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3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3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
帝曰:「子別試通五藏之過,六府之所不和,鍼石之敗,毒藥所宜,湯液滋味,具言其狀,悉言以對,請問不知過,謂過失,所謂不率常候而生病者也。毒藥政邪,滋味充養,試公之問,知與不知爾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別試』作『誠別而已』。」。」
雷公曰:「肝虚腎虚脾虚,皆令人體重煩寃,當投毒藥,刺炙砭石,湯液或已或不已,願聞其解公以帝問,使言五藏之過,毒藥湯液滋味,故問此病也。。」
帝曰:「公何年之長而問之少,余眞問以自謬也言問之不相應也。以問不相應,故言余眞發問以自招謬誤之對也。吾問子窈冥,子言上下篇以對,何也窈冥,謂不可見者,則形氣榮衞也。〈八正神明論〉:「歧伯對黃帝曰:『觀其冥冥者。』」言形氣榮衞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,以日之寒温,月之虚盛,四時氣之浮沉,參伍相合而調之,工常先見之,然而不形於外,故曰觀於冥冥焉。由此帝故曰:「吾問子窈冥也。
」然肝虚、腎虚、脾虚則上下篇之旨,帝故曰:「子言上下篇以對,何也耳?」?夫脾虚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也,然從容得之脾虚脉浮,候則似肺。腎小浮上,候則似脾。肝急沉散,候則似腎者。何以然?以三藏相近,故脉象參差而相類也。
是以工惑亂之,爲治之過失矣。雖爾乎,猶宜從容安緩,審比類之而得三藏之形候矣,何以取之。然浮而緩曰脾,浮而短曰肺,小浮而滑曰心,急緊而散曰肝,搏沉而滑曰腎,不能比類則疑亂彌甚。若夫三藏土木水參居,此童子之所知,問之何也脾合土,肝合木,腎合水,三藏皆在鬲下,居止相近也。?」
雷公曰:「於此有人頭痛,筋攣,骨重,怯然少氣,噦,噫,腹滿,時驚,不嗜卧,此何藏之發也?脉浮而弦,切之石堅,不知其解,復問所以三藏者,以知其比類也脉有浮弦石堅,故云問所以三藏者,以知其比類也。。」
帝曰:「夫從容之謂也言比類也。夫年長則求之於府,年少則求之於經,年壯則求之於藏年之長者甚於味,年之少者勞於使,年之壯者過於内,過於内則耗傷精氣,勞於使則經中風邪,恣於求則傷於府,故求之異也。𫝆子所言,皆失八風菀熟,五藏消爍,傳邪相受。夫浮而弦者,是腎不足也脉浮爲虚,弦爲肝氣,以腎氣不足,故脉浮弦也。
沉而石者,是腎氣内著也石之言堅也。著,謂腎氣内薄,著而不行也。怯然少氣者,是水道不行,形氣消索也腎氣不足,故水道不行,肺藏被衝,故形氣消散索盡也。欬嗽煩寃者,是腎氣之逆也腎氣内著,上歸於母也。一人之氣,病在一藏也,若言三藏俱行,不在法也經不然也。
雷公曰:「於此有人四支解墯,喘欬,血𣳘,而愚診之以爲傷肺,切脉浮大而緊,愚不敢治,粗工下砭石,病愈多出血,血止身輕,此何物也?」。」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你試著區分五臟的病變、六腑的失調、針灸石療的失敗、藥物的適應症、湯藥的滋味,詳細說明它們的症狀,一一回答我的問題。我不知道的,就說是不知道,所謂不遵循常規的病症。藥物的毒性與邪氣,滋味的滋養,我問你這些,是為了測試你的醫術,看看你懂不懂。」
雷公回答:「肝虛、腎虛、脾虛,都會讓人身體沉重煩悶,需要服用毒藥,或針刺、灸灼、砭石治療,湯藥則可能需要或不需要,請您解惑。您問及五臟的病變、毒藥、湯藥和滋味,所以才問及此病。」
黃帝說:「你年紀較長卻問我年輕人的問題,我這樣發問,真是自找麻煩!我的問題和你的回答不相符。因為問題和回答不相符,所以我這樣發問,真是自找錯誤的答案。我問你的問題很深奧,你卻用上經下經的理論來回答,為什麼呢?深奧,指的是看不見的東西,也就是形氣榮衛。《八正神明論》說:『歧伯回答黃帝說:「觀察它隱晦的徵象。」』 指的是形氣榮衛在外表不顯現,只有醫生才能知道。醫生通過觀察每日的寒熱、月分的虛實、四季氣候的升降浮沉,綜合考慮來調整治療,醫生往往能預先察覺到,但它卻不顯現在外,所以說觀察它隱晦的徵象。因此我才說:「我問你的問題很深奧。」
然而,肝虛、腎虛、脾虛,則上下經的理論皆有涉及,所以我才問你:「你用上經下經的理論來回答,為什麼呢?」脾虛脈象浮大似肺,腎虛脈象略浮似脾,肝虛脈象急促沉細似腎,這些都是醫生容易混淆的。然而仔細診斷,就能得到正確的診斷:脾虛脈浮,症狀像肺;腎虛脈略浮,症狀像脾;肝虛脈急促沉細,症狀像腎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三臟的經絡相近,所以脈象參差不齊而相似。
因此,醫生容易混淆,造成治療上的錯誤。即使如此,仍然應該從容不迫、緩慢細緻,仔細比較它們的相似之處,來判斷三臟的形狀和脈象。怎麼判斷呢?脈浮而緩的為脾,脈浮而短的為肺,脈略浮而滑的為心,脈急緊而散的為肝,脈搏沉而滑的為腎,不能比較就容易混淆。至於三臟分別屬土木水,這是初學者都知道的,為什麼還要問呢?脾屬土,肝屬木,腎屬水,三臟都在膈下,位置相近。」
雷公說:「有病人頭痛、筋攣、骨重、氣虛乏力、呃逆、噯氣、腹脹、驚悸、不嗜睡,這是哪個臟腑的病變?脈浮而弦,按之如石,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。又問及三臟,是為了了解它們的相似之處。脈象有浮弦石堅,所以才問及三臟,是為了了解它們的相似之處。」
黃帝說:「所謂從容,就是指比較它們的相似之處。年長的人要從臟腑去尋找病因,年輕人要從經絡去尋找病因,壯年人要從五臟去尋找病因。年長的人過度貪戀滋味,年輕人過度勞累,壯年人則內傷過度。內傷過度就會損耗精氣,過度勞累就會導致經絡中的風邪,過度貪求就會損傷臟腑,所以尋找病因的方法不一樣。你所說的這些,都失於八風的影響,導致五臟虛損,邪氣互相傳遞。脈浮而弦,是腎氣不足。脈浮代表虛,弦代表肝氣,由於腎氣不足,所以脈浮弦。
脈沉而堅硬,是腎氣內滯。堅硬指的是堅實,滯指的是腎氣內聚,停滯不行。氣虛乏力,是水道不通,形氣消散。腎氣不足,所以水道不通,肺臟受損,所以形氣消散殆盡。咳嗽煩悶,是腎氣逆亂。腎氣內滯,上逆於肺。一個人氣血運行失調,往往只有一個臟腑生病,如果說三個臟腑同時生病,是不符合醫理的。」
雷公說:「有一個病人四肢冰冷鬆軟、喘咳、吐血,我愚昧地診斷為肺受損,切脈時脈浮大而緊,我不敢治療,粗心的醫生用砭石治療,病情加重,出血更多,血止後病人身體變輕,這是怎麼回事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