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8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8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

太陽之氣和利,而滿於心,出於鼻,則生嚏也。胃爲氣逆,爲噦,爲恐以爲水榖之海,腎與爲關,關閉不利,則氣逆而上行也。以包容水榖,性喜受寒,寒榖相薄,故爲噦也。寒盛則噦起,熱盛則恐生,何者?胃熱則腎氣微弱,故爲恐也。下文曰:「精氣并於腎則恐也。」。

大腸小腸爲𣳘,下焦溢爲水大腸爲傳道之府,小腸爲受盛之府,受盛之氣旣虚,傳道之司不禁,故爲𣳘利也。下焦爲分注之所,氣窒不寫則溢而爲水。膀胱不利爲癃,不約爲遺溺膀胱爲津液之府,水注由之,然足三焦脉實,約下焦而不通,則不得小便。足三焦脉虚,不約下焦,則遺溺也。

《靈樞經》曰:「足三焦者,太陽之別也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。實則閉癃,虚則遺溺。」。膽爲怒中正決斷,無私無偏,其性剛決,故爲怒也。〈六節藏象論〉曰:「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。」。是謂五病。

五精所并,精氣并於心則喜精氣,謂火之精氣也。肺虚而心精并之則爲喜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爲肺神,明心火并於肺金也。」。并於肺則悲肝虚而肺氣并之,則爲悲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爲肝神,明肺金并於肝木也。」。并於肝則憂脾虚而肝氣并之,則爲憂。

《靈樞經》曰:「愁憂不解則傷意,意爲脾神,明肝木并於脾土也。」。并於脾則畏一經云『飢』也。腎虚而脾氣并之則爲畏。畏,謂畏懼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恐懼而不解則傷精,精爲腎神,明脾土并於腎水也。」。并於腎則恐心虚而腎氣并之則爲恐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爲心主,明腎水并於心火也。

怵惕,驚懼也。此皆正氣不足而勝氣并之,乃爲是矣。」。是謂五并,虚而相并者也。

五藏所惡,心惡熱熱則脉潰濁。。肺惡寒寒則氣留滯。。肝惡風風則筋燥急。。脾惡濕濕則肉痿腫。。腎惡燥燥則精竭涸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若余則云肺惡燥,𫝆此肺惡寒,腎惡燥者,燥在於秋,寒之始也,寒在於冬,燥之終也。肺在於秋,以肺惡寒之甚,故言其終。腎在於冬,腎惡不甚,故言其始也。』」。是謂五惡。

五藏化液,心爲汗𣳘於皮腠也。。肺爲涕潤於鼻竅也。。肝爲淚注於眼目也。。脾爲涎溢於脣口也。。腎爲唾生於牙齒也。。是謂五液。

五味所禁,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病謂力少不自勝也。鹹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。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新校正云:「按皇甫士安云:『鹹先走腎,此云走血者,腎合三焦,血脉雖屬肝,心而爲中焦之道,故鹹入而走血也。苦走心,此云走骨者,水火相濟,骨氣通於心也。』」。

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。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是皆爲行其氣速,故不欲多食,多食則病甚,故病者無多食也。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五禁云:『肝病禁辛,心病禁鹹,脾病禁酸,肺病禁苦,腎病禁甘,名此爲五裁。』楊上善云:『口嗜而欲食之,不可多也,必自裁之,命曰五裁。

白話文:

太陽的氣機溫和順暢,充盈於心臟,從鼻孔排出,就會打噴嚏。胃氣逆亂,則會發生呃逆(呃逆即打嗝),還會嘔吐,因為胃是水穀(食物)的倉庫,與腎臟互相聯繫,如果腎臟的關閉功能失調,就會導致氣逆而上行,引起呃逆。胃包容水穀,性喜溫暖,若遇寒涼,寒涼之氣與食物相抵觸,就會引起呃逆。寒邪盛則呃逆發作,熱邪盛則嘔吐發生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胃熱會導致腎氣虛弱,所以會嘔吐。古書上說:「精氣聚集於腎則會嘔吐」。

