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(27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 (27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
」。故生化之別,有五氣、五味、五色、五類、五宜也然是二十五者,根中根外悉有之。五氣,謂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也。五味,謂酸、苦、辛、鹹、甘也。五色,謂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也。五類有二矣,其一者,謂毛羽倮鱗介。其二者,謂燥、濕、液、堅、耎也。夫如是,等於萬物之中互有所宜。
」
帝曰:「何謂也?」
歧伯曰:「根于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。根于外者,命曰:『氣立』,氣止則化絕諸有形之類根於中者,生源繫天,其所動靜,皆神氣爲機發之主,故其所爲也,物莫之知,是以神捨去,則機發動用之道息矣。根于外者,生源繫地,故其所生長化成收藏,皆爲造化之氣所成立,故其所出也,亦物莫之知,是以氣止息,則生化結成之道絕滅矣。
其木火土金水,燥濕液堅柔,雖常性不易,及乎外物去,生氣离,根化絕止,則其常體性顏色,皆必小變移其舊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六元微旨大論云:『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』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。」。故各有制,各有勝,各有生,各有成根中、根外悉如是。
故曰:「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同異,不足以言生化。」此之謂也新校正云:「按〈六節藏象論〉云:『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虚實之所起,不可以爲工矣。』」。」
帝曰:「氣始而生化,氣散而有形,氣布而蕃育,氣終而象變,其致一也始,謂始發動。散,謂流散於物中。布,謂布化於結成之形,所終亟於收藏之用也。故始動而生化流散,而有形布化而成結,終極而萬象皆變也,即事驗之天地之閒,有形之類,其生也柔弱,其死也堅強,凡如此類,皆謂變易。生死之時形質,是謂氣之終極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天元紀大論〉云:『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。』又〈六微旨大論〉云:『物之生從於化,物之極由乎變。』變化相薄,成敗之所由也。」。然而五味所資,生化有薄厚,成熟有少多,終始不同,其故何也?」
歧伯曰:「地氣制之也,非天不生,地不長也天地雖無情於生化,而生化之氣自有異同爾,何者?以地體之中有六入,故也氣有同異,故有生有化,有不生有不化,有少生少化,有廣生廣化矣。故天地之閒,無必生必化,必不生必不化,必少生少化也,必廣生廣化,各隨其氣分,所好所惡所異所同也。。」
帝曰:「願聞其道?」
歧伯曰:「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舉寒熱燥濕四氣不同,則温清異化可知之矣。。」
故少陽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苦酸,其榖蒼丹己亥歲氣化也(厥隂司天)。大毒者,皆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爲也。𫝆火在地中(少陽在泉),其氣正熱,寒毒之物氣與地殊,生死不同,故生少也。火制金氣,故味辛者不化也。少陽之氣上奉厥隂,故其歲化苦與酸也。
白話文:
故而生物的化生,有五氣、五味、五色、五類、五宜,總共二十五種,這些因素在事物內部和外部都存在。五氣是指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;五味是指酸、苦、辛、鹹、甘;五色是指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;五類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指有毛、有羽、無毛、有鱗、有介的動物;另一類是指燥、濕、液、堅、軟的性質。如此等等,萬物之間互相應和,各有其宜。
黃帝問道:「這是什麼意思呢?」
歧伯回答說:「根源於內部的,稱為神機,神氣消散,則神機停止運作。根源於外部的,稱為氣立,氣息停止,則各種有形之物的變化也停止了。根源於內部的,生命之源繫於天,其活動和靜止,都由神氣主導,所以其作用,無人能知,因此神氣消散,則其運作之道就停止了。根源於外部的,生命之源繫於地,所以其生長、化育、收藏,都由天地造化的氣息所主導,所以其變化,也無人能知,因此氣息停止,則生化形成之道也就消滅了。
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燥、濕、液、堅、柔,雖然其本性不易改變,但當外在因素消失,生機離去,根源變化停止後,其固有的形體、性質、顏色,都會略微改變。……(原文有缺失,此處為新校正部分)……按《六元微旨大論》所說:「出入停止則神機化滅,升降停止則氣立孤危。」所以,沒有出入則不能生長壯老,沒有升降則不能生長化育收藏。因此,各有其制約、各有其勝負、各有其生剋、各有其成就,內在和外在因素皆是如此。
所以說:「不知道年齡的增長,以及氣息的相同與不同,就無法說明生化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(原文有缺失,此處為新校正部分)……按《六節藏象論》所說:「不知道年齡的增長,氣息的盛衰,虛實的變化,就不能稱之為精通。」
黃帝問道:「氣息開始則生化,氣息散佈則有形體,氣息佈散則繁育,氣息終結則形態變化,其根本原因是相同的。開始,指開始發動;散佈,指散佈到萬物之中;佈散,指佈散於形成的形體;終結,指最終歸於收藏。」所以,開始發動而生化,流散而有形體,佈散而形成,終結而萬象皆變。這在天地之間的事物上都能驗證,有形之物,其生時柔弱,其死時堅強,凡此類事物,都說明變化無常。生死之際形體的變化,就是氣息的終結。(原文有缺失,此處為新校正部分)……按《天元紀大論》所說:「物體的產生稱為化,物體到達極點稱為變。」又《六微旨大論》所說:「物體的產生來自於化,物體到達極點是由於變。」變化互相影響,是成敗的原因。然而五味所提供的養分,生化有厚薄,成熟有早晚,終始不同,這是什麼原因呢?
歧伯回答說:「這是地氣的制約,非天不生,非地不長。天地雖對生化無情,但生化之氣自有不同。為什麼呢?因為地體之中有六入,所以氣息有相同與不同,所以有生有化,有不生有不化,有少生少化,有廣生廣化。所以天地之間,沒有必然生、必然化、必然不生、必然不化、必然少生少化、必然廣生廣化,都隨著其氣息的分配,其喜好、厭惡、差異、相同而變化。」
黃帝問道:「我希望聽聽其道理。」
歧伯回答說:「寒、熱、燥、濕的不同導致其變化不同。舉例說明寒、熱、燥、濕四氣不同,則溫、清不同的變化就可以明白了。」
所以少陽在泉,寒毒不生,其味辛,其治療用苦、酸味藥物,其穀物是蒼耳子、丹參等,是氣化之理。(厥陰司天)。大毒,都是五行標盛暴烈的氣所致。少陽之火在地中(少陽在泉),其氣正熱,寒毒之物氣與地氣不同,生死不同,所以產生的少。火克金,所以辛味之物不化。少陽之氣上承厥陰,所以其氣化為苦與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