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14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14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

歧伯曰:「身半以上,其氣三矣。天之分也,天氣主之。身半以下,其氣三矣,地之分也,地氣主之。以名命氣,以氣命處,而言其病半,所謂天樞也身之半,正謂齊中也,或以腰爲身半,是以居中爲義,過天中也。中原之人,悉如此矣,當伸臂指天,舒足指地,以繩量之中,正當齊也。

故又曰:「半所謂天樞也。」天樞正當齊兩傍同身寸之二寸也。其氣三者,假如少隂司天,則上有熱,中有太陽,兼之三也。六氣皆然,司天者其氣三,司地者其氣三,故身半以上三氣,身半以下三氣也。以名言其氣,以氣言其處,以氣處寒熱而言其病之形證也。則如足厥隂氣居足及股脛之内側,上行於少腹,循脇。

足陽明氣在足之上,䯒之外,股之前,上行腹齊之傍,循胸乳上面。足太陽氣起於目,上額,絡頭,下項背,過腰,橫過髀樞股後,下行入膕,貫腨,出外踝之後,足小指外側。足太隂氣循足及股脛之内側,上行腹脇之前,足少隂同之。足少陽氣,循脛外側,上行腹脇之側,循頰耳,至目銳眥,在首之側。

此足六氣之部主也。手厥隂少隂太隂氣從心胸橫出,循臂内側至中指小指大指之端。手陽明少陽太陽氣並起手表,循臂外側上肩及甲,上頭,此手六氣之部主也。欲知病診,當隨氣所在以言之,當隂之分,令病歸之,當陽之分,熱病歸之,故勝復之作,先言病生寒熱者,必依此物理也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微旨大論〉云:『天樞之上,天氣主之,天樞之下,地氣主之,氣交之分,人氣從之也。』」。故上勝而下俱病者,以地名之。下勝而上俱病者,以天名之彼氣旣勝,此未能復,抑鬱不暢而無所行進,則困於讎嫌,退則窮於怫塞,故上勝至則下與俱病,下勝至則上與俱病。上勝下病,地氣鬱也,故從地鬱以名地病。

下勝上病,天氣塞也,故從天塞以名天病。夫以天名者,方順天氣爲制,逆地氣而攻之。以地名者,方從天氣爲制,則可。假如陽明司天,少隂在泉,上勝而下俱病者,是怫於下而生也。天氣正勝,天可逆之,故順天之氣,方同清也。少隂等司天,上下勝同法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上勝則天氣降而下,下勝則地氣遷而上。』此之謂也。

」。所謂勝至,報氣屈伏而未發也。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,皆如復氣爲法也勝至未復而病生,以天地異名爲式,復氣以發,則所生無問,上勝下勝,悉皆依復氣爲病寒熱之主也。」

帝曰:「勝復之動,時有常乎?氣有必乎?」

歧伯曰:「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雖位有常,而發動有無不必定之也。。」

帝曰:「願聞其道也。」

歧伯曰:「初氣,終三氣,天氣主之,勝之常也。四氣,盡終氣,地氣主之,復之常也。有勝則復,無勝則否。」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身體上半部,有三種氣,這是天的分野,由天氣主宰。身體下半部,也有三種氣,這是地的分野,由地氣主宰。用名稱來區分氣,用氣來區分部位,來說明疾病在身體上半部或下半部的現象,這就是所謂的『天樞』,身體的中間。所謂身體的中心,指的是肚臍的位置,也有人以腰部為身體的中間,因此以居中為義,超過肚臍。中原地區的人,都是如此,當伸展手臂指向天空,伸直腳指向地面,用繩子來測量,正好是肚臍的位置。

所以又說:「身體的中心,就是天樞。」天樞正好位於肚臍,兩側各是身寸(以自身手指寬度為量度單位)的二寸。這三種氣,例如少陰司天(少陰之氣主宰當令的季節),則上焦有熱,中焦也有熱,合起來就是三種熱象。六氣皆然,司天之氣有三種,司地之氣也有三種,所以身體上半部有三種氣,身體下半部也有三種氣。用名稱來說明氣的種類,用氣來說明部位,再用氣和部位的寒熱來解釋疾病的症狀。例如足厥陰之氣,位於足部及脛骨內側,向上運行到少腹,沿著脅肋。

足陽明之氣,位於足部之上、腓骨外側、大腿前側,向上運行到腹部中央的旁邊,沿著胸部乳房的上方。足太陽之氣,起源於眼睛,向上到額頭,絡於頭部,向下到項部、背部,經過腰部,橫過髖關節後方、大腿後側,向下進入膕窩,貫穿腓腸肌,從外踝後方出來,到達小腳趾外側。足太陰之氣,沿著足部及脛骨內側向上運行到腹部和脅肋前方,與足少陰之氣相同。足少陽之氣,沿著脛骨外側向上運行到腹部和脅肋的側面,沿著面頰、耳朵,到達眼睛的銳眥(眼角),位於頭部的側面。

這是足部六種氣的部位主管。手厥陰、少陰、太陰之氣,從心胸橫向出來,沿著手臂內側到達中指、小指、大拇指的末端。手陽明、少陽、太陽之氣,都從手腕開始,沿著手臂外側向上到肩膀和鎖骨,再到頭部,這是手部六種氣的部位主管。想要知道疾病的診斷,應該根據氣的所在部位來說明,屬於陰的分野,則讓疾病歸屬於陰;屬於陽的分野,則讓熱病歸屬於陽。因此《勝復論》首先說明疾病產生寒熱的原因,必定要依據這些物理道理。

……(省略新校正內容)……

上部氣盛而下部也一起生病的,就用地名稱之;下部氣盛而上部也一起生病的,就用天名稱之。那氣已經盛,這個卻不能恢復,鬱結不通暢而沒有辦法運行,就會困於相互抵觸,退縮就會窮於阻塞,所以上部氣盛到極點則下部也一起生病,下部氣盛到極點則上部也一起生病。上部氣盛下部生病,是地氣鬱結,所以用地氣鬱結來命名地病;下部氣盛上部生病,是天氣阻塞,所以用天氣阻塞來命名天病。用天來命名,就順應天氣來治療,逆著地氣來攻治;用地來命名,就順著天氣來治療,就可以了。例如陽明司天,少陰在泉,上部氣盛而下部也一起生病,這是下部氣鬱結而生的。天氣正盛,可以逆著它來治療,所以順著天氣,方法相同都是清利。少陰等司天,上下氣盛治療方法相同……(省略新校正內容)……

所謂氣盛到極點,是指氣機鬱結而還未發作。氣機恢復到正常,就不以天地來區分命名,都依照恢復氣機的方法來治療。氣盛到極點而未恢復而生病,就以天地來區分命名作為模式;氣機恢復而發作,則所產生的疾病,無論是上部氣盛還是下部氣盛,都依據恢復氣機來判斷寒熱的病因。

黃帝說:「氣盛氣復的變化,有固定的時間嗎?氣的運行一定會按照某種規律嗎?」

歧伯說:「時間是有固定的位置,而氣的運行不一定。雖然位置是固定的,但是發動與否不一定。」

黃帝說:「我希望聽聽你的道理。」

歧伯說:「初氣(春季)到終三氣(夏季),天氣主宰,是氣盛的常規;四氣(秋季)到終氣(冬季),地氣主宰,是氣復的常規。有氣盛就會有氣復,沒有氣盛就沒有氣復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