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(8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 (8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三
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,正月太陽寅。寅,太陽也脽,謂臀肉也。正月三陽生,主建寅。三陽謂之太陽,故曰寅,太陽也。正月,陽氣出在上,而隂氣盛,陽未得自次也正月雖三陽生,而天氣尚寒,以其尚寒,故曰「隂氣盛,陽未得自次。」次,謂立王之次也。故腫腰脽痛也以其脉抵腰中,入貫臀,過髀樞,故爾。
病偏虚爲跛者,正月陽氣凍解,地氣而出也。所謂偏虚者,冬寒頗有不足者,故偏虚爲跛也以其脉循股内後廉,合膕中,下循腨,過外踝之後,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故也,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氏云:『其脉循股内。』殊非,按《甲乙經》太陽流注不到股内,股内乃髀外之誤,當云髀外後廉。
」。
所謂強上引背者,陽氣大上而爭,故強上也強上,謂頸項噤強也,甚則引背矣。所以爾者,以其脉從腦出,別下項背,故也。所謂耳鳴者,陽氣萬物盛上而躍,故耳鳴也以其脉支別者,從巔至耳上角,故爾。所謂甚則狂巔疾者,陽盡在上而隂氣從下,下虚上實,故狂巔疾也以其脉上額,交巔上,入絡腦,還出。其支別者,從巔至耳上角,故狂巔疾也。
項上曰巔。所謂浮爲聾者,皆在氣也亦以其脉至耳,故也。所謂入中爲瘖者,陽盛已衰,故爲瘖也陽氣盛,入中而薄於胞腎,則胞絡腎絡氣不通,故瘖也。胞之脉繫於腎,腎之脉俠舌本,故瘖不能言也。内奪而厥,則爲瘖俳,此腎虚也俳,廢也。腎之脉與衝脉並出於氣街,循隂股内廉,斜入膕中,循䯒骨内廉及内踝之後,入足下,故腎氣内奪而不順,則舌瘖足廢,故云「此腎虚也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云:『腎之脉與衝脉並出。
』按《甲乙經》是腎之絡,非腎之脉,况王注〈痿論〉并〈竒病論〉、〈大竒論〉並云:『腎之絡』,則此『脉』字當爲『絡』。」。少隂不至者,厥也少隂,腎脉也,若腎氣内脫,則少隂脉不至也,少隂之脉不至,是則太隂之氣逆上而行也。
少陽所謂心脇痛者,言少陽盛也。盛者,心之所表也心氣逆則少陽盛,心氣宜木,外鑠肺金,故盛者心之所表也。九月陽氣盡而隂氣盛,故心脇痛也足少陽脉循脇裏,出氣街,心主脉循胸出脇,故爾。火墓於戌,故九月陽氣盡而隂氣盛也。所謂不可反側者,隂氣藏物也。物藏則不動,故不可反側也。
所謂甚則躍者躍,謂跳躍也。九月萬物盡衰,草木畢落而墮,則氣去陽而之隂,氣盛而陽之下長,故謂躍亦以其脉循髀陽,出膝外廉,下入外輔之前,直下抵絕骨之端,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,故氣盛則令人跳躍也。
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,陽者,午也,五月盛陽之隂也陽盛以明,故云午也。五月夏至,一隂氣上,陽氣降下,故云:「盛陽之隂也。」。陽盛而隂氣加之,故洒洒振寒也陽氣下,隂氣升,故云:「陽盛而隂氣加之也。」。
白話文:
太陽經導致腰臀部疼痛,是因為正月(寅月)為太陽主氣之時,而此時陽氣初生,尚不足以抵禦陰寒之氣。因此陽氣運行於腰部及臀部經脈時,受阻而產生疼痛。
若病情偏虛導致跛行,是因為冬季陽氣不足,導致陽氣在經脈中運行不暢,沿著大腿內側後緣、膝窩、小腿內側、外踝後方,直到小趾外側的經脈受阻。
頸項僵硬,甚至牽引到背部,是因為陽氣過盛而爭奪經脈,導致經脈不通暢。而耳鳴則是由於陽氣過盛而衝擊耳部經脈所致。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狂躁、頭疼等症狀,這是因為陽氣過盛於上,而陰氣不足於下,導致陰陽失衡。
頭頂昏沉,聽力下降或失語,都是因為經脈氣血運行不暢。失語症則可能與腎氣不足、經脈不通有關。腎經與衝脈相通,若腎氣不足,則會影響舌頭和腳部的活動能力。
少陽經導致心脇疼痛,是因為九月陽氣衰弱,陰氣盛行,影響到心經和少陽經的運行。而患者不能翻身,是因為陰氣收藏,氣血運行緩慢。嚴重時會出現跳躍的症狀,是因為陽氣下沉,陰氣上升,導致氣血運行紊亂。
陽明經導致的陣陣寒顫,是因為五月夏至時,陰氣開始上升,陽氣開始下降,陰陽交替,導致氣血運行失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