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 (4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六

故曰:「別於陽者,知病從來。別於隂者,知死生之期主辨三隂三陽之候,則知中風邪氣之所不勝矣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舊此段注寫作經,合改爲注,又按〈隂陽別論〉云:『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。別於隂者,知死生之期。』又云:『別於陽者,知病忌時。別於隂者,知死生之期。

』義同此。」。」言知至其所困而死困,謂至所不勝也。上文曰:「死於其所不勝。」。

「是故風者,百病之長也言先百病而有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〈生氣通天論〉云:『風者,百病之始。』」。𫝆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爲熱客,謂客止於人形也。風擊皮膚,寒勝腠理,故毫毛畢直,玄府閉密而熱生也。當是之時,可汗而發也邪在皮毛,故可汗𣳘也。

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善治者,治皮毛。此之謂也。」。或𤷒不仁、腫痛病生而變,故如是也。熱中血氣則𢂽𤷒不仁,寒氣傷形故爲腫痛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云:「寒傷形,熱傷氣,氣傷痛,形傷腫。」,當是之時,可湯熨及火灸,刺而去之皆謂釋散寒邪,宣揚正氣。弗治,病入舍於肺,名曰肺𤷒,發欬上氣邪入諸隂則病而爲𤷒,故入於肺,名曰𤷒焉。

〈宣明五氣〉論曰:「邪入於陽則狂,邪入於隂則𤷒。」肺在變動爲欬,故欬則氣上,故上氣也。

「弗治,肺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肝𤷒,一名曰厥,脇痛,出食肺金伐木氣,下入肝,故曰弗治行之肝也。肝氣通膽,膽善爲怒,怒者氣逆,故一名厥也。肝厥隂脉,從少腹,屬肝,絡膽,上貫鬲,布脇肋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故脇痛,而食入腹則出,故曰出食。當是之時,可按若刺耳。

弗治,肝傳之脾,病名曰脾風,發癉、腹中熱、煩心、出黃肝氣應風木,勝脾土,土受風氣故曰脾風。蓋爲風氣通肝而爲名也。脾之爲病,善發黃癉,故發癉也。脾太隂脉,入腹,屬脾,絡胃,上鬲,俠咽,連舌本,散舌下,其支別者,復從胃別上鬲,注心中,故腹中熱而煩心,出黃色於便寫之所也。當此之時,可按可藥可浴。

弗治,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寃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腎少隂脉,自股内後廉,貫脊,屬腎,絡膀胱,故少腹寃熱而痛,溲出白液也。寃熱内結,消鑠脂肉,如蟲之食,日内損削,故一名曰蠱。當此之時,可按可藥。弗治,腎傳之心,病筋脉相引而急,病名曰瘛腎不足則水不生,水不生則筋燥急,故相引也。隂氣内弱,陽氣外燔,筋脉受熱而自跳掣,故名曰瘛。

,當此之時,可灸可藥。弗治,滿十日法當死至心而氣極,則如是矣。若復傳行,當如下說。腎因傳之心,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,發寒熱,法當三歲死因腎傳心,心不受病,即而復反傳與肺金,肺已再傷,故寒熱也。三歲者,肺至腎一歲,腎至肝一歲,肝至心一歲,火又乘肺,故云三歲死。

白話文:

因此說:「區別在陽氣的病症,就知道疾病的來源;區別在陰氣的病症,就知道死生的期限。」能辨別三陰三陽的徵候,就能知道風邪氣所不能克服的地方了。…… 新校正本云:「詳查舊注,此段文字應為經文,應改為注釋。又按《陰陽別論》云:『區別在陽氣的病症,就知道疾病所在。區別在陰氣的病症,就知道死生的期限。』又云:『區別在陽氣的病症,就知道疾病忌諱的時間;區別在陰氣的病症,就知道死生的期限。』意思與此相同。」意思是知道疾病到達它所不能克服的地方而死亡,指的是到達它所不能承受的程度。上文說:「死於它所不能克服。」

