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13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13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
太陽之復,與不相持,上濕下寒,火無所往,心氣内鬱,熱由是生,火熱内燔,故生斯病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注云:『與不相持。』『不』字疑作『土』。」。神門絕,死不治神門,眞心脉氣。
帝曰:「善。治之柰何復氣倍勝,故先問以治之。?」
歧伯曰:「厥隂之復,治以酸寒,佐以甘辛,以酸寫之,以甘緩之不太緩之,夏猶不已,復重於勝,故治以辛寒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別本『治以酸寒』作『治以辛寒』也。」。少隂之復,治以鹹寒,佐以苦辛,以甘寫之,以酸收之,辛苦發之,以鹹耎之不大發汗,以寒攻之,持至仲秋,熱内伏結而爲心熱,少氣少力,而不能起矣,熱伏不散,歸於骨矣。
太隂之復,治以苦熱,佐以酸辛,以苦寫之、燥之、𣳘之不燥𣳘之,乆而爲身腫、腹滿、關節不利,腨及伏兔怫滿,内作膝腰脛内側胕腫病。少陽之復,治以鹹冷,佐以苦辛,以鹹耎之,以酸收之,辛苦發之,發不逺熱,無犯温涼,少隂同法不發汗以奪盛陽,則熱内淫於四支,而爲解黅,不可名也。
謂熱不甚,謂寒不甚,謂強不甚,謂弱不甚,不可以名,言故謂之解黅,粗醫呼爲鬼氣、惡病也。乆乆不已,則骨熱、髓涸、齒乾,乃爲骨熱病也。發汗奪陽,故無留熱,故發汗者,雖熱生病,夏月及差,亦用熱藥以發之。當春秋時,縱火熱勝,亦不得以熱藥發汗,汗不發而藥熱内甚,助病爲瘧,逆伐神靈。
故曰:「無犯温涼,少隂氣熱爲療則同。」故云:「與少隂同法也。」數奪其汗則津竭涸,故以酸收,以鹹潤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天元正紀大論云:『發表不逺熱。』」。陽明之復,治以辛温,佐以苦甘,以苦𣳘之,以苦下之,以酸補之𣳘,謂滲𣳘,汗及小便、湯浴皆是也。秋分前後則亦發之,春有勝則依勝法,或不已亦湯漬和其中外也。
怒復之後,其氣皆虚,故補之。以安全其氣,餘復治同。太陽之復,治以鹹熱,佐以甘辛,以苦堅之不堅則寒氣内變,止而復發,發而復止,綿歷年歲,生大寒疾。治諸勝復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温者清之,清者温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耎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寫之,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歸其所宗,此治之大體也太陽氣寒,少隂少陽氣熱,厥隂氣温,陽明氣清,太隂氣濕,有勝復則各倍其氣以調之,故可使平也。宗,屬也。
調不失理,則餘之氣自歸,其所屬少之氣自安其所居,勝復衰已,則各補養而平定之,必清必靜,無妄撓之,則六氣循環,五神安泰,若運氣之寒熱治之平之,亦各歸司天地氣也。」
帝曰:「善。氣之上下,何謂也?」
白話文:
太陽的陽氣恢復時,與其他臟腑的氣不相協調,導致上焦濕熱,下焦寒邪,體內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心氣鬱結,於是產生內熱。內部的火熱之邪燔灼,因此而生此病。神門脈絕,則必死,無法治療。神門是真心之脈氣。
