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2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 (12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九
』」。其眚燔焫燔焫山川,旋及屋宇,火之災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其災燔焫。』」。
其味爲苦物之化之變而有苦味者,皆火氣之所合散也。𫝆南方之野,生物多苦。其志爲喜喜,悅樂也,悅以和志。喜傷心言其過也。喜發於心而反傷心,亦由風之折木也,過則氣竭,故見傷也。恐勝喜恐至則喜樂皆泯,勝喜之理,目擊道存,恐則水之氣也。熱傷氣天熱則氣伏不見,人熱則氣促喘急,熱之傷氣,理亦可徵,此皆謂大熱也。
小熱之氣猶生諸氣也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。」此其義也。寒勝熱寒勝則熱退,隂盛則陽衰,制熱以寒,是求勝也。苦傷氣大凡如此爾,苦之傷氣以其燥也,苦加以熱則傷尤甚也,何以明之,飲酒氣促,多則喘急,此其信也。苦寒之物,偏服歲乆,益火滋甚,亦傷氣也,暫以方治,乃同少火反生氣也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論所傷之旨有三,東方曰風傷肝,酸傷筋。中央曰濕傷肉,甘傷脾。西方曰辛傷皮毛,是自傷者也。南方曰熱傷氣,苦傷氣。北方曰寒傷血,鹹傷血。是傷已所勝也。西方曰熱傷皮毛,是被勝傷已也。凡此五方所傷之例有三,若《太素》則俱云自傷焉。
」。鹹勝苦酒得鹹而解,物理昭然,火苦之勝制以水鹹。
中央生濕中央,土也,髙山土濕,泉出地中,水源山隈,雲生巖谷,則其象也。夫性内蘊,動而爲用,則雨降雲騰,中央生濕不逺信矣。故歷候記土潤溽暑於六月,謂是也。濕生土濕氣内蘊,土體乃全,濕則土生,乾則土死,死則庶類凋喪,生則萬物滋榮,此濕氣之化爾。濕氣施化,則土宅而雲騰雨降,其爲變極則驟注土崩也。
運乘己巳、己卯、己丑、己亥、己酉、己未之歲,則濕化不足。乘甲子、甲戌、甲申、甲午、甲辰、甲寅之歲,則濕化有餘也。土生甘物之味甘者,皆始自土之生化也。甘生脾甘物入胃先入於脾,故諸己歲則甘少化,諸甲歲甘多化。脾生肉甘味入脾,自脾藏布化,長生脂肉。
肉生肺甘氣營肉已,自肉流化,乃生養肺藏也。其在天爲濕言神化也。柔潤重澤,濕之化也。埃鬱雲雨,濕之用也。歲屬太隂在上,則濕化於天,太隂在下,則濕化於地。在地爲土敦靜安鎮,聚散復形,群品以生,土之體也。含垢匿穢,靜而下民,爲變化母,土之德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注云靜而下民爲土之德,下民之義恐字誤也。
」。在體爲肉覆裹筋骨,氣發其間,肉之用也。疏密不時,中外否閉,肉之動也。在氣爲充土氣施化,則萬象盈。在藏爲脾形象馬蹄,内包胃脘,象土形也。經絡之氣,交歸於中,以營運眞靈之氣,意之舍也,爲倉廩之官,化物出焉,乘己歲則脾及經絡受邪而爲病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肝心肺腎四藏注各言府同,獨此注不言胃府同者,闕文也。
白話文:
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九》白話文翻譯:
火災是因山川田野燃燒所致,甚至波及房屋。苦味是火氣的聚集和散佈所造成的變化,南方多苦味植物。喜悅的心情讓人愉悅和諧,但過度喜悅會傷心,如同風折斷樹木一般,過度則氣力耗竭而受傷。恐懼勝過喜悅,則喜怒哀樂皆消失,恐懼屬水氣。大熱傷氣,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呼吸急促。小熱則能促進氣的產生,如同「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」的道理。寒能勝熱,以寒制熱是取勝之道。苦味傷氣,因其乾燥,尤其在熱的情況下更甚,飲酒過量則氣促喘急可證。但寒涼的苦味藥物長期服用,反而會助長火氣,加重傷害,短時間服用則能起到生氣的作用。
東方屬木,風傷肝,酸傷筋;中央屬土,濕傷肉,甘傷脾;西方屬金,辛傷皮毛;南方屬火,熱傷氣,苦傷氣;北方屬水,寒傷血,鹹傷血。西方熱傷皮毛是被克制而受傷的。以上五方所傷,有的屬於自身損傷,有的屬於被克制而受傷。鹹味能解苦味,以鹹勝苦,如同以水克火。
中央生濕,高山上的濕氣,泉水從地底湧出,雲霧從山谷升起,都是濕氣的象徵。人體內蘊藏的濕氣,運動起來就會下雨,所以六月土潤而暑熱。濕氣滋養土地,濕則土生,乾則土死,濕氣變化過度會導致山崩。己土年(己巳、己卯、己丑、己亥、己酉、己未)濕氣化生不足,甲木年(甲子、甲戌、甲申、甲午、甲辰、甲寅)濕氣化生有餘。甘味來自於土的生化,甘味入胃先入脾,己土年甘味少化,甲木年甘味多化。甘味入脾,滋養肌肉。肌肉滋養肺臟。天上的濕氣主宰著神化,柔潤、豐澤都是濕氣的特性,雲霧雨露是濕氣的功用。太陰在上則濕氣化生於天,太陰在下則濕氣化生於地。地上的濕氣使萬物生長,含垢納污,滋養萬物,是土的德性。在人體,濕氣化生為肉,包裹筋骨,疏密不調則會生病。脾臟的形狀像馬蹄,容納胃脘,是土的象徵,經絡之氣彙集於脾,是意之所居,是倉廩之官,化生萬物。己土年脾臟及經絡容易受邪氣侵襲而致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