所以,風是百病之首,意思是它在百病之前就存在了。……新校正本云:「按《生氣通天論》云:『風是百病的開始。』」風寒之邪入侵人體,使人毛髮豎立,皮膚閉塞而發熱,指邪氣停留在人體的形體。風吹擊皮膚,寒邪勝過肌膚腠理,所以毛髮豎立,毛孔閉塞而產生熱象。此時,可以發汗來治療。邪氣在皮毛之間,所以可以用發汗的方法。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善於治病的人,治療皮毛。」就是指這個意思。或者出現肢體不仁、腫痛等病症,就變成這樣了。熱邪侵犯血氣則導致肢體不仁,寒邪傷損形體則導致腫痛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寒邪傷損形體,熱邪傷損氣,氣受傷則疼痛,形體受傷則腫脹。」此時,可以採用湯熨、火灸以及針刺的方法來治療,都是為了驅散寒邪,宣揚正氣。如果不治療,疾病就會侵入肺臟,稱為肺痺,出現咳嗽、氣喘等症狀。邪氣侵入陰經則導致痺症,所以侵入肺臟,就稱為肺痺。

《宣明五氣》論述說:「邪氣侵入陽經則發狂,邪氣侵入陰經則痺病。」肺主呼吸,所以咳嗽時氣上逆,所以氣喘。

如果不治療,肺邪就會傳播到肝臟,病名叫做肝痺,又稱為厥,伴有脅痛、嘔吐等症狀。肺金克伐肝木,邪氣下傳肝臟,所以說如果不治療就會傳播到肝臟。肝氣通達膽經,膽主怒,怒則氣逆,所以又稱為厥。肝厥陰經脈,起於少腹部,屬肝臟,絡於膽經,上貫膈肌,佈於脅肋,循行於喉嚨之後,上達額角,所以會出現脅痛,而食物進入腹部就會嘔吐,所以說嘔吐。此時,可以按壓或針刺耳部。

如果不治療,肝邪就會傳播到脾臟,病名叫做脾風,出現發熱、腹中熱痛、煩躁、黃疸等症狀。肝氣屬風木,克脾土,脾土受風邪的侵襲,所以叫做脾風。這是因為風氣通過肝臟而得名。脾臟的病症,容易出現黃疸、發熱,所以出現發熱。脾的太陰經脈,進入腹部,屬脾臟,絡於胃經,上達膈肌,循行於咽喉,連接舌根,散佈於舌下,它的分支,又從胃經分出,上達膈肌,注入心中,所以腹中熱痛、煩躁,以及大便排出黃色物質。此時,可以按壓、服藥、沐浴等方法治療。

如果不治療,脾邪就會傳播到腎臟,病名叫做疝氣、瘕積,出現少腹脹滿、灼熱疼痛、小便排出白色物質等症狀,又稱為蠱。腎的少陰經脈,從大腿內側後緣,貫穿脊柱,屬腎臟,絡於膀胱,所以少腹脹滿、灼熱疼痛,小便排出白色液體。脹熱內結,消蝕脂肉,像蟲子一樣啃食,日漸消瘦,所以又稱為蠱。此時,可以按壓、服藥等方法治療。如果不治療,腎邪就會傳播到心臟,導致筋脈相互牽引而疼痛,病名叫做瘛疭。腎臟虛弱,則水液不能生成,水液不能生成則筋脈乾燥而收縮,所以相互牽引。陰氣內虛,陽氣外盛,筋脈受熱而自行抽搐,所以稱為瘛疭。

此時,可以灸法或服藥治療。如果不治療,滿十天就會死亡。疾病到達心臟,氣血極度虛弱,就會這樣了。如果繼續傳播,就會像下面所說的這樣。腎邪傳播到心臟,心臟並沒有生病,立刻又反向傳播到肺臟,出現寒熱交替,一般會在三天內死亡。因為腎邪傳到心,心不受病,立刻反向傳給肺金,肺已經第二次受傷,所以出現寒熱。三天內死亡,是指肺到腎一天,腎到肝一天,肝到心一天,火邪又乘虛而入肺,所以說三天內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