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(1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

啟玄子次註林億孫竒髙保衡等奉敕校正孫兆重改誤

黃帝問曰:「五運更治,上應天朞,隂陽往復,寒暑迎隨,眞邪相薄,内外分離,六經波蕩,五氣傾移,太過不及,專勝兼并,願言其始,而有常名可得聞乎朞,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也。專勝,謂五運主歲太過也。兼并,謂主歲之不及也。常名,謂布化於太虚,人身參應,病之形診也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天元紀大論〉云:『五運相襲而皆治之,終朞之日,周而復始。』又云:『五氣運行,各終朞日。』《太始天元𠕋》文曰:『萬物資始,五運終天。』即五運更治,上應天朞之義也。」!」

歧伯稽首再拜,對曰:「昭乎哉問也!是明道也,此上帝所貴,先師傳之,臣雖不敏,往聞其旨言非已心之生知,備聞先人往古受傳之遺旨也。。」

帝曰:「余聞得其人不教,是謂失道。傳非其人,慢𣳘天寶。余誠菲德,未足以受至道,然而衆子哀其不終,願夫子保於無窮,流於無極,余司其事則而行之,柰何至道者,非傳之難,非知之艱,行之難。聖人愍𫝹蒼生,同居永壽,故屈身降志請受於天師。太上貴德,故後己,先人苟非其人,則道無虚授,黃帝欲仁慈惠逺,博愛流行,尊道下身,拯乎黎庶,乃曰:「余司其事則而行之也。」?」

歧伯曰:「請遂言之也。上經曰:『夫道者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可以長乆。』此之謂也夫道者,大無不包,細無不入,故天文地理人事咸通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夫道者』一節與〈著至教論〉文重。」。」

帝曰:「何謂也?」

歧伯曰:「本氣位也。位天者,天文也。位地者,地理也。通於人氣之變化者,人事也。故太過者,先天。不及者,後天。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三隂三陽,司天司地,以表定隂陽生化之紀,是謂位天、位地也。五運居中,司人氣之變化,故曰通於人氣也。先天、後天謂生化氣之變化所主時也。太過,歲化先時至。不及,歲化後時至。。」

帝曰:「五運之化太過何如太過,謂歲氣有餘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太過五化具〈五常政大論〉中。」?」

歧伯曰:「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木餘故土氣卑屈。民病飧𣳘,食減體重,煩寃腸鳴,腹支滿,上應歲星飧𣳘,謂食不化而下出也。脾虚,故食減體重、煩寃腸鳴、腹支滿也。歲木氣太盛,歲星光明逆守星屬分,皆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藏氣法時論〉云:『脾虚則腹滿、腸鳴、飧𣳘,食不化。

』」。甚則忽忽善怒,眩冒巔疾凌犯太甚,則遇於金,故自病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玉機眞藏論〉云:『肝脉太過則令人喜怒,忽忽眩冒巔疾,爲肝實而然。』則此病不獨木太過遇金自病,肝實亦自病也。」。化氣不政,生氣獨治,雲物飛動,草木不寧,甚而搖落,反脇痛而吐甚,衝陽絕者,死不治,上應太白星諸壬歲也,木餘土抑,故不能布政於萬物也。生氣,木氣也,太過故獨治而生化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「五運之氣輪流主宰,對應著天體的運行週期,陰陽相互往來,寒暑交替跟隨,正氣與邪氣相互交戰,體內與體外環境分離,六經之氣動盪不安,五行之氣傾斜轉移,出現太過或不及,專一強盛或兼併的情況,我想知道這些現象的起始原因,以及是否可以用常規的名稱來稱呼?所謂的週期,是指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。專勝,是指五運主導的氣過於強盛;兼併,是指主導的氣不足。常規的名稱,是指這些氣化散布在太虛之中,與人體相互應合,而形成疾病的徵兆。」

(新校正的內容說:「根據《天元紀大論》所說:『五運之氣相互交替主宰,直到一個週期結束,再重新開始。』又說:『五氣運行,各自主宰一個週期。』《太始天元𠕋》書中也說:『萬物由此開始,五運主宰著天道。』這就是五運輪流主宰,並對應天體週期的含義。」)

