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2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

雷公曰:「臣治疏愈,說意而已雷公言臣之所治,稀得痊愈,請言深意而已,疑心已止也,謂得說則疑心乃止。。」

帝曰:「三陽者,至陽也六陽并合,故曰至盛之陽也。積并則爲驚,病起疾風,至如礔礰,九竅皆塞,陽氣滂溢,乾嗌喉塞積,謂重也。言六陽重并,洪盛莫當,陽憤鬱惟盛,是爲滂溢無涯,故乾竅塞也。并於隂則上下無常,薄爲腸澼隂,謂藏也。然陽薄於藏爲病,亦上下無常定之診,若在下爲病便數赤白。

此謂三陽,直心坐不得起卧者,便身全,三陽之病足太陽脉循肩下至腰,故坐不得起,卧便身全也。所以然者,起則陽盛鼓,故常欲得卧,卧則經氣均,故身安全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甲乙經》『便身全』作『身重也』。」。且以知天下何,以別隂陽應四時,合之五行言知未備也。

雷公曰新校正云:「按自此至篇末,全元起本別爲一篇,名方盛衰也。」:「陽言不別,隂言不理,請起受解,以爲至道帝未許爲深知,故重請也。。」

帝曰:「子若受傳,不知合至道,以惑師教,語子至道之要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,後丗相習,去聖乆逺,而學者各自是其法,則惑亂於師氏之教旨矣。病傷五藏,筋骨以消,子言不明不別,是丗主學盡矣言病之深重,尚不明別,然輕微者亦何開愈,𫝆得徧知耶!然由是不知明丗主學教之道,從斯盡矣。腎且絕,惋惋日暮,從容不出,人事不殷舉藏之易知者也。

然腎脉且絕,則心神内爍,筋骨脉肉日晚酸空也。暮,晚也。若以此之類,諸藏氣俱少不出者,當人事萎弱,不復殷多,所以爾者,是則腎不足,非傷損故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作『腎且絕死,死日暮也。』」。」

黃帝燕坐,召雷公而問之曰:「汝受術誦書者,若能覽觀雜學,及於比類,通合道理,爲余言子所長,五藏六府,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脾、胞、膀胱、腦髓,涕、唾、哭、泣、悲、哀,水所從行,此皆人之所生,治之過失〈五藏別論〉:「黃帝問曰:『余聞方士或以髓腦爲藏,或以腸胃爲藏,或以爲府,敢問更相反,皆自謂是,不知其道,願聞其說!』歧伯曰:『腦、髓、骨、脉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氣所生也,皆藏於隂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寫,名曰竒恒之府。

』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寫而不藏,此受五藏濁氣,故名曰傳化之府,是以古之治病者,以爲過失也。」。子務明之,可以十全,即不能知,爲丗所怨不能知之,動傷生者,故人聞議論,多有怨咎之心焉。」

雷公曰:「臣請誦《脉經》上下篇甚衆多矣,別異比類,猶未能以十全,又安足以明之言臣所請,誦《脉經》兩篇衆多,別異比類例,猶未能以義而會見十全,又何足以心明至理乎!安,猶何也。。」

白話文:

雷公說:「我治療的病人,很少痊癒,請讓我說明其中的深層原因,這樣我的疑惑才能消除。」

黃帝說:「三陽是至陽,六陽合在一起,所以叫做至盛之陽。陽氣積聚就會導致驚厥,發病迅速,如同石頭墜落般,九竅都阻塞不通,陽氣充盈溢出,咽喉乾燥阻塞,這叫做重。意思是六陽重疊聚集,盛大無比,陽氣鬱結而極度充盈,所以造成氣機壅滯,九竅阻塞。如果陽氣侵犯陰分,則氣機升降失常,輕則導致腸胃病變,這叫做藏。陽氣侵犯陰分而致病,也同樣會出現氣機升降失常的症狀,如果在下焦發病,則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,並伴有赤白之物。

這就是三陽病,患者只能直著身子坐著,不能起身或躺下,但躺下時身體卻感覺舒服。這是因為三陽的病變影響足太陽經脈,足太陽經脈循行於肩部以下至腰部,所以坐著時不能起身,躺下時身體卻感覺舒服。這是因為起身時陽氣旺盛而鼓脹,所以患者總是想要躺下;躺下時經氣運行平順,所以身體感覺舒適……新校正版本註解:參考《甲乙經》,「便身全」應作「身重也」。這樣就能夠明辨天下萬物,區別陰陽的運作與四時的變化,並將其與五行學說相結合,然而我的理解仍是不夠完善的。」

雷公說:新校正版本註解:「從這裡到篇末,在《全元起本》中被單獨列為一篇,命名為《方盛衰》。」:「關於陽的論述不夠詳細,關於陰的論述也不夠周全,懇請您為我解惑,讓我能理解至道。您之前沒有允許我深入了解,所以再次懇求您的指點。」

黃帝說:「你如果接受了傳授,卻不明白如何與至道相結合,就會誤解老師的教誨,你講述至道的精要,卻不明白其精要所在,就會使道理散亂無邊,後世的人相互模仿,離聖賢的教誨越來越遠,學習者各執己見,就會混淆老師的教誨。疾病損傷五臟,筋骨逐漸消瘦,你的講解不明確,不能區分輕重,說明世人對學說的理解已經走到盡頭了。疾病的深淺程度尚且不能區分,那麼輕微的疾病又怎麼能夠治癒呢?又怎麼能夠全面了解呢?由此可見,世人對學說教誨的理解已經到頭了。腎氣將要衰竭,日漸衰弱,行動遲緩,不能從容活動,人事活動減少,這是容易察覺的。

然而,腎經脈將要衰竭,則心神內爍,筋骨肌肉日漸酸軟空虛。「暮」指衰落之意。如果按照這個道理推論,其他臟腑的元氣都衰少不能外達,則人事活動就會衰弱,不再興盛,這是因為腎氣不足,並不是因為外傷所致……新校正版本註解:參考《太素》,「腎且絕」應作「腎且絕死,死日暮也」。」

黃帝盤腿而坐,召見雷公詢問他說:「你學習醫術,誦讀書籍,如果能夠博覽群書,觸類旁通,融會貫通,請你告訴我你所擅長的內容:五臟六腑、膽、胃、大小腸、脾、子宮、膀胱、腦髓、涕、唾、哭、泣、悲、哀,水在體內的運行,這些都是人體的組成部分,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失誤……(《五臟別論》:「黃帝問道:『我聽說方士有的認為髓腦是臟器,有的認為腸胃是臟器,有的認為是腑,請問這些說法相互矛盾,都自認為正確,卻不知其道理,希望能聽聽您的見解!』歧伯說:『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這六者,是地氣所生的,都藏於陰而象於地,所以藏而不露,稱為奇恆之府。』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這五者是天氣所生的,其氣象天,外露而不內藏,這些腑臟接受五臟的濁氣,所以稱為傳化之府,所以古代治療疾病的人,認為這些是失誤。」)你務必講清楚,才能做到十全十美,如果不能做到,就會受到世人的怨恨。不能明辨事物,就會損傷生命,所以人們聽到議論,往往會有怨恨抱怨的心態。」

雷公說:「我請求誦讀《脈經》上下篇,內容很多,區別異同,比較類比,仍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,又怎麼能把它講清楚呢?意思是:我請求誦讀《脈經》上下兩篇,內容繁多,即使區分異同,比較類比,仍然無法完全理解其義,又怎麼能夠心領神會,明瞭至理呢?『安』,通『猶何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