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(9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

刺直陽之脉上三痏,在蹻上郄下五寸,橫居視其盛者出血直陽之脉,則太陽之脉,俠脊下行,貫臀,下至膕中,下循腨,過外踝之後,條直而行者,故曰直陽之脉也。蹻,爲陽蹻所生申脉穴,在外踝下也。郄下,則膕下也,言此刺處在膕下同身寸之五寸,上承郄中之穴,下當申脉之位,是謂承筋穴,即腨中央,如外陷者中也。太陽脉氣所發,禁不可刺,可灸三壯,𫝆云刺者,謂刺其血絡之盛滿者也。

兩腨皆有太陽經氣下行,當視兩腨中央有血絡盛滿者,乃刺出之,故曰視其盛者出血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上云:『會隂之脉令人腰痛。』此云:『刺直陽之脉者。』詳此直陽之脉即會隂之脉也,文變而事不殊,又承筋穴,注云:『腨中央如外。』按《甲乙經》及〈骨空論〉注,無『如外』二字。

」。

飛陽之脉,令人腰痛,痛上拂拂然,甚則悲以恐是隂維之脉也。去内踝上同身寸之五寸,腨分中,並少隂經而上也。少隂之脉,前則隂維脉所行也,足少隂之脉從腎,上貫肝鬲,入肺中,循喉嚨,俠舌本。其支別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,故甚則悲以恐也。恐者生於腎,悲者生於心。

刺飛陽之脉,在内踝上五寸臣億等按《甲乙經》作『二寸』。少隂之前,與隂維之會内踝後,上同身寸之五寸,復溜穴,少隂脉所行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。内踝之後,築賓穴,隂維之郄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若灸者,可灸五壯。少隂之前,隂維之會,以三脉會在此穴位分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若灸者,可灸五壯。

𫝆《中誥》經文正同此法,臣億等按《甲乙經》足太陽之絡別走少隂者名曰飛揚,在外踝上七寸,又云築賓,隂維之郄,在内踝上腨分中。復溜穴,在内踝上二寸,𫝆此經注都與《甲乙》不合者,疑經注中『五寸』字當作『二寸』,則《素問》與《甲乙》相應矣。

昌陽之脉,令人腰痛,痛引膺,目䀮䀮然,甚則反折,舌卷不能言隂蹻脉也。隂蹻者,足少隂之別也,起於然骨之後,上内踝之上,直上循隂股入隂,而循腹上入胸裏,入缺盆,上出人迎之前,入頄内廉,屬目内眥,合於太陽、陽蹻而上行,故腰痛之狀如此。刺内筋爲二痏,在内踝上,大筋前,太隂後,上踝二寸所内筋,謂大筋之前分肉也。

太隂後,大筋前,即隂蹻之郄,交信穴也,在内踝上同身寸之二寸,少隂前,太隂後,筋骨之間陷者之中,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,留五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𫝆《中誥》經文正主此。

散脉令人腰痛而熱,熱甚生煩,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,甚則遺溲散脉,足太隂之別也,散行而上,故以名焉。其脉循股内,入腹中,與少隂、少陽結於腰髁下骨空中,故病則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,甚乃遺溲也。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間,絡外廉束脉爲三痏謂膝前内側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一》白話文翻譯:

直陽脈上三寸處,位於蹻穴上方五寸,橫向觀察,血脈充盈處便可放血。直陽脈沿脊柱下行,穿過臀部,到達膕窩(膝蓋後方),沿著腓腸肌(小腿肚)下行,經過外踝後方,走向筆直,所以稱為直陽脈。蹻,是陽蹻脈所生的申脈穴,位於外踝下方。郄下,即膕窩下方,這裡指的是膕窩下方同身寸五寸處,上接郄中穴,下當申脈穴位,也就是承筋穴,位於腓腸肌中央,如果腓腸肌外側凹陷,就在凹陷處。太陽脈氣發源之處,禁止針刺,可灸三壯。所謂針刺,指的是刺入血脈充盈處。

兩側腓腸肌都有太陽經氣下行,應觀察兩側腓腸肌中央,血脈充盈處才可針刺放血。……新校正本云:「詳上文云:『會陰脈令人腰痛。』此文云:『刺直陽脈。』詳此直陽脈即會陰脈,文字不同但意思一樣,又承筋穴,註解云:『腓腸肌中央如外陷者。』按《甲乙經》及《骨空論》註解,並無『如外陷者』四字。」

飛陽脈,令人腰痛,疼痛向上蔓延,感覺輕飄飄的,嚴重則悲恐,這是陰維脈。位於內踝上方同身寸五寸處,腓腸肌分叉處,與少陰經向上並行。少陰脈,前面是陰維脈所行經路線,足少陰脈從腎臟出發,向上貫穿肝臟、膈肌,進入肺臟,沿著喉嚨,靠近舌根。其分支,從肺臟出來與心臟相連,注入胸腔,所以嚴重時會悲恐。恐懼源於腎臟,悲傷源於心臟。

針刺飛陽脈,位於內踝上方五寸。(臣億等按:《甲乙經》作二寸。)少陰脈前方,與陰維脈交會於內踝後方,向上同身寸五寸處,即復溜穴,是少陰脈所行經路線,針刺可入同身寸三分。內踝後方,築賓穴,陰維脈的郄穴,針刺可入同身寸三分,如果灸治,可灸五壯。少陰脈前方,陰維脈交會處,三脈在此交會,針刺可入同身寸三分,如果灸治,可灸五壯。

《中誥》經文與此方法相同。(臣億等按:《甲乙經》足太陽脈的絡脈分支行於少陰經者,名為飛陽,位於外踝上方七寸,又云築賓,陰維脈的郄穴,位於內踝上方腓腸肌分叉處。復溜穴,位於內踝上方二寸,此經注與《甲乙經》不符,懷疑經注中「五寸」應作「二寸」,則《素問》與《甲乙經》便能互相印證。)

昌陽脈,令人腰痛,疼痛牽引到胸部,眼睛昏花,嚴重則眼睛反轉,舌頭捲曲不能說話,這是陰蹻脈。陰蹻脈,是足少陰脈的分支,起於跟骨後方,向上經過內踝上方,沿著陰部內側向上,循腹腔上行進入胸腔,進入鎖骨上窩,從人迎穴前方出來,進入下頜內側,屬於目內眥(眼角內側),與太陽、陽蹻脈相合而上行,所以腰痛的症狀如此。針刺內筋為二寸,位於內踝上方,大筋前方,太陰脈後方,上踝二寸處的內筋,指的是大筋前方分開的肌肉。

太陰脈後方,大筋前方,即陰蹻脈的郄穴,交信穴,位於內踝上方同身寸二寸處,少陰脈前方,太陰脈後方,筋骨之間凹陷處,針刺可入同身寸四分,留針五個呼吸,如果灸治,可灸三壯。《中誥》經文也記載此法。

散脈令人腰痛且發熱,熱甚則煩躁,腰部下方好像有橫木卡在裡面,嚴重則會遺尿。散脈,是足太陰脈的分支,散漫地向上行,因此而得名。其脈絡循股內側,進入腹腔,與少陰、少陽脈在腰骶骨下方空隙處交會,所以生病時腰部下方好像有橫木卡在裡面,嚴重則會遺尿。針刺散脈,位於膝蓋前方骨肉分開之處,絡外廉束脈為三寸,指的是膝蓋前方內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