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9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9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
少陽居之,爲温疫至。陽明居之,爲清風,霧露朦昧。太陽居之,爲寒風切冽,霜雪水冰。厥隂居之,爲大風發榮,雨生毛蟲。少隂居之,爲熱風傷人,時氣流行。太隂居之,爲風雨,凝隂不散。復行一歩,君火治之熱之分也,復春分始也,自斗建卯正至已之中,二之氣也。
凡此六位,終紀一年,六六三百六十日,六八四百八十刻,六七四十二刻,其餘半刻積而爲三,約終三百六十五度也餘,竒細分率之可也。
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熱盛水承,條蔓柔弱。湊潤衍溢,水象可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少陽所至爲火生,終爲蒸溽。』則水承之義可見。又云:『少陽所至,爲摽風燔燎霜凝。』亦下承之水氣也。」。水位之下,土氣承之寒甚物堅,水冰流涸,土象斯見,承下明矣。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太陽所至,爲寒雪冰雹白埃。』則土氣承之之義也。」。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疾風之後,時雨乃零,是則濕爲風吹化而爲雨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太隂所至爲濕生,終爲注雨。』則土位之下,風氣承之而爲雨也,又云:『太隂所至,爲雷霆驟注烈風。
』則風承之義也。」。風位之下,金氣承之風動氣清,萬物皆燥,金承木下,其象昭然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厥隂所至,爲風生,終爲肅。』則金承之義可見,又云:『厥隂所至,飄怒大涼。』亦金承之義也。」。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鍛金生熱則火流,金乘火之上理無妄也。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陽明所至,爲散落温。』則火乘之義也。」。君火之下,隂精承之君火之位,大熱不行,蓋爲隂精制承其下也。諸以所勝之氣乘於下者,皆折其摽盛,此天地造化之大體爾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元正紀大論〉云:『少隂所至,爲熱生,中爲寒。
』則隂承之義可知,又云:『少隂所至,爲大暄寒。』亦其義也,又按六元正紀云:『水發而雹雪,土發而飄驟,木發而毀折,金發而清明,火發而曛昧,何氣使然?曰氣有多少,發有微甚,微者當其氣,甚者兼其下,徵其下氣而見可知也。』所謂徵其下者,即此六承氣也。
」。」
帝曰:「何也?」
歧伯曰:「亢則害,承廼制,制則生化,外列盛衰,害則敗亂,生化大病亢,過極也,物惡其極。。」
帝曰:「盛衰何如?」
歧伯曰:「非其位則邪,當其位則正,邪則變甚,正則微。」
帝曰:「何謂當位?」
歧伯曰:「木運臨卯,火運臨午,土運臨四季,金運臨酉,水運臨子,所謂歲會氣之平也非太過非不及是謂平運主歲也。平歲之氣,物生脉應,皆必合期,無先後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木運臨卯,丁卯歲也。火運臨午,戊午歲也。土運臨四季,甲辰、甲戌、己丑、己未歲也。
白話文:
少陽主時,則溫疫流行;陽明主時,則天氣清爽,但有霧露朦朧;太陽主時,則寒風凜冽,霜雪冰凍;厥陰主時,則大風吹拂,百物繁茂,雨水滋生蟲類;少陰主時,則熱風傷人,時疫流行;太陰主時,則陰雨連綿,陰氣凝聚不散。春分開始,自斗建卯正(立春)至已(立夏)之間,為少陽、陽明二氣交替之時。
一年共分六個時期,計三百六十日,四百八十刻,四十二刻(指一些特殊計時單位,此處不必深究)。餘下的半刻積累起來約為三百六十五度,其餘的細微差別可忽略不計。
相火(少陽)之下,水氣承接,因熱盛而水氣充盈,枝條柔弱,濕潤之氣充沛,水象清晰可見。少陽之氣導致火氣上升,最終形成蒸濕的環境,這也印證了水氣承接的說法。少陽主時也會有暴風、焚燒和霜凍等現象,同樣也是由下方的水氣所承載。
水位之下,土氣承接,寒氣甚重,萬物堅硬,水流冰凍,土象明顯。太陽主時,會有寒雪、冰雹、白埃等現象,也印證了土氣承接的說法。
土位之下,風氣承接,疾風之後,時雨降下,濕氣被風吹散而形成雨水。太陰主時,濕氣滋生,最終形成降雨。太陰主時,也會出現雷霆暴雨和烈風,也說明了風氣承接的作用。
風位之下,金氣承接,風動氣清,萬物乾燥,金氣承接木氣之下,其象徵意義十分明顯。厥陰主時,風氣開始吹拂,最終帶來肅殺之氣,也說明金氣承接的作用。厥陰主時,也有狂風暴雨和大涼的天氣。
金位之下,火氣承接,鍛造金屬會產生熱,金屬依靠火來熔鍊,這是自然之理。陽明主時,氣候溫和,也說明火氣承接的作用。
君火(心火)之下,陰精承接,君火之位,即使熱盛也不會過度,是因為陰精在下方制約著它。所有被克制的氣,都受到下方氣的制約,這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少陰主時,熱氣開始產生,中間會轉為寒涼,也說明陰精承接的作用。少陰主時,也有較大的溫差變化。水氣發洩則產生冰雹,土氣發洩則產生狂風暴雨,木氣發洩則會造成破壞,金氣發洩則會帶來清明,火氣發洩則會造成陰暗,這是因為氣的多少不同,發洩的程度也不同,輕微的只影響到自身,嚴重的則會影響到下方的氣,由此可以觀察到下方的氣。所謂觀察下方之氣,也就是指這六種氣的承接關係。
黃帝問道:「這是什麼道理呢?」
歧伯回答道:「氣盛則有害,承接則制約,制約則產生生化,外在表現盛衰,有害則敗壞混亂,生化則產生疾病,亢盛是指過度。」
黃帝問道:「盛衰如何表現呢?」
歧伯回答道:「不在其位則為邪氣,在其中則為正氣,邪氣則變化劇烈,正氣則變化輕微。」
黃帝問道:「什麼是所謂的『在位』呢?」
歧伯回答道:「木氣當令在卯(春季),火氣當令在午(夏季),土氣當令在四季,金氣當令在酉(秋季),水氣當令在子(冬季),這就是所謂的氣候平衡。不過不不及,這才是平順的運轉。平順的氣候,萬物生長,脈象應和,都必定符合時節,沒有先後之分。」 木氣在卯月(丁卯)當令,火氣在午月(戊午)當令,土氣在四季(甲辰、甲戌、己丑、己未)當令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