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3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3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

」。

其性靜兼兼,謂兼寒熱暄涼之氣也。《白虎通》曰:「脾之爲言并也。」謂四氣并之也。其德爲濡津濕潤澤,土之德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德溽蒸。』」。其用爲化化,謂兼諸四化并已爲五化。所謂風化熱、化燥、化寒、化周萬物而爲生長化成收藏也。

其色爲黃物乘土化,則表見黅黃之色,𫝆中央之地,草木之土,皆兼黃色,乘己歲則黃色之物兼蒼及黑。其化爲盈盈,滿也,土化所及,則萬物盈滿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化豐備。』」。其蟲倮倮露皮革,無毛介也。其政爲謐謐,靜也,土性安靜。

~~,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政安靜。』詳土之政謐。水太過其政謐者,蓋水太過而土下承之,故其政亦謐。」。其令雲雨濕氣布化之所成。其變動注動反靜也,地之動則土失性,風搖不安,注雨乆下也,乆則垣岸復爲土矣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變驟注。

』」。其眚淫潰淫,乆雨也。潰,土崩潰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災霖潰。』」。

其味爲甘物之化之變而有甘味者,皆土化之所終始也,𫝆中原之地物味多甘淡。其志爲思思以成務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靈樞經》曰:『因志而存變謂之思。』」。思傷脾思勞於智,過則傷脾。怒勝思怒則不思,忿而忘禍,則勝可知矣。思甚不解,以怒制之,調性之道也。

濕傷肉濕甚爲水,水盈則腫,水下去已,形肉已消,傷肉之驗近可知矣。風勝濕風,木氣,故勝土濕,濕甚則制之以風。甘傷脾過節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隂陽應象大論〉云:『甘傷肉。』」。酸勝甘甘餘則制之以酸,所以救脾氣也。

西方生燥陽氣已降,隂氣復升,氣爽風勁,故生燥也。夫巖谷青埃,川源蒼翠,煙浮草木,逺望氤氳,此金氣所生,燥之化也。夜起白朦,輕如微霧,遐邇一色,星月皎,如此萬物隂成,亦金氣所生白露之氣也。太虚埃昬,氣鬱黃黑,視不見逺,無風自行,從隂之陽,如雲如霧,此殺氣也,亦金氣所生霜之氣也。

山谷川澤,濁昬如霧,氣鬱蓬勃,慘然戚然,咫尺不分,此殺氣將用,亦金氣所生運之氣也。天雨大霖,和氣西起,雲卷陽曜,太虚廓清,燥生西方,義可徵也。若西風大起,木偃雲騰,是爲燥與濕爭,氣不勝也,故當復雨,然西風雨晴,天之常氣,假有東風雨止,必有西風復雨,因雨而乃自晴,觀是之爲,則氣有往復,動有燥濕,變化之象,不同其用矣。由此則天地之氣以和爲勝,暴發奔驟,氣所不勝,則多爲復也。

燥生金氣勁風切,金鳴聲逺,燥生之信,視聽可知,此則燥化能令萬物堅定也。燥之施化於物如是,其爲變極,則天地悽慘,肅殺氣行,人悉畏之,草木凋落,運乘乙丑、乙卯、乙巳、乙未、乙酉、乙亥之歲,則燥化不足。乘庚子、庚寅、庚辰、庚午、庚申、庚戌之歲,則燥化有餘,歲不同生化異也。

白話文:

脾的特性是平和的,兼具寒熱溫涼之氣。《白虎通》說:「脾」字的意思是「並」,也就是說它融合了四氣。脾的德性是滋潤濕澤,這是土的特性。新校正本註記:《氣交變大論》說:「其德溽蒸」。脾的作用是化育萬物,它融合了四種變化,並進一步產生了五種變化。所謂風化、熱化、燥化、寒化,以及周而復始的生長、化成、收藏等變化。

