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5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5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
邪客於足少陽之絡,令人留於樞中,痛髀不可舉以其經出氣街,繞髦際,橫入髀厭中,故痛令人留於髀樞後,痛解不可舉也。樞,謂髀樞也。刺樞中以毫鍼,寒則乆留鍼,以月死生爲數,立已髀樞之後,則環銚穴也,正在髀樞後,故言刺髀樞後也。環銚者,足少陽脉氣所發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,留二十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,毫鍼者,第七鍼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環銚在髀樞中,〈氣穴論〉云:『在兩髀厭分中。
』此經云刺樞中,而王氏以謂髀樞之後者,誤也。」。
治諸經刺之所過者,不病則繆刺之王言也,經不病,則邪在絡,故繆刺之,若經所過有病,是則經病,不當繆刺矣。耳聾,刺手陽明不已,刺其通脉出耳前者手陽明,謂前手大指次指去端如韭葉者也,是謂商陽。據《中誥孔穴圖經》手陽明脉中,商陽、合谷、陽谿、徧歷四穴,並主耳聾,𫝆經所指,謂前商陽,不謂此合谷等穴也。耳前通脉,手陽明脉正當聽會之分,刺入同身寸之四分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
齒齲,刺手陽明不已,刺其脉入齒中,立已據《甲乙流注圖經》手陽明脉中商陽、二閒、三閒、合谷、陽谿、徧歷、温留七穴,並主齒痛。手陽明脉,貫頰入下齒中。足陽明脉循鼻外,入上齒中也。
邪客於五藏之閒,其病也,脉引而痛,時來時止,視其病,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各刺其井,左取右,右取左。視其脉出其血,閒日一刺,一刺不已,五刺已有血脉者,則刺之如此數。繆傳引上齒,齒脣寒痛,視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若病繆傳而引上齒,齒脣寒痛者,刺手背陽明絡也。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,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,立已。
左取右,右取左謂第二指厲兌穴也,手大指次指謂商陽穴,手陽明井也。《鍼經》曰:「齒痛,不惡清飲,取足陽明,惡清飲,取手陽明。」~~,~~新校正云:「詳前文邪客足陽明,刺中指次指爪甲上,是誤剩次指二字,當如此只言中指爪甲上乃是也。」。
邪客於手足少隂、太隂、足陽明之絡,此五絡皆會於耳中,上絡左角手少隂眞心脉,足少隂腎脉,手太隂肺脉,足太隂脾脉,足陽明胃脉,此五絡皆會於耳中而出,絡左額角也。五絡俱竭,令人身脉皆動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尸,或曰尸厥言其卒冒悶而如死尸,身脉猶如常人而動也,然隂氣盛於上則下氣熏上,而邪氣逆,邪氣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五絡閉結而不通,故其狀若尸也,以是從厥而生,故或曰尸厥。
刺其足大指内側爪甲上,去端如韭葉謂隱白穴,足太隂之井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後刺足心謂涌泉穴,足少隂之井也,刺同前取涌泉穴法。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謂第二指足陽明之井也,刺同前取厲兌穴法。後刺手大指内側去端如韭葉謂少商穴,手太隂之井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後刺手心主謂中衝穴,手心主之井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一壯。
白話文:
邪氣入侵足少陽經的絡脈,讓人疼痛停留在髀樞(大腿根部)無法抬起腿。因為此經脈從氣街(大腿內側)經過,繞過髦際(股骨大轉子附近),橫入髀厭(大腿內側)之中,所以疼痛讓人停留在髀樞後方,疼痛難忍,無法抬腿。髀樞指的是大腿根部。用毫針刺入髀樞,如果患者畏寒,則需久留針,以一個月的陰陽消長為時間參考。髀樞後方是環銚穴,就在髀樞的後方,所以說刺髀樞後方。環銚穴是足少陽經脈氣血發源之處,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寸,留針二十個呼吸的時間,如果施灸,灸三壯;若是毫針,則為第七針。……(後文略有爭議,現代醫家有不同解讀)。
治療諸經脈經過部位的疾病,如果本身沒有疾病,則屬於繆刺(不按經絡循行路線的針刺);王氏認為是髀樞之後的說法是錯誤的。經絡本身沒有疾病,則邪氣在絡脈上,所以用繆刺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經絡經過的部位有病,那就是經絡本身的疾病,就不應該用繆刺了。耳聾,如果刺手陽明經沒有效,就刺其經脈從耳前出來的部位,手陽明經經脈從大拇指和食指末端,像韭菜葉一樣的地方,這就是商陽穴。《中誥孔穴圖經》記載,手陽明經脈中的商陽、合谷、陽谿、偏歷四個穴位都主治耳聾,經文中指的是前面的商陽穴,而不是合谷等穴位。耳前通脈,手陽明經脈正好在聽會穴的分界處,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四分,如果施灸,灸三壯。
齒痛,如果刺手陽明經沒有效,就刺其經脈進入牙齒的部位。《甲乙經流注圖經》記載,手陽明經脈中的商陽、二間、三間、合谷、陽谿、偏歷、溫溜七個穴位都主治牙痛。手陽明經脈貫穿面頰,進入下齒。足陽明經脈循行鼻外,進入上齒。
邪氣滯留在五臟之間,其病症表現為經脈牽引作痛,時發時止。要根據病情,在手足爪甲上進行繆刺,取井穴,左取右,右取左。觀察經脈出血情況,每日一刺,如果一刺無效,五刺之後仍無出血,則不再繼續刺。繆刺傳導到上齒,齒唇寒痛,要觀察手背經脈的出血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治療。如果病症是由繆刺傳導引起的上齒、齒唇寒痛,則刺手背陽明經絡。足陽明經的中指爪甲上一個穴位,手大拇指旁邊的食指爪甲上各一個穴位。
左取右,右取左指的是第二指的厲兌穴,手大拇指旁邊的食指指的是商陽穴,手陽明經的井穴。《鍼經》記載:「齒痛,不惡寒飲,取足陽明;惡寒飲,取手陽明」。……(後文略有爭議,現代醫家有不同解讀)。
邪氣入侵手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經的絡脈,這五條絡脈都匯聚在耳中,向上連接左角。手少陰心經、足少陰腎經、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陽明胃經,這五條絡脈都匯聚在耳中而出,絡於左額角。五條絡脈都阻塞不通,會讓人全身經脈都跳動,卻沒有知覺,其狀態如同屍體,也稱為屍厥。這是因為突然昏迷,像死屍一樣,身體經脈卻像常人一樣跳動。陰氣盛於上,則下氣熏上,邪氣逆上,邪氣逆上則陽氣紊亂,陽氣紊亂則五條絡脈閉塞不通,所以其狀態像屍體一樣,由此而生屍厥。
刺足大拇指內側爪甲上,距端如同韭菜葉的部分,這是隱白穴,足太陰經的井穴,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如果施灸,灸三壯。然後刺足心,這是涌泉穴,足少陰經的井穴,針刺方法同上。然後刺足中指爪甲上,這是厲兌穴,足陽明經的井穴,針刺方法同上。然後刺手大拇指內側,距端如同韭菜葉的部分,這是少商穴,手太陰經的井穴,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如果施灸,灸三壯。然後刺手心,這是中衝穴,手少陰經的井穴,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一分,留針三個呼吸的時間,如果施灸,灸一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