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(8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

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帶,常如折腰狀,善恐足太陽之別脉,自肩而別下,循背脊至腰,而橫入髀外後廉,而下合膕中,故若引帶,如折腰之狀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如引帶』作『如裂』,『善恐』作『善怒』也。」。

刺解脉在郄中,結絡如黍米,刺之血射以黑,見赤血而已郄中則委中穴,足太陽合也,在膝後屈處,膕中央約文中動脉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,此經刺法也。𫝆則取其結絡,大如黍米者,當黑血箭射而出,見血變赤然可止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云:『有兩解脉病源各異,恐誤。

』未詳。」。

同隂之脉,令人腰痛,痛如小錘居其中,怫然腫足少陽之別絡也,並少陽經上行,去足外踝上同身寸之五寸,乃別走厥隂並經,下絡足跗,故曰同隂脉也。怫,怒也,言腫如嗔怒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小錘』作『小鍼』。」。刺同隂之脉,在外踝上絕骨之端,爲三痏絕骨之端,如前同身寸之三分,陽輔穴也。

足少陽脉所行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
陽維之脉,令人腰痛,痛上怫然腫陽維起於陽,則太陽之所生竒經八脉,此其一也。刺陽維之脉,脉與太陽合腨下間,去地一尺所太陽所主與正經並行,而上至腨下,復與太陽合而上也。腨下去地,正同身寸之一尺,是則承光穴,在銳腨腸下肉分間陷者中,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,若灸者,可灸五壯,以其取腨腸下肉分間,故云合腨下間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穴之所在,乃承山穴,非承光也。

山字誤爲光。」。

衡絡之脉,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,仰則恐仆,得之舉重傷腰,衡絡絕,惡血歸之衡,橫也,謂太陽之外也,絡自腰中,橫入髀外後廉,而下與中經合於膕中者,𫝆舉重傷腰,則橫絡絕,中經獨盛,故腰痛不可以俛仰矣。一經作『衡絕之脉』,傳寫魚魯之誤也。若是衡脉,《中誥》不應取太陽脉委陽、殷門之穴也。

刺之在郄陽,筋之間,上郄數寸,衡居爲二痏出血橫居二穴,謂委陽、殷門。平視橫相當也。郄陽,謂浮郄穴上側委陽穴也。筋之間,謂膝後膕上兩筋之間,殷門穴也。二穴各去臀下橫文同身寸之六寸,故曰上郄數寸也。委陽,刺可入同身寸之七分,留五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
殷門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,故曰衡居爲二痏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氏云:『浮郄穴上側委陽穴也。』按《甲乙經》委陽在浮郄穴下一寸,不得言上側也。」。

會隂之脉,令人腰痛痛上,漯漯然汗出,汗乾令人欲飲,飲已欲走足太陽之中經也,其脉腰下會於後隂,故曰會隂之脉,其經自腰下行至足,𫝆陽氣大盛,故痛上。漯然汗出,汗液旣出,則腎燥隂虚,故汗乾令人欲飲水以救腎也,水入腹已,腎氣復生,隂氣流行,太陽又盛,故飲水已反欲走也。

白話文:

解脈導致腰痛,像被繩索拉扯般,常感覺腰部好像要斷掉一樣,這是足太陽經的別脈循行路線所致。這條經脈從肩膀分出,沿著脊椎下行到腰部,再橫向進入大腿外側後緣,最後到達膝窩後方,所以感覺像被繩索拉扯,腰部好像要斷掉。新校正本註釋說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,『如引帶』應作『如裂』、『善恐』應作『善怒』。」

治療解脈,應在郄中穴施針。針刺時,會碰到像黍米一樣的結節,刺入後,會射出黑色血液,待血液變紅後即可停止。郄中穴即委中穴,是足太陽經的合穴,位於膝蓋後方屈曲處,膝窩中央,大約在動脈的中央位置。針刺深度約為同身寸的五分,留針七呼息的時間;若灸治,則灸三壯。這是該經脈的針灸方法。總之,要找到像黍米一樣大的結節,刺出血來,直到血液變紅為止。新校正本註釋說:「根據全元起所說:『有兩種解脈的病因不同,恐有誤診。』細節不明。」

同陰脈導致腰痛,痛感像有個小錘子在腰部中間,並且腫脹,這是足少陽經的別絡。它與少陽經上行,從足外踝向上同身寸五寸處分出,再與厥陰經並行,向下連結到足跗(腳背),因此稱為同陰脈。「怫」是生氣的意思,形容腫脹的樣子像生氣一樣。新校正本註釋說:「根據《太素》,『小錘』應作『小鍼』。」治療同陰脈,應在足外踝上方的絕骨末端(即三陰交穴)施針,針刺深度約為同身寸的三分。

足少陽經脈的針刺深度約為同身寸的五分,留針七呼息的時間;若灸治,則灸三壯。

陽維脈導致腰痛,疼痛向上,並伴有腫脹。陽維脈起於陽,是太陽經所生的奇經八脈之一。治療陽維脈,應在陽維脈與太陽經交會的膕下(膝窩下方)施針。針刺位置距地面一尺,與太陽經主脈及正經並行,向上到達膕下,再次與太陽經匯合。膕下距地面的距離約為同身寸的一尺,此處即承光穴,位於腓腸肌下方的肌肉分界處的凹陷處。針刺深度約為同身寸的七分;若灸治,則灸五壯。因為取穴在腓腸肌下方的肌肉分界處,所以稱為「合膕下間」。新校正本註釋說:「根據穴位的實際位置,應該是承山穴,而非承光穴,『山』字誤寫為『光』。」

衡絡脈導致腰痛,不能彎腰和抬頭,抬頭則擔心會跌倒,通常是因為舉重傷到腰部而引起的。衡絡斷裂,瘀血聚集在衡絡處。「衡」是橫的意思,指太陽經的外側;衡絡從腰部橫向進入大腿外側後緣,向下與足太陽經在膝窩後方會合。如果因為舉重傷到腰部,則衡絡斷裂,而足太陽經獨盛,因此腰痛不能彎腰和抬頭。有一種說法是「衡絕之脈」,應是傳抄時的錯誤。「若是衡脈,《中誥》就不應該取太陽脈的委陽、殷門穴了。」

治療衡絡脈,應在郄陽穴施針,位於浮郄穴上方的委陽穴。在膝蓋後方膝窩上方兩條肌腱之間,即殷門穴。這兩個穴位都位於臀部下方橫紋上方同身寸六寸處。委陽穴針刺深度約為同身寸的七分,留針五呼息的時間;若灸治,則灸三壯。殷門穴針刺深度約為同身寸的五分,留針七呼息的時間;若灸治,則灸三壯。新校正本註釋說:「詳見王氏所述:『浮郄穴上側即委陽穴。』根據《甲乙經》,委陽穴位於浮郄穴下約一寸,不能說是上側。」

會陰脈導致腰痛,疼痛向上,並伴有大量汗液,汗液乾後則想喝水,喝水後則想走動,這是足太陽經的經脈循行所致。會陰脈從腰部下方會合於會陰部,因此稱為會陰脈;其經脈從腰部向下行至足部。陽氣旺盛,所以疼痛向上;大量出汗,汗液排出後,腎臟乾燥陰虛,因此汗液乾後想喝水以滋潤腎臟;喝水後,腎氣恢復,陰氣流動,太陽經再次旺盛,所以喝水後想走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