大腸小腸的排泄功能失常,下焦(指腹部下部)的津液溢出而形成水腫,大腸是傳輸食物的器官,小腸是吸收食物的器官,如果吸收食物的功能虛弱,而傳輸食物的功能失調,就會導致腹瀉。下焦是分佈津液的地方,如果氣機阻塞不通暢,就會溢出而形成水腫。膀胱功能失調則會出現小便困難(癃閉),膀胱約束功能失調則會出現尿失禁(遺溺)。膀胱是貯存津液的器官,水液由此排出,但如果足三焦經脈充實,約束下焦而不通暢,就會導致小便不通。如果足三焦經脈虛弱,不能約束下焦,就會出現尿失禁。

《靈樞經》說:「足三焦是太陽經的別支,與太陽經的正經相連,進入膀胱絡脈,約束下焦。足三焦經脈充實則會小便不通,虛弱則會尿失禁。」

膽主決斷,剛毅果敢,不偏不倚,所以與憤怒的情緒相關。《六節藏象論》說:「人體十一臟腑的功能都由膽來決斷。」以上是五種疾病。

五臟的精氣聚集在一起,精氣聚集於心則會產生喜悅之情,這指的是心的陽氣精華。肺氣虛弱,而心的精氣聚集於肺,則會產生喜悅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過度喜樂會損傷魄,魄是肺的神明,說明心火聚集於肺金。」精氣聚集於肺則會產生悲傷。肝氣虛弱,而肺氣聚集於肝,則會產生悲傷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過度悲哀會損傷魂,魂是肝的神明,說明肺金聚集於肝木。」精氣聚集於肝則會產生憂愁。

《靈樞經》說:「愁憂不解會損傷意,意是脾的神明,說明肝木聚集於脾土。」精氣聚集於脾則會產生畏懼。一經記載為「飢」。腎氣虛弱,脾氣聚集於腎,則會產生畏懼。畏懼,是指害怕、恐懼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過度恐懼會損傷精,精是腎的神明,說明脾土聚集於腎水。」精氣聚集於腎則會產生恐懼。心氣虛弱,腎氣聚集於心則會產生恐懼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驚恐思慮過度會損傷神,神是心的主宰,說明腎水聚集於心火。」

驚恐,是指害怕、驚懼。這些都是因為正氣不足,而其他臟腑的氣聚集於此所致。以上是五種聚集的病症,是臟腑虛弱而互相影響所致。

五臟所厭惡的:心臟厭惡熱,熱則脈搏紊亂,血液渾濁;肺臟厭惡寒,寒則氣機阻滯;肝臟厭惡風,風則筋脈乾燥痙攣;脾臟厭惡濕,濕則肌肉痿弱腫脹;腎臟厭惡燥,燥則精氣耗竭。……新校正本註釋說:「按楊上善的說法:『如果我來說,應該是肺惡燥,而不是肺惡寒,腎惡燥,燥屬於秋天,是寒冷的開始;寒屬於冬天,是乾燥的結束。肺屬於秋天,因為肺最怕寒邪,所以說它的結束;腎屬於冬天,腎臟並不十分怕燥,所以說它的開始。』」以上是五臟所厭惡的。

五臟化生的津液:心臟化生汗液,排出於皮膚;肺臟化生鼻涕,滋潤鼻腔;肝臟化生淚液,滋潤眼睛;脾臟化生唾液,溢於嘴唇;腎臟化生唾液,滋潤牙齒。以上是五種津液。

五味的禁忌:辛味行於氣,氣有病,則不要多吃辛味的食物,因為多吃辛味會導致體力不足,不能自勝。鹹味行於血,血有病,則不要多吃鹹味的食物。苦味行於骨,骨有病,則不要多吃苦味的食物。新校正本註釋說:「按皇甫士安的說法:『鹹味先走入腎臟,這裡說鹹味行於血,是因為腎臟與三焦相通,血液雖然屬肝、心,但也是中焦的通道,所以鹹味進入體內就循行於血液。苦味走入心臟,這裡說苦味行於骨,是因為水火相濟,骨氣與心臟相通。』」

甘味行於肉,肉有病,則不要多吃甘味的食物。酸味行於筋,筋有病,則不要多吃酸味的食物。這些都是因為它們能快速運行氣血,所以不應該多吃,多吃就會加重病情,所以有病的人不應該多吃這些食物。以上是五種食物的禁忌,不要多吃。新校正本註釋說:「按《太素》五味的禁忌說:『肝病忌辛,心病忌鹹,脾病忌酸,肺病忌苦,腎病忌甘,稱為五裁。』楊上善說:『口中喜歡某種味道而想吃,但不可以多吃,必須自己節制,稱為五裁。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