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(7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 (7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十二
故循脉上下,貫五藏,絡六府也榮行脉内,故無所不至。衞者,水榖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脉也悍氣,謂浮盛之氣也,以其浮盛之氣,故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脉中也。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,散於胸腹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謂脉外也。肓膜,謂五藏之間,鬲中膜也,以其浮盛,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虚之處,熏其肓膜,令氣宣通也。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,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爲𤷒。
」
帝曰:「善。𤷒或痛,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,或熱,或燥,或濕,其故何也?」
歧伯曰:「痛者,寒氣多也,有寒,故痛也風寒濕氣客於肉分之間,迫切而爲沫,得寒則聚,聚則排分肉,肉裂則痛,故有寒則痛也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乆入深,榮衞之行濇,經絡時疏,故不通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不通』作『不痛』,詳《甲乙經》此條之不痛與不仁兩事,後言不痛是再明不痛之爲重也。」,皮膚不營,故爲不仁不仁者,皮頑不知有無也。
其寒者,陽氣少,隂氣多,與病相益,故寒也病本生於風寒濕氣,故隂氣益之也。其熱者,陽氣多,隂氣少,病氣勝,陽遭隂,故爲𤷒熱遭,遇也。言遇於隂氣,隂氣不勝,故爲熱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遭』作『乘』。」。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甚也。
陽氣少,隂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中表相應則相感也。」
帝曰:「夫𤷒之爲病,不痛何也?」
歧伯曰:「𤷒在於骨則重,在於脉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,在於皮則寒,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。凡𤷒之類,逢寒則蟲,逢熱則縱蟲,謂皮中如蟲行。縱,謂縱緩不相就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蟲』作『急』。」。」
帝曰:「善。」
黃帝問曰:「五藏使人痿,何也痿,謂痿弱無力以運動。?」
歧伯對曰:「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脉,肝主身之筋膜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云:『膜者,人皮下肉上筋膜也。』」。脾主身之肌肉,腎主身之骨髓所主不同,痿生亦各歸其所主。。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虚弱,急薄者,則生痿躄也躄,謂攣躄,足不得伸以行也。肺熱則腎受熱氣故爾。。
心氣熱,則下脉厥而上,上則下脉虚,虚則生脉痿,樞折挈脛,縱而不任地也心熱盛則火獨光,火獨光則内炎上。腎之脉常下行,𫝆火盛而上炎用事,故腎脉亦隨火炎爍而逆上行也。隂氣厥逆,火復内燔,隂上隔陽,下不守位,心氣通脉,故生脉痿。腎氣主足,故膝腕樞紐如折去,而不相提挈,脛筋縱緩,而不能任用於地也。
