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5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

肝病者,兩脇下痛,引少腹,令人善怒肝厥隂脉,自足而上,環隂器,抵少腹,又上貫肝鬲,布脇肋,故兩脇下痛,引少腹也,其氣實則善怒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肝氣實則怒。」。虚則目䀮䀮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肝厥隂脉,自脇肋,循喉嚨,入頏顙,連目系。膽少陽脉,其支者,從耳後,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後,故病如是也。

恐,謂恐懼,魂不安也。取其經,厥隂與少陽經,謂經脉也,非其絡病,故取其經也。取厥隂以治肝氣,取少陽以調氣逆也。氣逆則頭痛,耳聾不聦,頰腫肝厥隂脉,自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脉會於巔,故頭痛。膽少陽脉,支別者,從耳中出走耳前,又支別者,加頰車,又厥隂之脉,支別者,從目系,下頰裏,故耳聾不聦,頰腫也。是以上文兼取少陽也。

取血者脉中血滿,獨異於常,乃氣逆之診,隨其左右,有則刺之。

心病者,胸中痛,脇支滿,脇下痛,膺背肩甲間痛,兩臂内痛少隂脉,支別者,循胸,出脇,入手。心主厥隂之脉,起於胸中。其支別者,亦循胸出脇,下掖三寸,上抵掖下,下循臑内,行太隂少隂之間,入肘中,下循臂,行兩筋之間。

又心少隂之脉,直行者,復從心系,却上肺,上出掖下,下循臑内後廉,行太隂心主之後,下肘内,循臂内後廉,抵掌後銳骨之端,又小腸太陽之脉,自臂臑,上繞肩甲,交肩上,故病如是。虚則胸腹大,脇下與腰相引而痛手心主厥隂之脉,從胸中出,屬心包,下鬲,歷絡三焦。

其支別者,循胸,出脇。心少隂之脉自心系,下鬲,絡小腸,故病如是也。取其經,少隂太陽舌下血者少隂之脉從心系上俠咽喉,故取舌本下及經脉血也。其變病,刺郄中血者其或嘔變,則刺少隂之郄血滿者也。手少隂之郄在掌後脉中,去腕半寸,當小指之後。

脾病者,身重,善肌肉痿,足不收,行善瘈,腳下痛脾象土而主肉,故身重肉痿也。痿,謂萎無力也。脾太隂之脉,起於足大指之端,循指内側,上内踝前廉,上腨内。腎少隂之脉,起於足小指之下,斜趣足心,上腨内,出膕内廉,故病則足不收,行善瘈,腳下痛也,故下取少隂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作『善飢,肌肉痿。

』《千金方》云:『善飢、足痿不收。』〈氣交變大論〉云:『肌肉萎,足痿不收,行善瘈。』」。虚則腹滿、腸鳴、飧𣳘、食不化脾太隂脉,從股内前廉入腹,屬脾絡胃,故病如是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中氣不足則腹爲之善滿,腸爲之善鳴。」。取其經,太隂陽明少隂血者少隂,腎脉也,以前病行善瘈,腳下痛,故取之而出血,血滿者出之。

肺病者,喘欬,逆氣,肩背痛新校正云:「按《千金方》作『肩息背痛』。」,汗出,尻隂股膝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《脉經》作『膝攣』。」髀腨胻足皆痛肺藏氣而主喘息,在變動爲欬,故病則喘欬逆氣也。背爲胸中之府,肩接近之,故肩背痛也。肺養皮毛,邪盛則心液外𣳘,故汗出也。

白話文:

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七 白話文翻譯:

肝臟有病的人,兩側肋骨下方會疼痛,並延伸到下腹部,容易發怒。肝的厥陰脈,從腳趾向上走,環繞陰部,到達下腹部,再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,分佈在肋骨之間,所以兩側肋骨下方疼痛並延伸到下腹部。肝氣充足則容易發怒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肝氣實則怒。」肝氣虛弱則眼睛模糊看不清楚,耳朵聽不見聲音,容易恐懼,像被人追捕一樣。肝的厥陰脈,從肋骨下方循行,經過咽喉,進入額頭,連接著眼睛。膽的少陽脈,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,從耳前出來,到達眼角後方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

