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6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6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
不勝之時,謂於庚辛之月,此肝之藏也。急虚身中,卒至五藏絕閉,脉道不通,氣不往來,譬於墮溺,不可爲期言五藏相移傳其不勝,則可待眞藏脉見,乃與死日之期。卒急虚邪中於身内,則五藏絕閉,脉道不通,氣不往來,譬於墮墜沒溺,不可與爲死日之期也。其脉絕不來,若人一息五六至,其形肉不脫,眞藏雖不見,猶死也是則急虚卒至之脉。
~~,~~新校正云:「按人一息脉五六至,何得爲死,必息字誤,『息』當作『呼』乃是。」。
「眞肝脉至,中外急如循刀刃,責責然,如按琴瑟弦,色青白不澤,毛折乃死。眞心脉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,累累然,色赤黑不澤,毛折乃死。眞肺脉至,大而虚,如以毛羽中人膚,色白赤不澤,毛折乃死。眞腎脉至,搏而絕,如指彈石,辟辟然,色黑黃不澤,毛折乃死。
眞脾脉至,弱而乍數乍疏,色黃青不澤,毛折乃死。諸眞藏脉見者,皆死不治也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無餘物和雜,故名眞也。』五藏之氣皆胃氣和之,不得獨用,如至剛不得獨用,獨用則折,和柔用之即固也。五藏之氣和於胃氣,即得長生,若眞獨見必死。欲知五藏,眞見爲死,和胃爲生者,於寸口診即可知見者,如弦是肝脉也,微弦爲平和。
微弦,謂二分胃氣,一分肝氣俱動,爲微弦。三分並是弦而無胃氣,爲見眞藏。餘四藏準此。」。」
黃帝曰:「見眞藏曰死,何也?」
歧伯曰:「五藏者,皆稟氣於胃。胃者,五藏之本也胃爲水榖之海,故五藏稟焉。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隂,必因於胃氣,乃至於手太隂也平人之常,稟氣於胃。胃氣者,平人之常氣,故藏氣因胃乃能至於手太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『平人之常』至下『平人之常氣』,本〈平人氣象論〉文,王氏引注此經。按《甲乙經》云:『人常稟氣於胃脉,以胃氣爲本。
』與此小異,然《甲乙》之義爲得。」。故五藏各以其時,自爲而至於手太隂也自爲其狀至於手太隂也。故邪氣勝者,精氣衰也,故病甚者,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隂,故眞藏之氣獨見,獨見者,病勝藏也,故曰死是所謂脉無胃氣也。〈平人氣象論〉曰:「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
」。」
帝曰:「善新校正云:「詳自黃帝問至此一段,全元起本在第四卷〈太隂陽明表裏〉篇中,王冰移於此處,必言此者,欲明王氏之功於《素問》多矣。」。」
黃帝曰:「凡治病,察其形氣色澤,脉之盛衰,病之新故,乃治之,無後其時欲必先時而取之。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氣盛形盛,氣虚形虚,是相得也。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氣色浮潤,血氣相營,故易已。脉從四時,謂之可治脉春弦、夏鈎、秋浮、冬營,謂順四時從順也。脉弱以滑,是有胃氣,命曰易治,取之以時候可取之時而取之,則萬舉萬全。
白話文:
不勝之時,指的是庚辛兩個月份,這是肝臟藏精的時期。如果突然受到虛邪的侵襲,導致五臟閉塞,經脈不通,氣息無法運行,就像溺水一樣,無法預測死亡時間。五臟互相影響,氣血運行失調,只有等到真正臟腑的脈象出現,才能判斷死亡日期。如果突然受到虛邪侵襲,五臟閉塞,經脈不通,氣息無法運行,就像墜落溺水一樣,無法預測死亡時間。如果脈搏微弱或停止,即使呼吸尚存(每分鐘呼吸五到六次),身體沒有明顯腐敗跡象,即使看不到真正的臟腑脈象,也等同於死亡,這就是虛邪突然侵襲時的脈象。
真正肝臟的脈象出現時,脈搏急促有力,像刀刃劃過一樣,感覺刺痛,像撥動琴弦一樣,顏色青白無光澤,毛髮脫落就意味著死亡。真正心臟的脈象出現時,脈搏有力而跳動,像薏苡仁一樣,一顆顆的,顏色赤黑無光澤,毛髮脫落就意味著死亡。真正肺臟的脈象出現時,脈搏洪大而虛弱,像羽毛拂過皮膚一樣,顏色白赤無光澤,毛髮脫落就意味著死亡。真正腎臟的脈象出現時,脈搏有力而斷續,像彈石頭一樣,啪啪作響,顏色黑黃無光澤,毛髮脫落就意味著死亡。
真正脾臟的脈象出現時,脈搏微弱,忽快忽慢,顏色黃青無光澤,毛髮脫落就意味著死亡。所有真正臟腑脈象出現的情況,都意味著死亡,無法治療。五臟之氣都依靠胃氣調和,不能單獨作用,就像至剛之物不能單獨使用一樣,單獨使用就會折斷,只有和柔地使用才能保持穩固。五臟之氣和胃氣調和,就能長壽,如果單獨出現真臟腑脈象,必定死亡。想要知道五臟的真假,以及真臟腑脈象代表死亡、胃氣調和代表生存,只需從寸口脈診就能判斷。例如,弦脈是肝脈,微弦脈則代表平和。
微弦脈,指的是二分胃氣,一分肝氣同時活動。如果三分都是弦脈而沒有胃氣,則代表真臟腑脈象出現。其他四臟的判斷也以此類推。
黃帝問道:「見到真臟腑脈象就代表死亡,這是為什麼呢?」
歧伯回答道:「五臟都依靠胃氣供給,胃是五臟的根本。胃是水谷之海,所以五臟都依靠它。臟腑之氣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經脈,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。平常人體內,臟腑之氣依靠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經脈。平常人的正常氣息,就是依靠胃氣,才能讓臟腑之氣到達手太陰經脈。所以,各個臟腑在各自的時辰,都會將自己的氣息輸送到手太陰經脈。邪氣盛則精氣衰,疾病嚴重時,胃氣無法與臟腑之氣一起到達手太陰經脈,所以真臟腑之氣就會單獨出現,單獨出現代表疾病勝過臟腑,所以就叫做死亡,這就是脈象中沒有胃氣的表現。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『人沒有胃氣就叫做逆,逆則死亡。』」
黃帝說:「很好。」
黃帝問道:「治療疾病時,應該觀察病人的形體、氣息、面色、脈象的盛衰,以及疾病的新舊程度,然後再進行治療,不要錯過時機,要及時治療。形體和氣息互相配合,就叫做可以治療。氣盛形盛,氣虛形虛,這就是互相配合。面色紅潤,就叫做容易治癒。面色紅潤有光澤,氣血互相滋養,所以容易治癒。脈象順應四時,就叫做可以治療。春天弦脈、夏天鈎脈、秋天浮脈、冬天沉脈,這就是順應四時。脈象弱而滑,是有胃氣的表現,叫做容易治癒。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治療,就能萬無一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