肝氣熱則膽𣳘,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爲筋痿膽約肝葉而汁味至苦,故肝熱則膽液滲𣳘。膽病則口苦,𫝆膽液滲𣳘,故口苦也。肝主筋膜,故熱則筋膜乾而攣急,發爲筋痿也。《八十一難經》曰:「膽在肝短葉間下。」。脾氣熱則胃乾而渴,肌肉不仁,發爲肉痿脾與胃以膜相連,脾氣熱則胃液滲𣳘,故乾而且渴也。脾主肌肉,𫝆熱薄於内,故肌肉不仁而發爲肉痿。
白話文:
因此,循行於經脈上下,貫通五臟,聯繫六腑。經脈運行於血管內,所以無處不到。衛氣,是水谷精微中較為強悍的氣,它的氣機迅速、流利,不能進入經脈。強悍之氣,指的是浮盛之氣。由於是浮盛之氣,所以迅速、流利,不能進入經脈之中。所以它循行於皮膚之中,肌肉之間,熏蒸於臟腑之間的薄膜,散佈於胸腹。皮膚之中,肌肉之間,指的是經脈之外;臟腑之間的薄膜,指的是五臟之間、膈膜。由於它浮盛,所以能夠散佈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,熏蒸臟腑之間的薄膜,使氣機宣通。逆著它的氣機則生病,順著它的氣機則痊癒,不與風寒濕邪結合,所以不會造成痺證。
皇帝說:「很好。痺證有時疼痛,有時不痛,有時麻木,有時寒冷,有時發熱,有時乾燥,有時潮濕,這是什麼原因呢?」
岐伯說:「疼痛,是因為寒邪較多,有寒邪,所以疼痛。風寒濕邪客滞在肌肉之間,互相壓迫而形成痺證,遇寒則聚集,聚集則阻塞肌肉,肌肉裂開則疼痛,所以有寒邪則疼痛。不痛不麻木的,是因為疾病久久深入,榮衛運行受阻,經絡時常不通暢,所以不通。皮膚得不到濡養,所以麻木不仁。麻木不仁,是指皮膚遲鈍,感覺不到有沒有東西。
寒冷的,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與病邪互相助長,所以寒冷。疾病本源產生於風寒濕邪,所以陰氣助長它。發熱的,是因為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,病邪佔據優勢,陽氣遇到陰邪,所以發熱。遇到,是指遇到陰邪,陰邪不能戰勝陽氣,所以發熱。潮濕多汗的,這是因為遇到濕邪很嚴重。陽氣不足,陰氣旺盛,陰陽二氣互相影響,所以汗出而濕潤。表裡互相感應則互相影響。」
皇帝說:「痺證這種疾病,為什麼有時不痛呢?」
岐伯說:「痺證位於骨頭則沉重,位於經脈則血液凝滯而不流動,位於筋腱則屈伸不利,位於肌肉則麻木不仁,位於皮膚則寒冷,所以具有這五種情況則不痛。凡是痺證之類,遇到寒邪則加重,遇到熱邪則緩解,指的是皮膚中如同蟲子爬行一樣。緩解,是指舒緩而不集中。
皇帝說:「很好。」
黃帝問道:「五臟導致人體痿弱,這是什麼原因呢?」
岐伯回答說:「肺主一身之皮毛,心主一身之血脈,肝主一身之筋膜,脾主一身之肌肉,腎主一身之骨髓。所主管的部位不同,痿證的產生也各歸屬於它所主管的部位。所以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,急迫而薄弱,則產生痿躄。躄,指的是足部攣縮,腳不能伸展行走。肺熱則腎臟受到熱邪的影響,所以如此。
心氣過熱,則下焦脈絡虛弱而上焦脈絡充盛,上焦充盛則下焦脈絡虛弱,虛弱則產生脈絡痿弱,膝關節和踝關節如同折斷,不能提挈脛部,縱緩而不著地。心火旺盛則火獨自上升,火獨自上升則內部炎熱向上。腎的經脈常向下運行,心火旺盛而向上炎熱作用,所以腎經脈也隨著心火炎熱而逆行向上。陰氣逆亂,火又內部燔灼,陰氣上升阻礙陽氣,下焦不能守其位置,心氣阻塞脈絡,所以產生脈絡痿弱。腎氣主管足部,所以膝關節和踝關節如同折斷,不能互相提挈,脛部筋腱縱緩,不能著地。」
肝氣過熱則膽汁鬱滯,口苦,筋膜乾燥,筋膜乾燥則筋腱急縮而攣縮,導致筋腱痿弱。膽囊依附於肝臟,膽汁味道很苦,所以肝熱則膽汁鬱滯。膽囊有病則口苦,因為膽汁鬱滯,所以口苦。肝主筋膜,所以肝熱則筋膜乾燥而攣縮,導致筋腱痿弱。脾氣過熱則胃乾燥而口渴,肌肉麻木不仁,導致肌肉痿弱。脾與胃以膜相連,脾氣過熱則胃液鬱滯,所以乾燥而且口渴。脾主肌肉,因為熱邪內傷,所以肌肉麻木不仁而導致肌肉痿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