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9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9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
』」。
五病所發,隂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隂病發於肉骨肉隂靜,故陽氣從之。血脉陽動,故隂氣乘之。。陽病發於冬,隂病發於夏夏陽氣盛,故隂病發於夏。冬隂氣盛,故陽病發於冬。各隨其少也。。是謂五發。
五邪所亂,邪入於陽則狂,邪入於隂則𤷒邪居於陽脉之中,則四支熱盛,故爲狂。邪入於隂脉之内,則六經凝泣而不通,故爲𤷒。搏陽則爲巔疾邪内搏於陽,則脉流薄疾,故爲上巔之疾。搏隂則爲瘖邪内搏於隂,則脉不流,故令瘖不能言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難經》云:『重陽者狂,重隂者癲。
』巢元方云:『邪入於隂則爲癲。』《脉經》云:『隂附陽則狂,陽附隂則癲。』孫思邈云:『邪入於陽則爲狂,邪入於隂則爲血𤷒。邪入於陽,傳則爲癲痙。邪入於隂,傳則爲痛瘖。』全元起云:『邪已入隂,復傳於陽,邪氣盛,腑藏受邪,使其氣不朝,榮氣不復周身,邪與正氣相擊發動爲癲疾。邪已入陽,陽𫝆復傳於隂,藏府受邪,故不能言是勝正也。
』諸家之論不同,𫝆具載之。」。陽入之隂則靜,隂出之陽則怒隨所之而爲疾也。之,往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云:『陽入隂則爲靜,出則爲恐。』《千金方》云:『陽入於隂病靜,隂出於陽病怒。』」。是謂五亂。
五邪所見,春得秋脉,夏得冬脉,長夏得春脉,秋得夏脉,冬得長夏脉,名曰「隂出之陽」,病善怒不治,是謂五邪皆同命,死不治新校正云:「按隂出之陽,病善怒。已見前條,此再言之,文義不倫,必古文錯簡也。」。
五藏所藏,心藏神精氣之化成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兩精相薄謂之神。」。肺藏魄精氣之匡佐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並精而出入者,謂之魄。」。肝藏魂神氣之輔弼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隨神而往來者,謂之魂。」。脾藏意記而不忘者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心有所憶謂之意。
」。腎藏志專意而不移者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意之所存謂之志。」腎受五臟六腑之精,元氣之本,生成之根,爲胃之關,是以志能則通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腎有二枚,左爲腎藏志,右爲命門藏精也。』」。是謂五藏所藏。
五藏所主,心主脉壅遏榮氣,應息而動也。。肺主皮包裹筋肉間,拒諸邪也。。肝主筋束絡機關,隨神而運也。。脾主肉覆臟筋骨,通行衞氣也。。腎主骨張筋化髓幹,以立身也。。是謂五主。
五勞所傷,乆視傷血勞於心也。。乆卧傷氣勞於肺也。。乆坐傷肉勞於脾也。。乆立傷骨勞於腎也。。乆行傷筋勞於肝也。。是謂五勞所傷。
五脉應象,肝脉弦耎虚而滑,端直以長也。。心脉鈎如鈎之偃,來盛去衰也。。脾脉代耎而弱也。。肺脉毛輕浮而虚,如毛羽也。。腎脉石沉堅而搏如石之投也。。是謂五藏之脉。
白話文:
第七卷 五臟相關論述
五種疾病的發生,陰病起於骨骼,陽病起於血液。陰病發作於肌肉和骨骼,陰氣平和靜止,所以陽氣順應它而運行;血液脈絡陽氣活躍,所以陰氣乘勢而生。陽病發生在冬天,陰病發生在夏天,因為夏天陽氣盛,所以陰病發於夏;冬天陰氣盛,所以陽病發於冬。各隨其盛衰的程度而發病。這就是五種疾病的發生原因。
五種邪氣的干擾,邪氣入侵陽氣則導致狂症,邪氣入侵陰氣則導致癲癇。邪氣停留在陽脈之中,則四肢熱盛,所以發狂;邪氣入侵陰脈之內,則六經氣血凝滯不通,所以導致癲癇。邪氣搏擊陽氣則導致巔疾,邪氣內搏於陽氣,則脈流薄弱急促,所以導致頭頂的巔疾;邪氣搏擊陰氣則導致瘖病,邪氣內搏於陰氣,則脈絡不通暢,所以導致瘖病,不能言語。 不同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,在此都詳細記載。陽氣進入陰氣則靜止,陰氣外出於陽氣則躁動,依據其所處位置而導致疾病。
五種邪氣所致的病症,春天得秋季的脈象,夏天得冬季的脈象,長夏得春季的脈象,秋天得夏季的脈象,冬天得長夏的脈象,稱為「陰氣外出於陽氣」,此病症患者容易發怒,且難以治療。這五種邪氣所致的疾病,命運相同,難以治癒。
五臟所藏:心臟收藏神明,精氣的變化而成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兩種精氣相交合叫做神。」;肺臟收藏魄,精氣的輔助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兩種精氣交合,出入者,稱為魄。」;肝臟收藏魂,神氣的輔佐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隨著神明而往來者,稱為魂。」;脾臟收藏意念,記住而不忘記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心有所憶謂之意。」;腎臟收藏意志,專注而不改變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意之所存謂之志。」腎臟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,是元氣的根本,生長的根源,是胃的關口,所以意志堅定則氣血通暢。
五臟所主:心臟主宰脈絡,調控榮氣,應合呼吸而運動;肺臟主宰皮膚包裹肌肉之間,抵禦外邪;肝臟主宰筋腱束絡和臟器的活動,隨著神明而運作;脾臟主宰肌肉覆蓋臟腑筋骨,通行衛氣;腎臟主宰骨骼生長,筋腱轉化骨髓,使人得以站立。
五勞所傷:久視傷血,勞於心;久臥傷氣,勞於肺;久坐傷肉,勞於脾;久立傷骨,勞於腎;久行傷筋,勞於肝。
五脈應象:肝脈弦細柔軟而滑利,端直而長;心脈搏動如鉤,來盛去衰;脾脈遲緩柔軟而弱;肺脈輕浮而虛弱,像羽毛一樣;腎脈沉實堅硬而有力,像石頭投擲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