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(2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(2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
』再詳上善作此等注義,方與黃帝上下問荅義相貫穿,王氏解鹽鹹器津義雖淵微,至於注絃絕音嘶,木敷葉發,殊不與帝問相協,考之不若楊義之得多也。」。」
帝曰:「余𫝹其痛,心爲之亂,惑反甚,其病不可更代,百姓聞之,以爲殘賊,爲之柰何殘,謂殘害。賊,謂損劫。言恐涉於不仁,致慊於黎庶也。?」
歧伯曰:「夫人生於地,懸命於天,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形假物成,故生於地。命惟天賦,故懸於天。德氣同歸,故謂之人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天之在我者德,地之在我者氣,德流氣薄而生者也。然德者道之用,氣者生之母也。」。人能應四時者,天地爲之父母人能應四時和氣而養生者,天地恒畜養之,故爲父母。
〈四氣調神大論〉曰:「夫四時隂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隂,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也。」。知萬物者,謂之天子知萬物之根本者,天地常育養之,故謂曰天之子。天有隂陽,人有十二節節,謂節氣,外所以應十二月,内所以主十二經脉也。
天有寒暑,人有虚實寒暑有盛衰之紀,虚實表多少之殊,故人以虚實應天寒暑也。能經天地隂陽之化者,不失四時。知十二節之理者,聖智不能欺也經,常也,言能常應順天地隂陽之道而脩養者,則合四時生長之宜,能知十二節氣之所遷至者,雖聖智亦不欺侮而奉行之也。能存八動之變,五勝更立。
能達虚實之數者,獨出獨入。呿吟至微,秋毫在目存,謂心存。達,謂明達。呿,謂欠呿。吟,謂吟嘆。秋毫在目,言細必察也。八動,謂八節之風變動。五勝,謂五行之氣相勝。立,謂當其王時。變,謂氣至而變易,知是三者,則應効明著,速猶影響,皆神之獨出獨入,亦非鬼靈能召遣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呿謂露齒出氣。
』」。」
帝曰:「人生有形,不離隂陽,天地合氣,別爲九野,分爲四時,月有小大,日有短長,萬物並至,不可勝量,虚實呿吟,敢問其方請說用鍼之意。!」
歧伯曰:「木得金而伐,火得水而滅,土得木而達,金得火而缺,水得土而絕,萬物盡然,不可勝竭達,通也。言物類雖不可竭盡,而數要之,皆如五行之氣而有勝負之性分爾。故鍼有懸布天下者五,黔首共餘食,莫知之也言鍼之道有若髙懸示人,彰布於天下者五矣,而百姓共知餘食,咸棄蔑之,不務於本而崇乎末,莫知眞要深在其中,所謂五者,次如下句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餘食』作『飽食』,注云:『人愚不解隂陽,不知鍼之妙,飽食終日,莫能知其妙益。』又《太素》作『飲食』。楊上善注云:『黔首共服用此道,然不能得其意。』」。
白話文:
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八
再詳盡探討上善的註解,才能與黃帝與岐伯問答的本意貫通。王氏對「鹽鹹器津」的解釋雖然深奧微妙,但對於「弦絕音嘶」、「木敷葉發」等註釋,卻與黃帝的問答內容不相符合,考究起來,不如楊上善的解釋多有裨益。
黃帝說:「我觀察到這種疼痛,內心因此而紊亂,疑惑反而加深,病情無法改變,百姓聽聞此事,認為是殘害百姓,這該怎麼辦呢?『殘』指殘害,『賊』指損害,擔心會涉及不仁,招致百姓的怨恨。」
岐伯說:「人生於地,氣息則依附於天,天地之氣相合,稱之為人形。因生於地,故言假物成;因命由天賦予,故懸於天。人的德行與天地之氣相通,所以稱為人。《靈樞經》說:『天在我者為德,地在我者為氣,德盛氣足而生。』然而,德是道的運用,氣是生命的根本。人能順應四時變化,天地便視之為父母;人能順應四時和氣而養生,天地便恆常滋養他,所以天地為人父母。
《四氣調神大論》說:『四時陰陽,是萬物根本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順應萬物根本,因此能與萬物一同沉浮於生長之門。』了解萬物者,稱為天子;了解萬物根本者,天地恆常滋養他,所以稱為天之子。天有陰陽,人有十二節氣,外應十二月,內主十二經脈。
天有寒暑,人有虛實;寒暑有盛衰的規律,虛實有表裡多少的差異,所以人以虛實應對天地的寒暑。能遵循天地陰陽的變化,不違背四時;能了解十二節氣的道理,即使是聖人智者也無法欺騙他。「經」指常規,意思是說能經常順應天地陰陽之道而修養的人,就能符合四時生長的規律;能知曉十二節氣的變化推移,即使是聖人智者也無法欺瞞而必須遵循。能掌握八動的變化,五行相生相剋的更替,
能通曉虛實的數量變化,則能獨出獨入。欠伸嘆息,細微之處皆能察覺,指的是心存體察,通達明曉。欠伸、嘆息,指細微的動作;秋毫在目,指細緻觀察。八動,指八節氣的風的變化;五勝,指五行之氣相勝;立,指當其旺盛之時;變,指氣至而變化。明白這三點,則應效明顯迅速,猶如影隨形,皆是神妙的獨出獨入,也不是鬼神所能操控的。……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呿謂露齒出氣。』」
黃帝說:「人生有形,離不開陰陽,天地合氣,分為九野,分為四時,月有大小,日有長短,萬物紛至沓來,不可勝數,虛實之間的欠伸嘆息,請問其方法,請說明用針灸的意圖!」
岐伯說:「木遇金則被砍伐,火遇水則被熄滅,土遇木則被疏通,金遇火則被熔化,水遇土則被阻絕,萬物皆如此,不可窮盡。通達,指暢通。意思是說,雖然萬物種類繁多,不可窮盡,但其數量和規律,都如同五行之氣,有勝負消長的特性。所以針灸之道,有如同高懸於天下示眾的五種方法,但百姓卻飽食終日,不知其妙處。意思是說,針灸之道有如同高懸示人的五種方法,而百姓卻飽食終日,反而忽略了根本,崇尚末節,不知其真要深藏其中。所謂的五種方法,詳見下文。……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『餘食』作『飽食』,注云:『人愚不解陰陽,不知鍼之妙,飽食終日,莫能知其妙益。』又《太素》作『飲食』。楊上善注云:『黔首共服用此道,然不能得其意。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