歧伯再次叩頭跪拜,回答說:「您問得太好了!這是在闡明大道啊!這是上天所看重的,也是先師所傳授的。我雖然不夠聰明,但也曾聽聞其中的要旨。這並非我天生就明白,而是聽聞前人流傳下來的教誨。」

黃帝說:「我聽說如果得到真理卻不傳授,這就叫做違背道義。如果傳授給不適合的人,就是輕慢天道珍寶。我的確德行淺薄,可能不足以承受至高之道。然而,各位臣子都擔心我不能長久,希望老師能夠將真理保存下來,流傳到無窮無盡的未來。我會掌管此事,並依此而行。但是,至高之道並非難以傳授,也非難以理解,而是難以實踐。聖人憐憫百姓,希望他們能夠長久安康,所以才謙卑地向天師請教。太上之道重視德行,所以總是先考慮他人,而後考慮自己。如果不是適合的人,那麼真理就不應該輕易傳授。黃帝希望將仁慈惠澤傳播到遠方,讓博愛流行於世,所以尊崇道義,降低自己的身份,希望能拯救百姓,因此說:『我會掌管此事,並依此而行。』」

歧伯說:「請讓我詳細地說明。上經說:『掌握道的人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中知人事,才能夠長久。』這就是其中的道理。道,廣大到沒有什麼不能包容,細微到沒有什麼不能滲透,所以天文、地理、人事都互相連通。」

(新校正的內容說:「仔細研究『夫道者』這一段,與《著至教論》中的內容重複。」)

黃帝問:「這是什麼意思呢?」

歧伯回答說:「這是指本氣所處的位置。所謂的『位天』,指的是天文;所謂的『位地』,指的是地理;能夠通曉人體氣機變化的,指的是人事。所以,太過就是先天之氣,不及就是後天之氣。這就是說,氣化主導一切,而人體則會產生相應的反應。三陰三陽,分別掌管天與地,以此來確定陰陽生化的規律,這就是所謂的位天、位地。五運居於中央,掌管著人體氣機的變化,所以說通曉人氣。先天、後天指的是生化之氣所主宰的時間。太過,是指氣化提前到來;不及,是指氣化延後到來。」

黃帝問:「五運之氣化,太過會怎麼樣呢?所謂太過,是指氣有餘。」

(新校正的內容說:「詳細的太過五行氣化,都在《五常政大論》中。」)

歧伯說:「木氣太過,風氣就會盛行,脾土就會受到邪氣的侵害,因為木氣太強,所以土氣就會衰弱。百姓會出現消化不良,食慾減少,身體消瘦,煩躁不安,腸鳴腹脹等症狀。這在上應著木星。消化不良,是指食物不能消化而直接排出。脾虛,所以才會食慾不振,身體消瘦,煩躁不安,腸鳴腹脹。如果木氣太盛,木星就會過於明亮,逆向運轉,星宿所屬的區域都會有災難發生。」

(新校正的內容說:「根據《藏氣法時論》所說:『脾虛就會導致腹脹、腸鳴、消化不良,食物無法消化。』」)

嚴重的情況會出現精神恍惚、易怒、頭暈目眩、癲癇等症狀。如果木氣侵犯過於嚴重,就會受到金氣的反擊,從而引發自身的疾病。

(新校正的內容說:「根據《玉機真藏論》所說:『肝脈太過,會讓人喜怒無常,精神恍惚,頭暈目眩,癲癇等,這是肝實的表現。』所以說,這種疾病不僅是木氣太過,遇到金氣反擊才會發病,肝實也會導致發病。」)

木氣如果無法正常運行,生機獨自逞強,就會出現雲霧飛動、草木不寧,甚至出現凋零、脅痛、嘔吐等症狀。如果衝陽脈斷絕,就會死亡而無法醫治。這在上應著太白星等星宿。木氣太過,土氣被抑制,所以木氣無法正常地布散於萬物之間。所謂生氣,指的是木氣。木氣太過,所以才會獨自逞強,主導生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