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27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 (27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二

歧伯曰:「治其王氣是以反也物體有寒熱,氣性有隂陽,觸王之氣,則強其用也。夫肝氣温和,心氣暑熱,肺氣清涼,腎氣寒冽,脾氣兼并之故也。春以清治肝而反温,夏以冷治心而反熱,秋以温治肺而反清,冬以熱治腎而反寒,蓋由補益王氣太甚也,補王太甚則藏之寒熱,氣自多矣。。」

帝曰:「不治王而然者,何也?」

歧伯曰:「悉乎哉問也!不治五味屬也。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攻,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鹹先入腎新校正云:「按〈宣明五氣篇〉云:『五味所入,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鹹入腎,甘入脾,是謂五入也。』」。乆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

氣增而乆,夭之由也夫入肝爲温,入心爲熱,入肺爲清,入腎爲寒,入脾爲至隂,而四氣兼之,皆爲增其味而益其氣,故各從本藏之氣用爾,故乆服黃連、苦參而反熱者,此其類也,餘味皆然,但人疎忽不能精候矣,故曰乆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,氣增不已,益歲年則藏氣偏勝,氣有偏勝則有偏絕,藏有偏絕則有暴夭者,故曰氣增而乆,夭之由也,是以正理觀化,藥集商較服餌曰:「藥不具五味,不備四氣,而乆服之,雖且獲勝益,乆必致暴夭。」此之謂也。

絕粒服餌,則不暴亡,斯何由哉!無五榖味資助故也,復令食穀,其亦夭焉。」

帝曰:「善。方制君臣何謂也?」

歧伯曰:「主病之謂君,佐君之謂臣,應臣之謂使,非上下三品之謂也上藥爲君,中藥爲臣,下藥爲佐使,所以異善惡之名位,服餌之道,當從此爲法,治病之道,不必皆然,以主病者爲君,佐君者爲臣,應臣之用者爲使,皆所以賛成方用也。。」

帝曰:「三品何謂?」

歧伯曰:「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三品,上中下品,此明藥善惡不同性用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神農》云:『上藥爲君,主養命以應天。中藥爲臣,養性以應人。下藥爲佐使,主治病以應地也。』」。」

帝曰:「善。病之中外何如前問病之中外,謂調氣之法,𫝆此未盡,故復問之。此下對當次前求其屬也之下,應古之錯簡也。?」

歧伯曰:「調氣之方,必別隂陽,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,内者内治,外者外治,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,汗者下之,寒熱温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病者中外,治有表裏,在内者以内治法和之,在外者以外治法和之,氣微不和,以調氣法調之,其次大者以平氣法平之,盛甚不已則奪其氣令甚衰也。假如小寒之氣,温以和之。

大寒之氣,熱以取之。甚寒之氣,則下奪之,奪之不已則逆折之,折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。小熱之氣,涼以和之。大熱之氣,寒以取之。甚熱之氣,則汗發之,發不盡則逆制之,制之不盡則求其屬以衰之,故曰:『汗之下之。』寒熱温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。攸,所也。

白話文:

歧伯說:「治療疾病要順應人體的盛衰變化,也就是說要反其道而行之。萬物都有寒熱的屬性,人的氣也有陰陽的特性,如果強行逆亂其氣,就會加重病情。肝氣溫和,心氣炎熱,肺氣清涼,腎氣寒冷,脾氣兼具溫涼。春天用清涼之法治療肝病,卻反而用溫和的方法;夏天用寒冷之法治療心病,卻反而用溫熱的方法;秋天用溫和之法治療肺病,卻反而用清涼的方法;冬天用溫熱之法治療腎病,卻反而用寒冷的方法。這些都是因為過度滋補人體正氣的緣故,過度滋補正氣就會導致臟腑寒熱失衡,體內氣機紊亂。」

黃帝問:「不滋補正氣,也會出現這種情況,這是什麼原因?」

歧伯說:「您問得好!這是因為沒有調理五臟的關係。五種味道進入胃裡,各自循行到其所屬的臟腑,酸味先入肝,苦味先入心,甘味先入脾,辛味先入肺,鹹味先入腎(按《宣明五氣篇》記載:五味所入,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鹹入腎,甘入脾,這就是五味入臟的規律)。長久服用,氣機就會增盛,這是物質轉化的常規。

氣機過盛,時間久了,就會導致夭亡。因為,入肝則溫,入心則熱,入肺則清,入腎則寒,入脾則至陰,而這四氣又互相影響,都會使五味增盛,益其氣,所以各臟腑都會依其原本的氣機運作。因此,長期服用黃連、苦參等苦寒藥物反而出現發熱的情況,其他藥物也一樣,只是人們往往疏忽大意,不能精確地觀察病情,所以說長久服用,氣機增盛,是物質轉化的常規,氣機不斷增盛,就會導致臟腑氣機失衡,氣機失衡就會導致某些臟腑功能衰竭,臟腑功能衰竭就會導致暴亡。所以說,氣機過盛時間久了,就會導致夭亡。因此,應該根據事物轉化的規律,謹慎用藥。用藥要考慮藥物的五味和四氣,長期服用不具備五味和四氣的藥物,雖然一時可能見效,但長久下去,必定會導致暴亡。

如果絕食服藥,就不會暴亡,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沒有穀物的味道來助長邪氣。但如果再讓他吃穀物,就會夭亡。」

黃帝問:「很好。方劑中君臣佐使指的是什麼?」

歧伯說:「主治疾病的藥物稱為君藥,輔助君藥的藥物稱為臣藥,配合臣藥的藥物稱為使藥,這不是指三品藥物的等級,上藥為君,中藥為臣,下藥為佐使,以此區分藥物的優劣和地位,服藥的方法應該以此為法則,治療疾病的方法不一定要這樣,以主治疾病的藥物為君,輔助君藥的藥物為臣,配合臣藥的藥物為使,都是為了配合方劑的作用。」

黃帝問:「三品藥物指的是什麼?」

歧伯說:「這是為了區分藥物好壞的標準。三品藥物,上中下三品,這是區分藥物好壞不同性質和效用的。(按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說:上藥為君,主養命以應天;中藥為臣,養性以應人;下藥為佐使,主治病以應地。)」

黃帝問:「疾病的內外如何區分?(關於之前詢問疾病內外的問題,只講述了調氣之法,還沒有講完,所以又再次提問,此處的回答應該與前面提問相關聯。) 」

歧伯說:「調整氣機的方法,必須區分陰陽,確定疾病的內外,各守其位,內在的疾病用內治法,外在的疾病用外治法,氣機虛弱的,調和它;氣機平和的,使其保持平衡;氣機過盛的,瀉去它;氣機鬱滯的,疏通它。寒熱溫涼,依其特性,隨機應變。疾病的內外,治療有表裡之分,內在的疾病用內治法調節它,外在的疾病用外治法調節它,氣機虛弱不調的,用調氣法調節它;其次,氣機偏盛的,用平氣法平衡它,如果過盛不減,就瀉去它,使之衰弱。例如:輕微的寒邪,用溫熱的方法調和它;嚴重的寒邪,用溫熱的方法驅散它;極寒的邪氣,就瀉去它,瀉去後還不行,就反其道而行之;反其道而行之還不行,就尋找其屬性以削弱它。輕微的熱邪,用涼的方法調和它;嚴重的熱邪,用寒的方法驅散它;極熱的邪氣,就發汗,發汗後還不行,就反其道而行之;反其道而行之還不行,就尋找其屬性以削弱它。所以說:『汗、下』二法,寒熱溫涼,依其特性,隨機應變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