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7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7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

辛散,酸收、甘緩、苦堅、鹹耎皆自然之氣也,然辛味、苦味匪唯堅散而已,辛亦能潤,能散,苦亦能燥,能𣳘,故上文曰:「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,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𣳘之。」則其謂苦之燥𣳘也。又曰:「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」則其謂辛之濡潤也。

毒藥攻邪藥,謂金玉、土石、草木、菜果、蟲魚、鳥獸之類,皆可以祛邪養正者也。然辟邪安正,惟毒乃能以其能然,故通謂之毒藥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本草云:『下藥爲佐使,主治病以應地,多毒不可乆服,欲除寒熱邪氣,破積聚愈疾者,本下經。』故云毒藥攻邪。

」。五榖爲養謂粳米、小豆、麥、大豆、黃黍也。五果爲助謂桃、李、杏、栗、棗也。五畜爲益謂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雞也。五菜爲充謂葵、藿、薤、葱、韭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五常政大論〉曰:『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,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,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,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,穀肉果菜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傷其正也。』」。

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氣爲陽化,味曰隂施,氣味合和則補益精氣矣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陽爲氣,隂爲味,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,精食氣,形食味。」又曰:「形不足者,温之以氣,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」由是則補精益氣,其義可知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孫思邈云:『精以食氣,氣養精以榮色,形以食味,味養形以生力。精順五氣以爲靈也,若食氣相惡則傷精也。

形受味以成也,若食味不調則損形也。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,後制藥以防命,氣味温補以存精形,此之謂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也。』」。此五者,有辛、酸、甘、苦、鹹,各有所利,或散,或收,或緩,或急,或堅,或耎,四時五藏病,隨五味所宜也用五味而調五藏,配肝以甘,心以酸,脾以鹹,肺以苦,腎以辛者,各隨其宜,欲緩、欲收、欲耎、欲𣳘、欲散、欲堅而爲用,非以相生相養而爲義也。」

五味所入,酸入肝肝合木而味酸也。。辛入肺肺合金而味辛也。。苦入心心合火而味苦也。。鹹入腎腎合水而味鹹也。。甘入脾脾合土而味甘也,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又云:『淡入胃。』」。是謂五入新校正云:「按至眞要大論云:『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,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鹹先入腎。』」。

五氣所病,心爲噫象火炎上,煙隨焰出,心不受穢,故噫出之。肺爲欬象金堅勁,扣之有聲,邪擊於肺,故爲欬也。肝爲語象木枝條而形支別,語宣委曲,故出於肝。脾爲吞象土包容,物歸於内,翕如皆受,故爲吞也。腎爲欠,爲嚏象水下流,上生雲霧,氣鬱於胃,故欠生焉。

白話文:

辛味能散能潤,酸味能收,甘味能緩,苦味能堅能燥能瀉,鹹味能軟,這些都是自然的特性。但辛味和苦味不只單純具有散和堅的特性,辛味還能潤澤,苦味還能燥熱和瀉下。因此原文說:「脾胃濕熱,應該趕快吃苦味食物來燥濕;肺氣上逆,應該趕快吃苦味食物來瀉下。」這就是指苦味具有燥熱和瀉下的功效。原文又說:「腎臟乾燥,應該趕快吃辛味食物來潤澤。」這就是指辛味具有潤澤的功效。

所謂的毒藥,指的是金、玉、土、石、草木、菜果、蟲魚、鳥獸等等,這些都可以用來去除邪氣、滋養正氣。但是,只有毒藥才能夠去除邪氣、安定正氣,所以統稱為毒藥。

五穀是主要的營養來源,包括粳米、小豆、麥子、大豆、黃黍。五果是輔助的營養來源,包括桃子、李子、杏子、栗子、棗子。五畜是補充的營養來源,包括牛、羊、豬、狗、雞。五菜是充實的營養來源,包括葵、藿、薤、蔥、韭。

藥物氣味配合服用,可以補充精氣。氣是陽性的,味是陰性的,氣味調和就能夠補益精氣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陽氣主氣,陰味主味,味歸於形,形歸於氣,氣歸於精,精歸於化,精依靠氣,形依靠味。」又說:「形體不足的,用溫熱之氣來溫養;精氣不足的,用味道來補充。」由此可知,補精益氣的道理就在這裡。

這五種味道:辛、酸、甘、苦、鹹,各有各的功效,或散,或收,或緩,或急,或堅,或軟。一年四季五臟的疾病,都應該根據五味的特性來使用。用五味來調和五臟,肝配甘味,心配酸味,脾配鹹味,肺配苦味,腎配辛味,都應該根據各自的需要,想要緩和、收斂、軟化、瀉下、散開、堅固就這樣使用,並不是以相生相剋為目的。

五味的歸屬:酸味入肝(肝屬木,其味酸);辛味入肺(肺屬金,其味辛);苦味入心(心屬火,其味苦);鹹味入腎(腎屬水,其味鹹);甘味入脾(脾屬土,其味甘);淡味入胃。

五臟的病症表現:心臟的病症表現為噫氣(打嗝),像火向上燃燒,煙隨著火焰冒出來,心臟不能承受污穢之氣,所以就噫氣出來了。肺的病症表現為咳嗽,像金子堅硬有勁,敲擊它會有聲音,邪氣侵犯肺部,所以就咳嗽了。肝的病症表現為說話,像樹木的枝條分枝別葉,說話表達曲折,所以說話出自肝臟。脾的病症表現為吞咽,像泥土包容萬物,東西都歸於內部,像吸氣一樣都承受了,所以表現為吞咽。腎的病症表現為打呵欠和噴嚏,像水向下流動,上面產生雲霧,氣體鬱結在胃部,所以產生打呵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