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(14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 (14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八
夫肥者,令人熱中。甘者,令人中滿,故熱氣内薄,發爲消渴。偏枯,氣滿逆也。逆者,謂違背常候與平人異也。然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,故隔塞否閉,氣脉斷絕而上下不通也。氣固於内,則大小便道偏不得通𣳘也。何者?藏府氣不化,禁固而不宣散,故爾也。外風中人,伏藏不去,則陽氣内受,爲熱外燔,肌肉消爍,故留薄肉分,消瘦,而皮膚著於筋骨也。
濕勝於足則筋不利,寒勝於足則攣急,風濕寒勝則衞氣結聚,衞氣結聚則肉痛,故足跛而不可履也。」
黃帝曰:「黃疸、暴痛、癲疾、厥狂,乆逆之所生也。五藏不平,六府閉塞之所生也。頭痛、耳鳴、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也足之三陽從頭走足,然乆厥逆而不下行,則氣怫積於上焦,故爲黃疸、暴痛、癲狂、氣逆矣。食飲失宜,吐利過節,故六府閉塞而令五藏之氣不和平也。
腸胃否塞,則氣不順序,氣不順序,則上下中外互相勝負,故頭痛、耳鳴、九竅不利也。」
黃帝問曰:「太隂陽明爲表裏,脾胃脉也。生病而異者,何也脾胃藏府皆合於土,病生而異,故問不同。?」
歧伯對曰:「隂陽異位,更虚更實,更逆更從,或從内,或從外,所從不同,故病異名也脾藏爲隂,胃府爲陽,陽脉下行,隂脉上行,陽脉從外,隂脉從内,故言所從不同病異名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楊上善云:『春夏陽明爲實,太隂爲虚。秋冬太隂爲實,陽明爲虚,即更實更虚也。
春夏太隂爲逆,陽明爲從。秋冬陽明爲逆,太隂爲從,即更逆更從也。』」。」
帝曰:「願聞其異狀也。」
歧伯曰:「陽者,天氣也,主外。隂者,地氣也,主内是所謂隂陽異位也。故陽道實,隂道虚是所謂更實更虚也。故犯賊風虚邪者,陽受之。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隂受之是所謂或從内或從外也。陽受之則入六府,隂受之則入五藏。入六府則身熱,不時卧,上爲喘呼。入五藏則䐜滿閉塞,下爲飧𣳘,乆爲腸澼是所謂所從不同,病異名也。
故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,故陽受風氣,隂受濕氣同氣相求爾。故隂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。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是所謂更逆更從也。《靈樞經》曰:「手之三隂從藏走手,手之三陽從手走頭。足之三陽從頭走足,足之三隂從足走腹。」所行而異,故更逆更從也。
故曰:『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。隂病者,下行極而上此言其大凡爾。然足少隂脉下行,則不同諸隂之氣也。』故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。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陽氣炎上,故受風。隂氣潤下,故受濕,蓋同氣相合爾。」
帝曰:「脾病而四支不用,何也?」
