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10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 (10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七

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少血多氣,陽明常多氣多血,少隂常少血多氣,厥隂常多血少氣,太隂常多氣少血,此天之常數血氣多少,此天之常數,故用鍼之道,常寫其多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〈十二經水篇〉云:『陽明多血多氣,刺深六分,留十呼。太陽多血多氣,刺深五分,留七呼。

少陽少血多氣,刺深四分,留五呼。太隂多血少氣,刺深三分,留四呼。少隂少血多氣,刺深二分,留三呼。厥隂多血少氣,刺深一分,留二呼。』太陽太隂血氣多少與《素問》不同,又〈隂陽二十五人形性血氣不同篇〉與《素問》同,蓋皇甫疑而兩存之也。」。足太陽與少隂爲表裏,少陽與厥隂爲表裏,陽明與太隂爲表裏,是爲足隂陽也。

手太陽與少隂爲表裏,少陽與心主爲表裏,陽明與太隂爲表裏,是爲手之隂陽也。𫝆知手足隂陽所苦,凡治病必先去其血,乃去其所苦,伺之所欲,然後寫有餘補不足先去其血,謂見血脉盛滿獨異於常者,乃去之。不謂常刺,則先去其血也。

欲知背俞,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,更以他草度去半已,即以兩隅相拄也。乃舉以度其背,令其一隅居上,齊脊大椎,兩隅在下,當其下隅者,肺之俞也度,謂度量也。言以草量其乳閒四分去一,使斜與橫等,折爲三隅,以上隅齊脊大椎,則兩隅下當肺俞也。復下一度,心之俞也謂以上隅齊脊三椎也。

復下一度,左角肝之俞也,右角脾之俞也。復下一度,腎之俞也。是謂五藏之俞,灸刺之度也《靈樞經》及《中誥》咸云:「肺俞在三椎之傍,心俞在五椎之傍,肝俞在九椎之傍,脾俞在十一椎之傍,腎俞在十四椎之傍。

」尋此經草量之法則合度之人,其初度兩隅之下,約當肺俞,再度兩隅之下,約當心俞,三度兩隅之下,約當七椎,七椎之傍乃鬲俞之位,此經云左角肝之俞,右角脾之俞,殊與《中誥》等經不同,又四度則兩隅之下約當九椎,九椎之傍乃肝俞也。經云腎俞未究其源。

形樂志苦,病生於脉,治之以灸刺形,謂身形。志,謂心志。細而言之,則七神殊守。通而論之,則約形志以爲中外爾。然形樂,謂不甚勞役。志苦,謂結慮深思。不甚勞役則筋骨平調,結慮深思則榮衞乖否,氣血不順,故病生於脉焉。夫盛寫虚補是灸刺之道,猶當去其血絡而後調之,故上文曰:「凡治病必先去其血,乃去其所苦,伺之所欲,然後寫有餘,補不足。」則其義也。

形樂志樂,病生於肉,治之以鍼石志樂,謂悅懌忘憂也。然筋骨不勞,心神悅懌,則肉理相比,氣道滿填,衞氣怫結,故病生於肉也。夫衞氣留滿,以鍼寫之,結聚膿血,石而破之。石,謂石鍼則砭石也,𫝆亦以䤵鍼代之。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形苦,謂修業就役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氣血的正常情況是:太陽經常血多氣少,少陽經常血少氣多,陽明經常氣血都多,少陰經常血少氣多,厥陰經常血多氣少,太陰經常氣多血少。這是天生的常規,所以針灸治療時,通常要瀉去多餘的。……(後文說明《甲乙經》關於各經氣血的記載與《素問》有所不同,可能是因為兩種說法都存在而未取捨。)足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裏,少陽經與厥陰經互為表裏,陽明經與太陰經互為表裏,這是足部經絡的表裏關係。手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裏,少陽經與心經互為表裏,陽明經與太陰經互為表裏,這是手部經絡的表裏關係。了解手足經絡的病症,治療時必須先瀉血,才能去除病痛,再根據身體的需求,瀉去多餘的,補充不足的。所謂瀉血,是指見到脈絡充盈,明顯異於常人的情況時,才瀉血。並不是說平時都要瀉血。

要尋找背俞穴,先測量兩乳頭之間的距離,再用草莖量取一半,然後將草莖兩端相抵,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。將此三角形上端對準脊椎大椎穴,下端兩點分別是肺俞穴的位置。往下量一個距離是心俞穴,再往下量一個距離,左側是肝俞穴,右側是脾俞穴,再往下量一個距離是腎俞穴。這就是五臟的俞穴,以及它們的灸刺位置。《靈樞經》和《中誥》都說:肺俞穴在大椎穴旁的三椎處,心俞穴在五椎處,肝俞穴在九椎處,脾俞穴在十一椎處,腎俞穴在十四椎處。根據這個方法測量,第一次測量下端兩點約在肺俞穴,第二次約在心俞穴,第三次約在第七椎,第七椎旁是鬲俞穴(此處與其他經書記載不同),第四次約在九椎,九椎旁是肝俞穴。經書中關於腎俞穴的位置則沒有詳細說明。

身體安逸,精神愉快,病從經絡產生,用灸法和針刺治療。身體安逸是指不怎麼勞累;精神愉快是指沒有憂慮。細說起來,七情各有所歸,總而言之,以形體和精神狀況作為內外狀況的判斷依據。身體安逸,筋骨舒暢;精神憂慮,則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疾病產生於經絡。瀉多補少是針灸治療的原則,也要先瀉去多餘的血,然後再調整。所以上文說:「凡治病必先去其血,乃去其所苦,伺之所欲,然後寫有餘,補不足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
身體安逸,精神愉快,病從肌肉產生,用針灸和砭石治療。精神愉快是指心情舒暢,沒有憂慮。筋骨不勞累,心神舒暢,肌肉組織就會充盈,衛氣鬱結,所以疾病產生於肌肉。衛氣充盈,用針瀉掉,如果形成膿血,則用砭石刮破。砭石,就是指砭石針,也可以用金屬針代替。身體勞累,精神愉快,病從筋絡產生,用熨法和牽引法治療。身體勞累是指努力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