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6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6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

腎少隂之脉,從足下上循腨内,出膕内廉,上股内後廉,貫脊,屬腎,絡膀胱。𫝆肺病則腎脉受邪,故尻隂股膝脾腨胻足皆痛,故下取少隂也。虚則少氣不能報息,耳聾,嗌乾氣虚少,故不足以報入息也。肺太隂之絡,會於耳中,故聾也。腎少隂之脉,從腎上貫肝鬲,入肺中,循喉嚨,俠舌本,𫝆肺虚則腎氣不足以上潤於嗌,故嗌乾也。是以下文兼取少隂也。

取其經,太隂足太陽之外厥隂内血者足太陽之外,厥隂内者,正謂腨内側,内踝後之直上,則少隂脉也。視左右足脉,少隂部分有血滿異於常者即而取之。

腎病者,腹大脛腫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脛腫痛。』」。喘欬身重,寢汗出,憎風腎少隂脉起於足,而上循腨,復從橫骨中俠齊,循腹裏上行而入肺,故腹大脛腫而喘欬也。腎病則骨不能用,故身重也。腎邪攻肺,心氣内微,心液爲汗,故寢汗出也。脛旣腫矣,汗復津𣳘,隂凝玄府,陽爍上焦,内熱外寒,故憎風也。

憎風,謂深惡之也。虚則胸中痛,大腹小腹痛,清厥,意不樂腎少隂脉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然腎氣旣虚,心無所制,心氣熏肺,故痛聚胸中也。足太陽脉從項下行而至足,腎虚則太陽之氣不能盛行於足,故足冷而氣逆也。清,謂氣清冷。厥,謂氣逆也。以清冷氣逆,故大腹小腹痛,志不足則神躁擾,故不樂也。
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大腹小腹』作『大腸小腸』。」。取其經,少隂太陽血者凡刺之道,虚則補之,實則寫之,不盛不虚以經取之,是謂得道。經絡有血,刺而去之,是謂守法。猶當揣形定氣,先去血脉而後乃平有餘不足焉。〈三部九候論〉曰:「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調其氣之虚實,實則寫之,虚則補之,必先去其血脉而後調之。」此之謂也。

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肝性喜急,故食甘物而取其寬緩也。新校正云:「詳肝色青至篇未,全元起本在第六卷王氏移於此。」。心色赤,宜食酸,小豆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,『小豆』作『麻』。」、犬肉、李、韭皆酸心性喜緩,故食酸物而取其收歛也。

肺色白,宜食苦,麥、羊肉、杏、薤皆苦肺喜氣逆,故食苦物而取其宣𣳘也。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、豕肉、栗、藿皆鹹究斯宜食,乃調利關機之義也。腎爲胃關,脾與胃合故假鹹柔耎以利其關,關利而胃氣乃行,胃行而脾氣方化,故應脾,宜味與衆不同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上文曰:『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

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𣳘之。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此肝心肺腎食宜皆與前文合,獨脾食鹹,宜不用苦,故王氏特注其義。』」。腎色黑,宜食辛,黃黍、雞肉、桃、葱皆辛腎性喜燥,故食辛物而取其津潤也。

白話文:

腎經少陰脈,由腳底向上沿大腿內側,經過膝蓋內側,再沿大腿內後側向上,穿過脊柱,歸屬於腎臟,並與膀胱相連。如果肺部生病,則腎經會受到邪氣侵犯,導致臀部、陰部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、腳踝等部位都疼痛,因此治療時會在下肢取少陰經穴。腎虛則氣息短促,耳聾,咽喉乾燥,氣虛導致吸氣不足。肺經太陰經絡會合於耳中,所以會耳聾。腎經少陰脈,從腎臟向上經過肝臟、膈肌,進入肺臟,沿著喉嚨,貼著舌根。如果肺虛,則腎氣不足以滋潤咽喉,所以咽喉會乾燥。因此,下文同時從少陰經治療。

取穴於經脈,除了太陰經、太陽經之外,厥陰經內側的血脈(即太陰經外側,厥陰經內側,指大腿內側、內踝後方直上之處)就是少陰脈。觀察左右腳的脈象,如果少陰脈部位有血滿的情況與平常不同,就在該處取穴。

腎臟疾病的症狀有:腹脹、腿腫(據《甲乙經》記載:「脛腫痛」)、喘咳、身體沉重、睡覺時出汗、怕風。腎經少陰脈起於足部,向上沿小腿內側,再從髖骨內側經過腹部,向上進入肺臟,所以會出現腹脹、腿腫、喘咳等症狀。腎臟有病,則骨骼無力,所以身體沉重。腎臟邪氣侵犯肺臟,心氣內虛,心液外泄成汗,所以睡覺時出汗。腿部腫脹,汗液又損耗津液,陰氣凝滯於下焦,陽氣上爍於上焦,內熱外寒,所以怕風。

怕風,指的是非常厭惡風寒。腎虛則胸痛、大腹和小腹痛、氣逆、心情不好。少陰脈,從肺而出,與心臟相連,注入胸中。因為腎氣虛弱,心臟失控,心氣熏蒸肺臟,所以胸痛。足太陽經脈從頸項向下運行到足部,腎虛則太陽經氣無法充分運行到足部,所以腳冷而且氣逆。清,指的是氣清冷;厥,指的是氣逆。由於氣清冷而逆亂,所以大腹和小腹疼痛;精神不足則神志煩躁,所以心情不好。(據《甲乙經》記載,原文「大腹小腹」作「大腸小腸」。)取穴於經脈,少陰經與太陽經有血脈淤積的情況,治療方法是: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不虛不實則根據經絡取穴,這就是得法的治療;經絡有血淤積,針刺排出,這就是守法的治療。同時應該仔細判斷身體形態和氣機盛衰,先排出淤血,然後才能調整氣血的盈虧。《三部九候論》說:「必須先根據病人的體形胖瘦來判斷其氣虛實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必須先排出經絡中的淤血,然後再進行調治。」這就是這個意思。

肝臟顏色青,宜食甘味食物,例如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菜等,都是甘味的。肝性喜急,所以吃甘味食物以緩和它。 (據考證,此段原文應屬於第六卷,王氏誤將其移於此處。)心臟顏色赤,宜食酸味食物,例如小豆(據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記載,應為麻)、犬肉、李子、韭菜等,都是酸味的。心性喜緩,所以吃酸味食物以收斂它。

肺臟顏色白,宜食苦味食物,例如麥子、羊肉、杏子、薤白等,都是苦味的。肺喜氣降,所以吃苦味食物以宣洩它。脾臟顏色黃,宜食鹹味食物,例如大豆、豬肉、栗子、豆葉等,都是鹹味的。詳細分析這些食物的宜忌,就是調和臟腑功能的道理。腎為胃之關,脾與胃相合,所以用鹹味柔潤的食物來通利關竅,關竅通利則胃氣才能運行,胃氣運行則脾氣才能化生,所以脾臟的食療原則與其他臟腑不同。(原文註解: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;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;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;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降之;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此肝心肺腎食療宜忌皆與前文相符,唯獨脾宜食鹹而不宜食苦,所以王氏特別註明其義。)腎臟顏色黑,宜食辛味食物,例如黃黍米、雞肉、桃子、蔥等,都是辛味的。腎性喜燥,所以吃辛味食物以滋潤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