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(7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 (7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一
刺陽明於䯒前三痏上,下和之出血,秋無見血按《内經》、《中誥流注圖經》,陽明脉穴俞之所主,此腰痛者,悉刺䯒前三痏,則正三里穴也。三里穴在膝下同身寸之三寸,䯒骨外廉,兩筋肉分間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,留七呼,若灸者可灸三壯。陽明合脾,脾王長夏,土衰於秋,故秋無見血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䯒』作『骭』。」。
足少隂令人腰痛,痛引脊内廉足少隂脉上股内後廉,貫脊,屬腎,故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脊内廉』作脊内痛『』,《太素》亦同此,前少足太隂腰痛證并刺足太隂法,應古文脫簡也。」。刺少隂於内踝上二痏,春無見血,出血太多,不可復也按《内經》、《中誥流注圖經》,少隂脉穴俞所主此腰痛者,當刺内踝上,則正復溜穴也。
復溜在内踝後上同身寸之二寸,動脉陷者中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五壯。
厥隂之脉,令人腰痛,腰中如張弓弩弦足厥隂脉,自隂股環隂器,抵少腹,其支別者,與太隂少陽結於腰髁,下狹脊。第三第四骨空中,其穴即中髎、下髎,故腰痛則中如張弓弩之弦也。如張弦者,言強急之甚。刺厥隂之脉,在腨踵魚腹之外,循之累累然乃刺之腨踵者,言脉在腨外側,下當足跟也。
腨形勢如卧魚之腹,故曰魚腹之外也。循其分肉,有血絡累累然,乃刺出之。此正當蠡溝穴分,足厥隂之絡,在内踝上五寸,別走少陽者,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『厥隂』一經作『居隂』,是傳寫草書,厥字爲居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經云:『厥隂之脉令人腰痛。
』次言刺厥隂之脉,注言刺厥隂之絡,經注相違,疑經中『脉』字乃『絡』字之誤也。」。其病令人善言,默默然,不慧,刺之三痏厥隂之脉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頑顙,絡於舌本,故病則善言,風盛則昬冒,故不爽慧也。三刺其處,腰痛乃除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經云:『善言默默然不慧。
』詳善言與默默二病難相兼,全元起本無善字,於義爲允,又按《甲乙經》厥隂之脉不絡舌本,王氏於《素問》之中五處引注,而注〈厥論〉與〈刺熱〉及此三篇皆云絡舌本,注〈風論〉、注〈𤷒論〉二篇不言絡舌本,蓋王氏亦疑而兩言之也。」。
解脉令人腰痛,痛引肩,目䀮䀮然,時遺溲解脉,散行脉也,言不合而別行也。此足太陽之經,起於目内眥,上額,交巔上,循肩髆,俠脊,抵腰中,入循膂,絡腎,屬膀胱,下入膕中,故病斯候也。又其支別者,從髆内別下,貫胂,循髆外後廉,而下合於膕中,兩脉如繩之解股,故名解脉也。
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間,郄外廉之橫脉出血,血變而止膝後兩傍大筋,雙上股之後,兩筋之間,橫文之處,努肉髙起則郄中之分也。古《中誥》以膕中爲太陽之郄,當取郄外廉有血絡橫見,迢然紫黑而盛滿者,乃刺之,當見黑血,必候其血色變赤乃止,血不變赤,極而寫之,必行血色變赤乃止,此太陽中經之爲腰痛也。
白話文:
刺擊陽明經脈於腿前(脛骨前)三寸之上,放血治療腰痛,但秋季不宜放血。根據《內經》和《中誥流注圖經》,陽明經脈穴位主治腰痛,此處正是三里穴。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,脛骨外側緣,兩塊肌肉之間,針刺深度約一寸,留針七呼(時間單位),灸治則灸三壯(灸法單位)。陽明經與脾經相通,脾主長夏,秋季土氣衰弱,故秋季不宜放血。
關於「䯒」字,《甲乙經》作「骭」。
足少陰經脈導致腰痛,疼痛沿著脊柱內側延伸至大腿內側後緣,貫穿脊柱,屬於腎經,所以會引起腰痛並沿脊柱內側放射。關於「脊內廉」字,《全元起本》和《太素》都作「脊內痛」,這可能是古籍脫漏簡略造成的。治療此症,應針刺足少陰經脈於內踝上方二寸處,春季不宜放血,放血過多不可再次施行。根據《內經》和《中誥流注圖經》,少陰經脈穴位主治腰痛,此處正是復溜穴。
復溜穴位於內踝後上方二寸,動脈凹陷處,針刺深度約三分,留針三呼,灸治則灸五壯。
厥陰經脈導致腰痛,患者感覺腰部如同拉緊的弓弦一般。足厥陰經脈起於陰部,經過少腹,其分支與足太陰經、足少陽經在腰部相交,下行於脊柱。第三、四腰椎棘突之間的穴位,即中髎穴、下髎穴,所以腰痛時會感覺如同拉緊的弓弦。如同拉緊的弓弦,形容疼痛劇烈。針刺厥陰經脈,應在足跟外側,沿著經脈走向,找到一條條像血絡一樣的組織,然後針刺。此處正是蠡溝穴,足厥陰經的絡脈,位於內踝上方五寸處,與少陽經相通。針刺深度約二分,留針三呼,灸治則灸三壯。「厥陰」一詞,古籍也作「居陰」,這是因為草書寫法相近。「厥陰」經脈導致腰痛,治療時應針刺厥陰經絡,而不是經脈本身,這可能是經文中「脈」字誤作「絡」字。
此病症會導致患者說話過多,卻又沉默寡言,不聰明。針刺三處,即可治療腰痛。關於「善言默默然不慧」,「善言」和「默默」兩種症狀難以同時存在,《全元起本》中沒有「善」字,此說較為合理。《甲乙經》中也未記載厥陰經脈絡於舌本,王氏在《素問》中五處引注,但其中三篇(〈厥論〉、〈刺熱〉、此篇)說絡於舌本,另外兩篇(〈風論〉、〈𤷒論〉)則未提及,可見王氏本人也对此存疑。
解脈導致腰痛,疼痛放射至肩部,眼睛昏花,並伴有尿頻。解脈,指的是經脈分開走行,不相連通。這是足太陽膀胱經,起於目內眥,上行至額頭,交於頭頂,沿著肩胛骨,經過脊柱,到達腰部,進入脊柱內側,與腎經相連,屬於膀胱經,下行至膝窩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其分支從肩胛骨內側分出,穿過臀部,沿著肩胛骨外側後緣下行,與另一支在膝窩會合,兩條經脈像解開的繩索一樣,所以稱為解脈。
針刺解脈,應在膝蓋肌肉之間,脛骨外側緣的橫行經脈處放血,待血液顏色改變後停止。膝蓋後方兩側的大筋,大腿後側兩筋之間,有橫紋凸起處,是郄穴的部位。古籍《中誥》認為膝窩是太陽經的郄穴,應選擇郄穴外側,有明顯的紫黑色、充盈的經絡組織處針刺,應出現黑色血液,待血液顏色變紅後停止。如果血液顏色不變,則應繼續放血,直至顏色變紅為止,這就是足太陽膀胱經導致的腰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