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5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5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
此病之次也謂傳勝之次第。
「然其卒發者,不必治於傳不必依傳之次,故不必以傳治之。或其傳化有不以次。不以次入者,憂、恐、悲、喜、怒,令不得以其次,故令人有大病矣憂、恐、悲、喜、怒,發無常分,觸遇則發,故令病氣亦不次而生。因而喜,大虚則腎氣乘矣喜則心氣移於肺,心氣不守,故腎氣乘矣。
〈宣明五氣篇〉曰:「精氣并於心則喜。」。怒則肝氣乘矣怒則氣逆,故肝氣乘脾。悲則肺氣乘矣悲則肺氣移於肝,肝氣受邪,故肺氣乘矣。〈宣明五氣篇〉曰:「精氣并於肺則悲。」。恐則脾氣乘矣恐則腎氣移於心,腎氣不守,故脾氣乘矣。〈宣明五氣篇〉曰:「精氣并於腎則恐。
」。憂則心氣乘矣憂則肝氣移於脾,肝氣不守,故心氣乘矣。〈宣明五氣篇〉曰:「精氣并於肝則憂。」。此其道也此其不次之常道。
「故病有五,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五藏相并而各五之,五而乘之,則二十五變也。然其變化以勝相傳,傳而不次,變化多端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隂陽別論〉云:『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』義與此通。」,傳乘之名也言傳者何,相乘之異名爾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其氣動形,期六月死,眞藏脉見,乃予之期日皮膚乾著,骨間肉陷,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也。諸附骨際及空窳處,亦同其類也。
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是肺無主也。肺司治節,氣息由之,其氣動形,爲無氣相接,故聳舉肩背,以逺求報氣矣。夫如是,皆形藏已敗,神藏亦傷,見是證者,期後一百八十日内死矣。候見眞藏之脉,乃與死日之期爾。眞藏脉診,下經備矣,此肺之藏也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内痛引肩項,期一月死。
眞藏見,乃予之期日火精外出,陽氣上燔,金受火災,故内痛肩項,如是者,期後三十日内死,此心之藏也。
「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内痛引肩項,身熱,脫肉,破䐃,眞藏見,十月之内死隂氣微弱,陽氣内燔,故身熱也。䐃者,肉之標,脾主肉,故肉如脫盡,䐃如破敗也。見斯證者,期後三百日内死。䐃,謂肘膝後肉,如塊者,此脾之藏也。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肩髓内消,動作益衰,眞藏來見,期一歲死。
見其眞藏,乃予之期日肩髓内消,謂缺盆深也。衰於動作,謂交接漸微,以餘藏尚全,故期後三百六十五日内死,此腎之藏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『眞藏未見』作『來見』,『來』當作『未』,字之誤也。」。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腹内痛,心中不便,肩項身熱,破䐃脫肉,目匡陷,眞藏見,目不見人,立死,其見人者,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木生其火,肝氣通心,脉抵少腹,上布脇肋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故腹痛,心中不便,肩項身熱,破䐃脫肉也。肝主目,故目匡陷,及不見人,立死也。
白話文:
這篇文字描述的是疾病傳變的順序及症狀。疾病的發作並非一定遵循固定的傳變順序,情緒(憂、恐、悲、喜、怒)的波動會打亂這個順序,導致疾病迅速加重。 喜怒哀樂憂恐等情緒,發作沒有規律,一旦觸發就會引起相應臟腑的病變。例如,過度喜悅會導致心氣虛弱,腎氣乘虛而入;憤怒則肝氣逆上,影響脾臟;悲傷則肺氣移於肝,造成肝臟受損;恐懼則腎氣不守,脾氣乘虛而上;憂愁則肝氣不守,心氣乘虛而入。 這些情緒與臟腑的關係,是疾病傳變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。
文中提到,五臟的相互影響會產生二十五種變化,其傳變順序不固定,變化多端。 接下來,文章描述了幾種危重病症,以「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」等共同症狀為基礎,根據其他伴隨症狀(例如內痛引肩項、身熱、脫肉、破䐃、目匡陷等),判斷是哪個臟腑的病變,並預測死亡時間。 例如,肺臟病變會導致喘息、肩背聳起,預計死亡時間為一百八十天內;心臟病變則會內痛引肩項,預計死亡時間為三十天內;脾臟病變則會身熱、脫肉,預計死亡時間為三百天內;腎臟病變則會肩髓內消,動作衰弱,預計死亡時間為三百六十五天內;肝臟病變則會腹痛、心中不適、目匡陷,甚至立即死亡。這些判斷都基於對脈象(「眞藏脈」)的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