歧伯曰:「四支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至經』作『徑至』。楊上善云:『胃以水穀資四支,不能徑至四支,要因於脾得水榖津腋營衞於四支。』」。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脾氣布化水穀精液,四支乃得以稟受也。。𫝆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,四支不得稟水榖氣,氣日以衰,脉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」
白話文:
肥胖會讓人內熱,而過食甘甜之物則易導致飽脹,因此內熱外洩,就會出現消渴(糖尿病)等症狀。半身不遂是氣機壅塞逆亂所致。所謂逆亂,是指違背正常的生理狀態,與常人不同。憂愁煩惱會導致氣機閉塞不通,造成氣血阻滯,上下不通。氣機鬱結於內,則大小便也難以通暢。這是因為臟腑之氣不能正常運化,反而停滯不通,所以才會如此。外邪風寒入侵,潛伏不去,則陽氣內鬱,導致外熱內燔,肌肉消損,因此人會消瘦,皮膚緊貼骨骼。
濕邪過盛於足部,則筋脈不利;寒邪過盛於足部,則筋脈攣急;風寒濕邪同時侵犯,則衛氣凝滯,衛氣凝滯則肌肉疼痛,導致足部跛行,難以行走。
黃帝說:黃疸、暴痛、癲癇、狂躁等症,都是氣機久逆所致;五臟失調,六腑閉塞也是這些疾病的成因。頭痛、耳鳴、九竅不利,則與腸胃功能失調有關。足三陽經脈循行路線由頭部向下至足部,但若氣機久逆,不能順利下行,則氣機鬱積於上焦,就會導致黃疸、暴痛、癲癇、氣逆等症狀。飲食失節,嘔吐腹瀉過度,則會導致六腑閉塞,使五臟之氣失衡。
腸胃阻塞,則氣機運行不順,氣機不順則導致臟腑之間氣血相互攻伐,從而出現頭痛、耳鳴、九竅不利等症狀。
黃帝問道:太陰陽明經脈為表裏,皆與脾胃相關,但為何生病的表現卻有所不同呢?脾胃皆屬土,但病症卻不同,故此發問。
歧伯回答:陰陽的盛衰位置不同,虛實互換,順逆交替,或者由內而外,或者由外而內,致病的途徑不同,所以病名也就不同了。脾屬陰,胃屬陽,陽經脈向下運行,陰經脈向上運行,陽經脈循行於外,陰經脈循行於內,所以說致病途徑不同,病名也就不同。……(省略部分內容,因原文缺失)……春季夏季陽明經實,太陰經虛;秋季冬季太陰經實,陽明經虛,這就是陰陽虛實互換;春季夏季太陰經氣逆,陽明經氣順;秋季冬季陽明經氣逆,太陰經氣順,這就是陰陽順逆互換。
黃帝說:我想聽聽這些不同的症狀表現。
歧伯說:陽屬天氣,主外;陰屬地氣,主內,這就是陰陽不同的位置。所以陽經實,陰經虛,這就是陰陽虛實互換。外邪風寒侵犯,陽氣先受之;飲食不節,起居失度,陰氣先受之,這就是或由內或由外。陽氣受邪則入六腑,陰氣受邪則入五臟。邪氣入六腑,則身熱,睡眠不安,上焦出現喘息;邪氣入五臟,則胸腹脹滿,下焦出現大便不通,久之則會導致腸道疾病,這就是致病途徑不同,病名也就不同的原因。
喉嚨主管天氣,咽喉主管地氣,所以陽氣受風邪,陰氣受濕邪,這是同氣相求的道理。陰氣由足部上行至頭部,然後下行循手臂至指尖;陽氣由手部上行至頭部,然後下行至足部,這就是陰陽順逆互換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手三陰經脈由臟腑走手,手三陽經脈由手走頭;足三陽經脈由頭走足,足三陰經脈由足走腹。」經脈循行路線不同,所以陰陽順逆互換。
所以說:陽經病症,氣機上行至極點後向下;陰經病症,氣機下行至極點後向上,這是一般情況。但足少陰經脈向下運行,則與其他陰經脈氣不同。所以,受風邪侵犯,上焦先受之;受濕邪侵犯,下焦先受之。陽氣炎上,所以先受風邪;陰氣潤下,所以先受濕邪,這也是同氣相合的道理。
黃帝問道:脾臟病變,四肢無力,這是為什麼?
歧伯回答:四肢的氣血都依靠胃來供給,但必須經過脾臟的轉化才能到達經絡。(原文有歧異,新校正版本參照太素,楊上善的解釋為:胃依靠水穀精氣來供給四肢,但並不能直接到達四肢,必須依靠脾臟轉化水穀精氣,才能供給四肢營衛之氣。)脾臟的功能是將水穀精微布散於全身,四肢才能夠得到濡養。如果脾臟功能失調,不能將水穀精微輸布,四肢就無法得到營養,氣血日漸衰弱,經脈不通暢,筋骨肌肉就失去了生機,所以四肢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