脾的顏色是黃色。土的特性使萬物呈現黃色,中央地區的土地,以及草木,都帶有黃色。如果土氣過盛,黃色中會夾雜青色和黑色。脾的化育作用使萬物豐盛飽滿,土的化育所及之處,萬物都充滿生機。新校正本註記:《氣交變大論》說:「其化豐備」。脾所生的蟲是沒有毛髮的裸蟲。脾的政令是寧靜平和的,這是土的本性。新校正本註記:《氣交變大論》說:「其政安靜。」詳細來說,土的政令是平和的。水氣過盛時,其政令也平和,這是因為水過盛,土在下面承載著,所以政令也平和。脾的令是雲雨濕氣的布化所形成的。脾的變化是動而復靜,大地運動則土失其性,風吹草動,雨水久下,久而久之,則又恢復成土的狀態。新校正本註記:《氣交變大論》說:「其變驟注」。脾的災害是久雨成災,土崩潰裂。新校正本註記:《氣交變大論》說:「其災霖潰」。

脾的味道是甘甜的。萬物經過變化而產生甘甜的味道,都是土的化育作用的結果,中原地區的物產多是甘淡的味道。脾的志是思慮,通過思慮來完成事情。新校正本註記:靈樞經說:「依據志向而存在的變化,稱為思。」思慮過度會傷脾,思慮勞神,過度則傷脾。憤怒能戰勝思慮,憤怒時就不會思慮,氣憤而忘記禍患,其道理可知。思慮過度而不能解決時,可以用憤怒來控制,這是調養脾氣的方法。

濕氣傷害肌肉,濕氣過盛則如同水,水盈則腫脹,水退則消瘦,傷害肌肉的驗證,由此可見。風能克制濕,風屬木氣,故能克制土濕,濕氣過盛,則用風來制之。過食甘味會傷脾。新校正本註記: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甘傷肉」。酸味能克制甘味,甘味過剩則用酸味來制之,以此來調理脾氣。

西方生燥,陽氣下降,陰氣上升,天氣清爽,風力強勁,所以產生燥氣。山谷中的青苔,河川的翠綠,煙霧繚繞在草木之間,遠望氤氳一片,這是金氣所生的燥氣的化育。夜間起來,見到白色的朦朧之氣,輕如薄霧,遠近一片白色,星月皎潔,這是萬物陰氣凝結,也是金氣所生的白露之氣。天空陰霾,氣壓低沉,黃黑一片,視線模糊,無風自起,陰中之陽,如雲如霧,這是殺氣,也是金氣所生的霜氣。

山川溪流澤地,陰霾如霧,氣壓低沉,鬱鬱蔥蔥,一片淒涼景象,咫尺難分,這是殺氣將要發作,也是金氣所生的雲氣。天降大雨,和氣從西方而起,雲彩捲起,陽光普照,天空廓清,燥氣生於西方,其理可證。如果西風大起,樹木傾倒,雲彩翻騰,這是燥氣與濕氣爭鬥,氣候失衡,所以要下雨。然而,西風雨晴,是天氣的常態,如果東風止雨,必然會有西風再次下雨,然後雨過天晴,觀察這種現象,就能明白氣的往復運動,燥濕的變化,以及不同的作用。由此可知,天地的氣以平和為勝,暴風驟雨,氣候失衡,大多數情況下會恢復正常。

燥氣生於金氣,勁風呼嘯,金屬鳴響,聲音遠播,這是燥氣的表現,用眼睛和耳朵都能感知。燥氣能使萬物堅固凝結。燥氣的化育作用如此,如果它的變化達到極端,則天地淒涼,肅殺之氣瀰漫,人們都感到畏懼,草木凋零。如果遇到乙丑、乙卯、乙巳、乙未、乙酉、乙亥等年份,則燥氣不足;如果遇到庚子、庚寅、庚辰、庚午、庚申、庚戌等年份,則燥氣過盛,年份不同,生化作用也就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