恐懼是指害怕,魂魄不安。治療時取厥陰和少陽經脈,因為病不在絡脈,所以取其經脈。取厥陰脈來治療肝氣,取少陽脈來調理氣逆。氣逆則頭痛、耳聾、面頰腫脹。肝的厥陰脈,從眼部連接處向上到達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相會,所以頭痛。膽的少陽脈,分支從耳中出來,經過耳前,還有分支到達頰車穴,而厥陰脈的分支,從眼部連接處向下到達面頰內側,所以耳聾、面頰腫脹。因此,上面提到的治療方法也同時取少陽脈。

放血治療是指脈中血滿,與平常不同,這是氣逆的診斷,根據左右脈象,如有就放血。

心臟有病的人,胸部疼痛,胸脅部脹滿,肋骨下方疼痛,胸部、背部、肩胛骨之間疼痛,兩臂內側疼痛。少陰脈,分支循行胸部,從肋骨下方出來,進入手臂。心主宰厥陰脈,起於胸中。它的分支也循行胸部,從肋骨下方出來,向下三寸,向上到達腋下,向下循行上臂內側,行走在太陰脈和少陰脈之間,進入肘中,向下循行手臂,行走在兩條筋之間。

此外,心少陰脈,直行部分,又從心系出發,返回肺部,從腋下出來,向下循行上臂內側後緣,行走在太陰脈和心主脈之後,到達肘內,循行手臂內側後緣,到達手掌後方銳骨的末端。又小腸太陽脈,從上臂上繞過肩胛骨,交會於肩部上方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心氣虛弱則胸腹膨脹,肋骨下方與腰部牽引疼痛。手少陰脈,從胸中出來,屬於心包,向下到達膈肌,聯繫三焦。

它的分支循行胸部,從肋骨下方出來。心少陰脈,從心系出發,向下到達膈肌,聯繫小腸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治療時取少陰和太陽經脈。舌下放血是指少陰脈從心系出發,向上經過咽喉,所以取舌根下方及經脈放血。如果出現嘔吐等變化,就放少陰脈的郄穴,放血治療血滿的情況。手少陰脈的郄穴在手掌後方脈中,距手腕半寸,在小指之後。

脾臟有病的人,身體沉重,容易肌肉萎縮,腳趾不能彎曲,行走時容易抽搐,腳底疼痛。脾臟像土一樣主宰肌肉,所以身體沉重肌肉萎縮。萎縮是指肌肉萎軟無力。脾的太陰脈,起於足大趾末端,循行大趾內側,向上經過內踝前方,向上到達大腿內側。腎的少陰脈,起於足小趾下方,斜行到達足心,向上到達大腿內側,從大腿內側後緣出來,所以生病時腳趾不能彎曲,行走時容易抽搐,腳底疼痛,所以從下取少陰脈。……新校正本註解說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記載為『善飢,肌肉萎縮』。《千金方》記載為『善飢、足痿不收』。《氣交變大論》記載為『肌肉萎縮,足痿不收,行走容易抽搐。』」脾氣虛弱則腹部脹滿、腸鳴、消化不良、飲食不消化。脾的太陰脈,從大腿內側前方進入腹部,屬於脾臟,聯繫胃部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中氣不足則腹部容易脹滿,腸子容易鳴響。」治療時取太陰、陽明、少陰經脈放血。少陰是腎經,因為先前疾病導致行走容易抽搐,腳底疼痛,所以取少陰脈放血,血滿就放血。

肺臟有病的人,喘息咳嗽,氣逆,肩背疼痛。新校正本註解說:「根據《千金方》記載為『肩息背痛』。」,出汗,臀部、大腿內側、膝蓋、大腿、小腿、腳都疼痛。新校正本註解說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《脈經》記載為『膝攣』。」。肺臟貯藏氣息,主宰呼吸,運動時會咳嗽,所以生病時就會喘息咳嗽氣逆。背部是胸部的府庫,肩部靠近背部,所以肩背疼痛。肺臟滋養皮毛,邪氣盛則體液外泄,所以出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