陽氣被阻擋在體內,寒邪又從體外侵入,兩股力量互相抗衡,導致體內氣血運行失常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治療的關鍵在風府穴。風府穴位於頸部上方,進入髮際一寸處,在一個凹陷的地方,是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的穴位。針刺可以進入四分深,如果用艾灸,可以灸五壯。」
(新校正說:「根據《氣穴論》、《氣府論》的註解,都和《甲乙經》相同,這裡的註解說『督脈和足太陽經交會,可以灸五壯』,其實是風門、熱府穴。正確的說法應該是『督脈和陽維經交會,留針三呼的時間,不可以灸。』」。)
治療的原則是調和陰陽,不足的就補,有餘的就瀉。運用針灸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規律,實證就用瀉法,虛證就用補法,這是基本原則。如果得了大風病,出現頸項疼痛,就針刺風府穴。風府穴位於大椎(第七頸椎)上方,進入髮際一寸的位置。如果得了大風病,並且出汗,就灸譩譆穴。
譩譆穴位於背部,在脊椎兩旁三寸的地方。用手按壓這個位置,讓病人發出「譩譆」的聲音,如果指下有動感,就表示找到穴位了。這個穴位在肩胛骨內緣,第六胸椎下方兩旁三寸的地方。用手按壓,讓病人發出「譩譆」的聲音,指下會有跳動感。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的部位,針刺可以進入六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。如果用艾灸,可以灸五壯。之所以叫譩譆穴,是因為取穴時要病人發出「譩譆」的聲音。
如果因為受風而怕風,就針刺眉頭的攢竹穴。攢竹穴位於眉頭的凹陷處,有脈搏跳動,是足太陽經脈氣所發的部位。針刺可以進入三分深,如果用艾灸,可以灸三壯。如果因為落枕,就針刺肩上的橫骨之間的缺盆穴。缺盆穴位於肩上的橫骨凹陷處,是手陽明經脈氣所發的部位。針刺可以進入二分深,留針七個呼吸的時間。如果用艾灸,可以灸三壯。針刺過深會導致呼吸不順暢。
(新校正說:「根據《氣府》的註解,應該是『足陽明』,這裡說是『手陽明』,詳細來看,這兩條經脈都從這裡發出,所以王冰的註解兩邊都說了。」)
治療落枕,除了針刺缺盆穴外,還要讓病人彎曲手臂,讓肘部與肩平齊,然後在脊椎上灸陽關穴。陽關穴的取法是,讓病人彎曲手臂,以肘部為基準,從頸部下方到肘端的橫向中間位置,就是陽關穴的位置。陽關穴在第十六椎節下方,是督脈氣所發的部位,針刺可以進入五分深,如果用艾灸,可以灸三壯。
(新校正說:「詳細查看,《甲乙經》沒有陽關穴的記載。」)
如果脅肋下方與少腹連線的地方出現疼痛脹滿,就針刺譩譆穴兩側的軟組織。這裡說的少腹,是指肚臍以下的位置。如果腰痛不能轉動,而且疼痛向下牽引到陰囊,就針刺八髎穴,以及疼痛最明顯的部位。八髎穴位於腰骶部,腰部和臀部肌肉分開的凹陷處。有的書上說有九個髎穴,但根據真正的骨骼結構和《中誥孔穴經》,只有八個髎穴,沒有九個。如果患有鼠瘻並且有寒熱症狀,就針刺寒府穴。寒府穴位於膝蓋外側的凹陷處,是膝蓋彎曲伸展的地方,寒氣容易侵入,所以叫寒府穴。
(解,指骨骼關節。營,指深刺並且一定能刺中穴位。)
取膝蓋外側穴位時,要讓病人彎曲膝蓋;取腳心穴位時,要讓病人跪著,這樣膝蓋和腳心才會露出凹陷處,方便取穴。
任脈起於中極穴(肚臍下方)的下面,向上沿著陰毛邊緣,沿著腹部內側,經過關元穴,到達咽喉,向上到下巴,沿著面部,進入眼睛。(新校正說:「根據《難經》、《甲乙經》,沒有『向上到下巴,沿著面部,進入眼睛』這六個字。」)衝脈起於氣街穴(腹股溝),與少陰經並行。(新校正說:「根據《難經》、《甲乙經》,應該是與『陽明經』並行。」)衝脈沿著肚臍向上走,到達胸部就分散開來。任脈和衝脈都是奇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