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(10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

骨肉分,謂膝内輔骨之下下廉,腨肉之兩間也,絡外廉則太隂之絡色青而見者也,輔骨之下,後有大筋擷束膝胻之骨,令其連屬,取此筋骨繫束之處脉,以去其病,是曰地機,三刺而已,故曰束脉爲之三痏也。

肉里之脉,令人腰痛,不可以欬,欬則筋縮急肉里之脉,少陽所生,則陽維之脉氣所發也。里,裏也。刺肉里之脉爲二痏,在太陽之外,少陽絕骨之後分肉主之,一經云:「少陽絕骨之前。」傳寫誤也。

絕骨之前,足少陽脉所行,絕骨之後,陽維脉所過,故指曰在太陽之外,少陽絕骨之後也,分肉穴,在足外踝直上絕骨之端,如後同身寸之二分,筋肉分間,陽維脉氣所發,刺可入同身寸之五分,留十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分肉之穴《甲乙經》不見,與〈氣穴〉注兩出而分寸不同,〈氣穴〉注『二分』作『三分』,『五分』作『三分』,『十呼』作『七呼』。」。

腰痛俠脊,而痛至頭几几然,目䀮䀮欲僵仆,刺足太陽郄中出血郄中,委中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作『頭沉沉然』。」。腰痛,上寒,刺足太陽陽明。上熱,刺足厥隂。不可以俛仰,刺足少陽。中熱而喘,刺足少隂,刺郄中出血此法玄妙,《中誥》不同,莫可窺測,當用知其應,不爾,皆應先去血絡,乃調之也。腰痛,上寒,不可顧,刺足陽明上寒,隂市主之。

隂市,在膝上同身寸之三寸,伏兔下陷者中,足陽明脉氣所發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不可顧,三里主之。三里,在膝下同身寸之三寸,胻外廉兩筋肉分間,足陽明脉之所入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上熱,刺足太隂地機主之。

地機,在膝下同身寸之五寸,足太隂之郄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五壯』。」。中熱而喘,刺足少隂涌泉、太鍾悉主之。涌泉,在足心陷者中,屈足捲指宛宛中,足少隂脉之所出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
太鍾,在足跟後街中動脉,足少隂之絡,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,留七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刺瘧〉注太鍾在内踝後街中,〈水穴論〉注在内踝後,此注在跟後街中動脉,三注不同,《甲乙經》亦云跟後衝中,當從《甲乙經》爲正。」。大便難,刺足少隂涌泉主之。

少腹滿,刺足厥隂太衝主之。在足大指本節後内間,同身寸之二寸陷者中,脉動應手,足厥隂脉之所注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十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引脊内廉,刺足少隂如折,束骨主之。不可以俛仰,京骨、崑崙悉主之。不可舉,申脉、僕參悉主之。束骨,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,赤白肉際陷者中,足太陽脉之所注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
白話文:

膝內側輔骨下方凹陷處,股肉兩側之間,稱為骨肉分。外側韌帶處,太陰經絡呈現青色。輔骨下方,後方有大筋束縛膝蓋骨,使之連接。取此筋骨束縛處的脈絡,以治療疾病,稱為地機穴,刺三下即可,故稱束縛脈絡為三痏。

肉里之脈,使人腰痛,不可咳嗽,咳嗽則筋縮急,肉里之脈為少陽經所生,是陽維脈氣所發。里,指內側。刺肉里之脈兩下,在太陽經外側,少陽經絕骨之後分叉的肌肉主治,一經書記載為「少陽絕骨之前」,應是傳抄錯誤。

絕骨之前,是足少陽經脈經過之處;絕骨之後,是陽維脈經過之處。故此穴位位於太陽經之外,少陽經絕骨之後。分肉穴,位於足外踝直上絕骨處,約等於同身寸的二分,在肌肉分界處,為陽維脈氣所發,可刺入同身寸的五分,留針十呼,若灸則灸三壯。(新校正:按,《甲乙經》未記載分肉穴,與《氣穴》注記載不一,寸法也不同,《氣穴》注將「二分」作「三分」,「五分」作「三分」,「十呼」作「七呼」。)

腰痛沿脊椎上達頭部,頭昏沉欲倒,刺足太陽經郄中穴出血,郄中、委中穴亦可。(新校正:按,《太素》作「頭沉沉然」。)腰痛,上半身寒冷,刺足太陽、陽明經;上半身燥熱,刺足厥陰經;不能俯仰,刺足少陽經;內熱喘息,刺足少陰經,刺郄中穴出血,此法玄妙,《中誥》記載不同,難以揣測,應根據實際情況運用,否則應先放血,再施針。(腰痛,上半身寒冷,不能回頭,刺足陽明經,陰市穴主治。)

陰市穴,位於膝蓋上方同身寸的三寸,伏兔穴下方凹陷處,為足陽明脈氣所發,可刺入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七呼,若灸則灸三壯。(不能回頭,三里穴主治。)三里穴,位於膝蓋下方同身寸的三寸,脛骨外側兩肌肉之間,為足陽明經脈所入之處,可刺入同身寸的一寸,留針七呼,若灸則灸三壯。(上半身燥熱,刺足太陰經地機穴主治。)

地機穴,位於膝蓋下方同身寸的五寸,為足太陰經的郄穴,可刺入同身寸的三分,若灸則灸三壯。(新校正:按,《甲乙經》作「五壯」。)內熱喘息,刺足少陰經涌泉、太鍾穴皆可。(涌泉穴,位於足心凹陷處,屈足捲指時凹陷處,為足少陰經脈起始處,可刺入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三呼,若灸則灸三壯。)

太鍾穴,位於足跟後脛骨內緣動脈處,為足少陰經的絡穴,可刺入同身寸的二分,留針七呼,若灸則灸三壯。(新校正:按,《刺瘧》注太鍾穴位於內踝後脛骨內緣,《水穴論》注位於內踝後方,此注位於足跟後脛骨內緣動脈處,三注記載不一,《甲乙經》亦記載於足跟後方衝中,應以《甲乙經》為準。)大便困難,刺足少陰經涌泉穴主治。

少腹脹滿,刺足厥陰經太衝穴主治。太衝穴位於足大拇指本節後內側凹陷處,約等於同身寸的二寸,脈搏應手,為足厥陰經脈所注之處,可刺入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十呼,若灸則灸三壯。引發脊椎內側疼痛,刺足少陰經,束骨穴主治。不能俯仰,京骨、崑崙穴皆可主治。不能抬舉,申脈、僕參穴皆可主治。束骨穴,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後方,赤白肉交界處凹陷處,為足太陽經脈所注之處,可刺入同身寸的三分,留針三呼,若灸則灸三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