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(3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(3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
一曰治神專精其心,不妄動亂也。所以云:「手如握虎,神無營於衆物。」蓋欲調治精神專其心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存生之道,知此五者以爲攝養,可得長生也。魂神意魄志以爲神主,故皆名神,欲爲鍼者,先湏治神,故人無悲哀動中,則魂不傷,肝得無病,秋無難也。無怵惕思慮則神不傷,心得無病,冬無難也。
無愁憂不解則意不傷,脾得無病,春無難也。無喜樂不極則魄不傷,肺得無病,夏無難也。無盛怒者則志不傷,腎得無病,季夏無難也。是以五過不起於心,則神清性明,五神各安其藏,則壽延遐筭也。』」。二曰知養身知養已身之法,亦如養人之道矣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用鍼者以我知彼,用之不殆。
」此之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身』作『形』。楊上善云:『飲食男女,節之以限,風寒暑濕,攝之以時,有異單豹外凋之害,即内養形也。實慈恕以愛人,和塵勞而不迹,有殊張毅髙門之傷,即外養形也。内外之養周備,則不求生而乆生,無期壽而長壽,此則鍼布養形之極也。
』玄元皇帝曰:『太上養神,其次養形。』詳王氏之注專治神養身於用鍼之際,其說甚狹,不若上善之說爲優,若必以此五者解爲用鍼之際,則下文知毒藥爲眞,王氏亦不專用鍼爲解也。」。三曰知毒藥爲眞毒藥攻邪,順宜而用,正眞之道,其在茲乎。四曰制砭石小大古者以砭石爲鍼,故不舉九鍼,但言砭石爾。
當制其大小者,隨病所宜而用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云:『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,有三名,一鍼石,二砭石,三鑱石,其實一也。古來未能鑄鐵,故用石爲鍼,故名之鍼石,言工必砥礪鋒利,制其小大之形,與病相當。黃帝造九鍼以代鑱石,上古之治者,各隨方所宜,東方之人多癰腫聚結,故砭石生於東方。
』」。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諸陽爲府,諸隂爲藏。故血氣形志篇曰:「太陽多血少氣,少陽少血多氣,陽明多氣多血,少隂少血多氣,厥隂多血少氣,太隂多氣少血,是以刺陽明出血氣,刺太陽出血惡氣,刺少陽出氣惡血,刺太隂出氣惡血,刺少隂出氣惡血,刺厥隂出血惡氣也。精知多少則補寫萬全。
」。五法俱立,各有所先事宜則應者先用。𫝆末丗之刺也,虚者實之,滿者𣳘之,此皆衆工所共知也。若夫法天則地,隨應而動,和之者若響,隨之者若影,道無鬼神,獨來獨往隨應而動,言其効也。若影若響,言其近也。夫如影之隨形,響之應聲,豈復有鬼神之召遣耶?蓋由隨應而動之自得爾。
」
帝曰:「願聞其道!」
歧伯曰:「凡刺之眞,必先治神專其精神,寂無動亂,刺之眞要,其在斯焉。五藏已定,九候已備,後乃存鍼先定五藏之脉,備循九候之診,而有太過不及者,然後乃存意於用鍼之法。衆脉不見,衆凶弗聞,外内相得,無以形先衆脉,謂七診之脉。衆凶,謂五藏相乘。外内相得,言形氣相得也。
白話文:
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八
一、治神專精:要專注精神,心神安定,不胡思亂想。就像「手如握虎,神無營於衆物」一樣,目的是調養精神,專注身心。楊上善說:「想要長生,就要懂得攝養這五個方面:魂、神、意、魄、志,都是神的主宰,所以都稱為神。針灸之前,必須先調治神。如果不悲傷,魂就不受傷,肝臟就不會生病,秋天也不會受苦;如果不驚恐思慮,神就不受傷,心臟就不會生病,冬天也不會受苦;如果不愁憂鬱悶,意就不受傷,脾臟就不會生病,春天也不會受苦;如果不縱情歡樂,魄就不受傷,肺臟就不會生病,夏天也不會受苦;如果不暴怒,志就不受傷,腎臟就不會生病,季夏也不會受苦。因此,這五種過度的情緒不生起於心中,則神清氣爽,心明眼亮,五神各安其位,就能長壽。」
二、知養身:保養身體的方法,如同待人接物之道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用針灸的人,要能知己知彼,才能運用自如,不至於產生危險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楊上善說:「飲食男女,都要節制;風寒暑濕,都要順應時節。避免外在環境的損傷,就是內養形;以慈愛之心待人,保持身心平和,避免外在環境的傷害,就是外養形。內外兼修,就能不求長生而自得長生,不刻意求壽而自然長壽,這就是針灸養生的最高境界。」玄元皇帝說:「最高境界是養神,其次才是養形。」王氏的註解,過於強調在針灸時專注於治神養身,其說法過於狹隘,不如楊上善的說法精妙。如果一定要用這五個方面來解釋針灸,那麼下文「知毒藥為真」就無法解釋,王氏也不是單純用針灸來解釋。
三、知毒藥為真:懂得如何運用毒藥攻邪,順應病情,這是正道。
四、制砭石大小:古代用砭石作針,所以不提九針,只說砭石。要根據病情,製作不同大小的砭石。全元起說:「砭石是古代的外治方法,有三種名稱:鍼石、砭石、鑱石,其實都是一樣的。古代還不能鑄造鐵器,所以用石頭做針,因此稱為鍼石,說明製作砭石必須磨礪鋒利,製作不同大小的形狀,與病情相符。黃帝創造了九針來代替鑱石,上古的醫生,都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,東方的人多癰腫聚結,所以砭石產於東方。」
五、知府藏血氣之診:諸陽為府,諸陰為藏。《血氣形志篇》說:「太陽經多血少氣,少陽經少血多氣,陽明經多氣多血,少陰經少血多氣,厥陰經多血少氣,太陰經多氣少血。所以刺陽明經出血氣,刺太陽經出血惡氣,刺少陽經出氣惡血,刺太陰經出氣惡血,刺少陰經出氣惡血,刺厥陰經出血惡氣。精確了解血氣的多少,才能做到補瀉得當。」
這五種方法都要掌握,要根據情況,選擇先後順序。古代的針灸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然而,要順應天時地利,隨機應變,和諧一致,如同回聲和影子一樣,遵循自然之道,不借助鬼神之力,獨來獨往,隨機應變,這就是它的功效。像影子隨形,回聲應聲一樣,哪裡有什麼鬼神的召喚呢?這都是順應自然而得到的效果。
黃帝說:「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!」
歧伯說:「針灸的真諦,必須先治神,專注精神,心神寂靜,沒有雜念,這就是針灸的要訣。五臟的狀態確定後,九候也準備好了,然後才能考慮針灸,先確定五臟的脈象,仔細檢查九候,如果有過度或不足的情況,然後才能專注於針灸的方法。眾脈不見,眾凶弗聞,外內相得,無以形先眾脈,謂七診之脈。眾凶,謂五臟相乘。外內相得,言形氣相得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