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4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4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

」。不得息立已,汗出立止。欬者,温衣飲食一日已。左刺右,右刺左,病立已。不已,復刺如法。

邪客於足少隂之絡,令人嗌痛,不可内食,無故善怒,氣上走賁上以其經支別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又其正經從腎上貫肝鬲,入肺中,循喉嚨,俠舌本,故病令人嗌乾痛,不可内食,無故善怒,氣上走賁上也。賁謂氣奔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以賁上爲氣奔者,非。

按《難經》:『胃爲賁門。』楊玄操云:『賁,鬲也,是氣上走鬲上也。』經旣云氣上走,安得更以賁爲奔上之解邪。」。刺足下中央之脉,各三痏,凡六刺立已,左刺右,右刺左謂湧泉穴,少隂之井也,在足心陷者中,屈足踡指宛宛中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
嗌中腫不能内,唾時不能出唾者,刺然骨之前,出血立已,左刺右,右刺左亦足少隂之絡也,以其絡並大經喉嚨,故爾刺之,此二十九字本錯簡在邪客手足少隂太隂足陽明之絡前,𫝆遷於此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以其絡並大經,循喉嚨,差互。按《甲乙經》足少隂之絡,並經上走心包少隂之經,循喉嚨。

𫝆王氏之注經與絡交互,當以《甲乙經》爲正也。」。

邪客於足太隂之絡,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,不可以仰息足太隂之絡,從髀合陽明,上貫尻骨中,與厥隂少陽結於下髎,而循尻骨内,入腹上,絡嗌,貫舌中,故腰痛則引少腹,控於䏚中也。䏚,謂季脇下之空軟處也,受邪氣則絡拘急,故不可以仰伸而喘息也。〈刺腰痛篇〉中無『息』字。

~~,新校正云:「詳王注云:『足太隂之絡。』按《甲乙經》乃太隂之正,非絡也。王氏謂之絡者,未詳其旨。」。刺腰尻之解,兩胂之上,是腰俞,以月死生爲痏數,發鍼立已,左刺右,右刺左腰尻骨間,曰解。當中有腰俞,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。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氣府論〉注作『二分』,〈刺熱論〉注作『二分』,〈水穴〉篇注作『二分』,〈熱穴篇〉注作『二寸』,《甲乙經》作『二寸,留七呼。』主與經同。

」《中誥孔穴經》云:「左取右,右取左,穴當中不應爾也。」次腰下俠尻,有骨空各四,皆主腰痛。下髎,主與經同,是足太隂厥隂少陽所結,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,留十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胂,謂兩髁胂也。腰俞髁伸皆當取之也。

」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此邪客足太隂之絡并刺法一項,已見〈刺腰痛篇〉中,彼注甚詳,此特多是腰俞三字耳,別按全元起本舊無此三字,王氏頗知腰俞無左右取之理,注之而不知,全元起本舊無。」。

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拘攣背急引脇而痛以其經從踝内左右,別下貫胂,合膕中,故病令人拘攣背急引脇而痛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引脇而痛下,更云:『内引心而痛。』」。刺之從項始數脊椎,俠脊疾按之,應手如痛,刺之傍三痏,立已從項始數脊椎者,謂從大椎數之至第二椎兩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内,循脊兩傍按之有痛應手,則邪客之處也。隨痛應手深淺,即而刺之,邪客在脊骨兩傍,故言刺之傍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八》白話文翻譯:

某些疾病,只要稍加處理就能痊癒,例如出汗不止,只要停止活動就能止汗;咳嗽,只要溫暖衣物並適當飲食一天就能好轉;左右交替針刺患處,疾病也能立刻痊癒,若未痊癒,則依法再次針刺。

邪氣入侵足少陰經的絡脈,會導致咽喉疼痛,無法進食,無緣無故易怒,氣往上衝到膈肌附近。這是因為足少陰經的支脈從肺部出來,與心經相連,注於胸中;其正經則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,進入肺部,沿著喉嚨,貼近舌根,因此會導致咽喉乾痛,無法進食,無緣無故易怒,氣往上衝到膈肌附近。“賁”指的是氣體衝擊的狀態。 (後續關於“賁”字的解釋與爭議,原文已表明不同學者的觀點差異。) 刺足下中央的湧泉穴(足少陰經的井穴,位於足心凹陷處,屈足蜷指時,穴位在指間的彎曲處)三次,左右各三針,共六針,就能立刻見效。針刺深度約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,留針三呼,如果用灸法,則灸三壯。

咽喉腫痛無法吞嚥,想吐口水卻吐不出來,則針刺然骨(喉嚨骨頭)前方,出血後即可痊癒,左右交替針刺。這也是足少陰經的絡脈,因為其絡脈與大經(足少陰經)循行於喉嚨,所以針刺此處有效。(後續關於此段文字位置及“絡脈與大經”關係的解釋與爭議,原文已表明不同學者的觀點差異。)

邪氣入侵足太陰經的絡脈,會導致腰痛並牽扯到小腹部,無法仰臥休息。足太陰經的絡脈,從大腿內側與足陽明經會合,向上貫穿骶骨(尾骨)中央,與厥陰經、少陽經交會於下髎穴,然後沿著骶骨內側進入腹部,絡於咽喉,貫穿舌中,因此腰痛會牽扯到小腹部,並導致腹部一側(季脅下柔軟處)脹痛,使得患者無法仰臥伸展呼吸。(原文註釋說明原典中缺少“息”字)。(後續關於此段文字中“絡脈”的解釋與爭議,原文已表明不同學者的觀點差異。) 在腰部與臀部之間,兩髁(髖骨)之上,是腰俞穴,以月亮盈虧週期為針刺次數,針刺後立刻見效。左右交替針刺腰骶骨之間的解溪穴,解溪穴位於腰俞穴,針刺深度約為同身寸的二寸。(後續關於針刺深度及穴位名稱的解釋與爭議,原文已表明不同學者的觀點差異。) 下髎穴是足太陰、厥陰、少陽三經交會之處,針刺深度約為同身寸的二寸,留針十呼,如果用灸法,則灸三壯。“胂”指的是兩髁(髖骨)。腰俞穴和髁部都應該針刺。(後續關於此段文字及穴位說明的解釋與爭議,原文已表明不同學者的觀點差異。)

邪氣入侵足太陽經的絡脈,會導致身體拘攣,背部僵硬,疼痛牽扯到脅肋。因為足太陽經從腳踝內側左右分出,向下貫穿髖部,會合於膝窩,所以會導致身體拘攣,背部僵硬,疼痛牽扯到脅肋。(後續關於疼痛部位的解釋與爭議,原文已表明不同學者的觀點差異。) 從頸項開始,沿著脊椎數到第二個椎骨的兩側,各針刺同身寸的一寸五分,沿著脊椎兩側按壓,如果按壓處有痛感,則說明邪氣在此處,根據疼痛的深淺程度,針刺該處。邪氣在脊椎兩側,所以針刺於其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