黃帝問道:「很好,那該如何治療呢?恢復的氣勢過盛,所以先問清楚治療方法。」
岐伯回答:「厥陰之氣恢復時,應使用酸寒的藥物治療,輔以甘辛藥物,用酸味藥物疏泄,用甘味藥物緩和,但不要過度緩和。如果到了夏天病症仍然沒有好轉,反而加重,則應該用辛寒藥物治療。少陰之氣恢復時,應使用鹹寒的藥物治療,輔以苦辛藥物,用甘味藥物緩解,用酸味藥物收斂,用苦辛藥物發散邪氣,用鹹味藥物軟化,但不要過度發汗,可以用寒涼之法攻邪。持續治療到仲秋,如果體內熱邪伏藏凝聚,則會導致心熱、氣短乏力,無法站立,熱邪伏而不散,最終會侵入骨骼。
太陰之氣恢復時,應使用苦熱的藥物治療,輔以酸辛藥物,用苦味藥物疏泄、燥濕、利水,但不要過度燥濕,時間久了會導致身體腫脹、腹部滿悶、關節不利,大腿內側及膝蓋附近脹滿疼痛,膝蓋、腰部、脛骨內側也會腫脹疼痛。少陽之氣恢復時,應使用鹹冷的藥物治療,輔以苦辛藥物,用鹹味藥物軟化,用酸味藥物收斂,用苦辛藥物發散,但發散邪氣不要太過猛烈,避免犯寒犯熱,與少陰的治療方法相同,不要過度發汗以損傷陽氣,否則熱邪會侵入四肢,導致一種難以名狀的病症,稱為「解黅」。
所謂「解黅」,是指熱邪不甚,寒邪不甚,邪氣盛衰程度都不甚明顯,難以明確診斷,粗淺的醫生常稱之為鬼氣、惡病。如果久治不愈,則會導致骨熱、骨髓乾燥、牙齒乾燥,最終演變成骨熱病。發汗奪取陽氣,則體內不會有餘熱滯留,因此,即使是因熱邪而生病,在夏季也可以用溫熱的藥物發汗治療。但在春秋季節,即使是火熱之邪盛行,也不可以使用溫熱藥物發汗,因為汗液排洩不暢,藥物中的熱邪會加重病情,導致瘧疾,逆犯神靈。
因此說:「治療時不要過度溫熱或寒涼,少陰氣熱的治療方法相同。」所以說:「與少陰的治療方法相同。」如果多次發汗奪取津液,則體液會枯竭,因此要用酸味藥物收斂,用鹹味藥物滋潤。陽明之氣恢復時,應使用辛溫的藥物治療,輔以苦甘藥物,用苦味藥物利水,用苦味藥物瀉下,用酸味藥物補益。利水,指滲濕利水,汗液、小便、湯浴都是利水的途徑。秋分前後也可以發汗治療,春天陽明之氣過盛,則應根據過盛的程度治療,如果仍舊沒有好轉,則可以用湯藥溫潤內外。
任何臟腑之氣恢復之後,其氣都比較虛弱,因此需要補益,以保障其元氣的安全,其他臟腑的恢復治療方法也相同。太陽之氣恢復時,應使用鹹熱的藥物治療,輔以甘辛藥物,用苦味藥物鞏固,如果不鞏固,則寒邪會內變,反覆發作,綿延數年,導致大寒之疾。治療各種過盛的恢復狀態,寒邪要用溫熱之法治療,熱邪要用寒涼之法治療,溫邪要用清熱之法治療,清邪要用溫熱之法治療,散邪要用收斂之法治療,邪氣過盛要用散邪之法治療,乾燥要用潤澤之法治療,急則緩之,堅硬則軟化,脆弱則鞏固,衰弱則補益,強盛則瀉之,使各臟腑的氣皆歸於平靜,則病邪就會衰退消失,回到其原本所屬的狀態,這是治療的大原則。太陽之氣屬寒,少陰少陽之氣屬熱,厥陰之氣屬溫,陽明之氣屬清,太陰之氣屬濕。如果臟腑之氣恢復時過盛,則需根據其過盛的程度調節,使其恢復平衡。宗,指歸屬。
調治如果沒有違反法則,則其他臟腑之氣自然會歸於平靜,其所屬的少氣自然會安於其位。過盛的恢復狀態和衰弱的狀態都已平復,則需各自進行補養,使其平定。必須做到清靜,不要妄加干擾,則六氣循環,五臟神氣安泰,像運行的氣一樣,寒熱的治療方法也應當使其平衡,並使其歸於天地之氣的運行規律。
黃帝問道:「很好,氣的升降,指的是什麼呢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