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6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 (6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八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不刺手心主,詳此五絡之數,亦不及手心主,而此刺之是有六絡未會,王冰相隨注之,不爲明辨之旨也。」少隂銳骨之端,各一痏,立已謂神門穴,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,手少隂之俞也,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,留三呼,若灸者,可灸三壯。不已,以竹管吹其兩耳言使氣入耳中,内助五絡令氣復通也。
當内管入耳,以手密擫之,勿令氣𣳘,而極吹之氣,蹙然從絡脉通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陶隱居云:『吹其左耳極三度,復吹其右耳三度也。』,鬄其左角之髮,方一寸,燔治,飲以美酒一杯,不能飲者灌之,立已左角之髮,是五絡血之餘,故鬄之燔治,飲之以美酒也。酒者,所以行藥勢,又炎上而内走於心。
心主脉,故以美酒服之。凡刺之數,先視其經脉,切而從之,審其虚實而調之,不調者,經刺之,有痛而經不病者,繆刺之,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,盡取之,此繆刺之數也。
厥隂有餘,病隂𤷒𤷒,謂痛也。隂,謂寒也。有餘,謂厥隂氣盛滿,故隂發於外而爲寒𤷒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王氏以𤷒爲痛未通。」。不足,病生熱𤷒隂不足則陽有餘,故爲熱𤷒。滑則病狐疝風,濇則病少腹積氣厥隂脉循股隂,入髦中,環隂器,扺少腹,又其絡支別者,循脛,上睪,結於莖,故爲狐疝,少腹積氣也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狐夜不得尿,日出方得,人之所病與狐同,故曰狐疝。』一曰孤疝,謂三焦孤府爲疝,故曰孤疝。」。
少隂有餘,病皮𤷒隱軫,不足,病肺𤷒腎水逆連於肺母故也。足少隂脉從腎上貫肝鬲,入肺中,故有餘病皮𤷒隱軫,不足,病肺𤷒也。。滑則病肺風疝,濇則病積,溲血以其正經入肺,貫腎絡膀胱,故爲肺疝及積溲血也。。
太隂有餘,病肉𤷒寒中。不足,病脾𤷒脾主肉故如是。。滑則病脾風疝,濇則病積,心腹時滿太隂之脉,入腹,屬脾,絡胃,其支別者,復從胃別上鬲,注心中,故爲脾疝,心腹時滿也。。
陽明有餘,病脉𤷒,身時熱。不足,病心𤷒胃有餘則上歸於心,不足則心下𤷒,故爲是。。滑則病心風疝,濇則病積,時善驚心主之脉,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,下鬲歷絡三焦,故爲心疝,時善驚。。
太陽有餘,病骨𤷒、身重。不足,病腎𤷒太陽與少隂爲表裏,故有餘不足,皆病歸於腎也。。滑則病腎風疝,濇則病積,善時巔疾太陽之脉交於巔上,入絡腦,下循膂,絡腎,故爲腎風及巔病也。。
少陽有餘病筋𤷒、脇滿。不足,病肝𤷒少陽與厥隂爲表裏,故病歸於脾。。滑則病肝風疝,濇則病積,時筋急目痛肝主筋,故時筋急。厥隂之脉上出額與督脉會於巔,其支別者,從目系下頰裏,故目痛。。
白話文:
《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十八》白話文翻譯:
關於手少陰經的穴位神門穴,位於手掌後方銳骨末端凹陷處,是手少陰經的俞穴。針刺深度為同身寸的三分之一,留針三呼(呼吸三次),灸的話灸三壯。針刺後,用竹管吹其左右耳,使氣進入耳中,以幫助五條經絡之氣恢復通暢。吹氣時,竹管深入耳中,用手緊緊按住,不要讓氣漏出,用力吹氣,氣流會順著經絡運行。
燒灼左耳角附近一寸見方的頭髮,再喝一杯美酒(不能喝就灌下去)。燒灼左耳角的頭髮,是為了清除五條經絡中多餘的血液,而美酒可以幫助藥力運行,且酒性溫熱,能向上走入心臟。心臟主管脈絡,所以用美酒送服藥物。
針刺治療時,首先觀察經絡的走向,然後依循經脈的走向下針,仔細辨別虛實,再進行調整。若治療不當,應依循經脈的走向進行針刺。如果針刺有痛感,但經絡本身並無病症,那就是針刺錯了位置,此時應觀察皮膚上是否有血絡,將其都放血,這就是針刺錯誤時的處理方法。
厥陰經氣盛的情況下,會出現寒痛的症狀。厥陰氣盛滿,寒邪外發,所以會感到寒冷疼痛。氣不足時,則會出現發熱疼痛的症狀。厥陰經氣運行不暢(滑),會患上狐疝風;厥陰經氣運行阻滯(濇),會患上少腹積氣。厥陰脈循行於大腿內側,進入陰部,環繞生殖器,到達小腹,還有分支循行於小腿,向上到達睾丸,彙集於陰莖,所以會引起狐疝和少腹積氣。
少陰經氣盛,會出現皮膚隱痛;少陰經氣不足,則會出現肺痛,這是因為腎水逆流影響肺臟的緣故。足少陰經從腎臟上行,貫穿肝臟、膈肌,進入肺臟,因此氣盛則會出現皮膚隱痛,氣不足則會出現肺痛。少陰經氣運行不暢,會患上肺風疝;少陰經氣運行阻滯,會患上積聚、尿血,因為少陰經的正經入肺,與腎臟、膀胱相通,所以會引起肺疝、積聚和尿血。
太陰經氣盛,會出現肌肉疼痛和腹部寒痛;太陰經氣不足,則會出現脾臟疼痛,因為脾臟主肌肉。太陰經氣運行不暢,會患上脾風疝;太陰經氣運行阻滯,會患上積聚,並出現心腹脹滿。太陰脈入腹,屬於脾臟,絡於胃,分支從胃向上通達膈肌,注入心臟,所以會引起脾風疝和心腹脹滿。
陽明經氣盛,會出現脈搏疼痛和身體發熱;陽明經氣不足,則會出現心臟疼痛,因為陽明經氣盛則上注於心,不足則心下疼痛。陽明經氣運行不暢,會患上心風疝;陽明經氣運行阻滯,會患上積聚,並經常驚恐。心臟的主脈從胸中起始,向上屬於心包,向下經過膈肌,聯絡三焦,所以會引起心風疝和經常驚恐。
太陽經氣盛,會出現骨頭疼痛和身體沉重;太陽經氣不足,則會出現腎臟疼痛。太陽經與少陰經是表裡關係,所以氣盛氣虛都會導致腎臟疾病。太陽經氣運行不暢,會患上腎風疝;太陽經氣運行阻滯,會患上積聚,並經常出現頭痛。太陽經脈交會於頭頂,入絡於腦,向下循行於脊柱,絡於腎臟,所以會引起腎風疝和頭痛。
少陽經氣盛,會出現筋腱疼痛和脅肋部脹滿;少陽經氣不足,則會出現肝臟疼痛,因為少陽經與厥陰經是表裡關係,所以疾病會歸屬於脾臟。少陽經氣運行不暢,會患上肝風疝;少陽經氣運行阻滯,會患上積聚,並經常出現筋急和目痛。肝臟主筋,所以會出現筋急,厥陰脈上行至額部,與督脈會合於頭頂,其分支從眼系下行至頰內,所以會出現目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