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4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4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
帝曰:「子所能治,知亦衆多,與此病失矣以爲傷肺而不敢治,是乃狂見,法所失也。譬以鴻飛,亦冲於天鴻飛冲天,偶然而得,豈其羽翮之所能哉!粗工下砭石亦猶是矣。夫聖人之治病,循法守度,援物比類,化之冥冥,循上及下,何必守經經,謂經脉,非經法也。𫝆夫脉浮大虚者,是脾氣之外絕去胃,外歸陽明也足太隂絡支別者,入絡腸胃,是以脾氣外絕,不至胃,外歸陽明也。夫二火不勝三水,是以脉亂而無常也二火,謂二陽藏。
三水,謂三隂藏。二陽藏者,心肺也,以在鬲上故。三隂藏者,肝脾腎也,以在鬲下故。然三隂之氣,上勝二陽,陽不勝隂,故脉亂而無常也。四支解墮,此脾精之不行也土主四支,故四支解墮,脾精不化,故使之然。喘欬者,是水氣并陽明也腎氣逆入於胃,故水氣并於陽明。
血𣳘者脉急,血無所行也𣳘,謂𣳘出也。然脉氣數急,血溢於中,血不入經,故爲血𣳘。以脉奔急而血溢,故曰血無所行也。若夫以爲傷肺者,由失以狂也,不引比類,是知不明也言所識不明,不能比類,以爲傷肺,猶失狂言耳。
夫傷肺者,脾氣不守,胃氣不清,經氣不爲,使眞藏壞决,經脉傍絕,五藏漏𣳘,不衂則嘔,此二者不相類也肺氣傷則脾外救,故云脾氣不守。肺藏損則氣不行,不行則胃滿,故云胃氣不清。肺者主行榮衞隂陽,故肺傷則經脉不能爲之行使也。眞藏,謂肺藏也,若肺藏損壞,皮膜決破,經脉傍絕而不流行,五藏之氣上溢而漏𣳘者,不衂血則嘔血也。何者?肺主鼻,胃應口也。
然口鼻者,氣之門戸也,𫝆肺藏已損,胃氣不清,不上衂,則血下流於胃中,故不衂出則嘔出也。然傷肺、傷脾,衂血、𣳘血,標出且異,本歸亦殊,故此二者不相類也。譬如天之無形,地之無理,白與黑相去逺矣言傷肺、傷脾,形證懸別,譬天地之相逺,如黑白之異象也。是失吾過矣,以子知之,故不告子是,猶此也。
言雷公子之此見病疏者,是吾不告子比類之道,故自謂過也。明引比類從容,是以名曰診輕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輕』作『經』。」,是謂至道也明引形證,比量類例,𫝆從容之旨,則輕微之者亦不失矣。所以然者何哉?以道之至妙而能爾也。從容,上古經篇名也,何以明之?〈隂陽類論〉雷公曰:「目悉盡意,受傳經脉,頌得從容之道,以合從容。」明古文有從容矣。
」
黃帝曰:「嗚呼逺哉!閔閔乎,若視深淵,若迎浮雲,視深淵尚可測,迎浮雲莫知其際嗚呼逺哉!歎至道之不極也。閔閔乎!言妙用之不窮也。深淵清澄,見之必定,故可測。浮雲漂寓,際不守常,故莫知。~~,~~新校正云:「詳此文與〈六微旨論〉文重。」。聖人之術,爲萬民式,論裁志意,必有法則,循經守數,按循醫事,爲萬民副,故事有五過四德,汝知之乎慎五過則敬順四時之德氣矣。然德者,道之用,生之主,故不可不敬順之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你雖然能治的病很多,但把這個病誤認為傷肺而不治療,這是狂妄之見,違背了醫學法則。就像鴻雁飛翔,衝上雲霄,那是偶然的巧合,並非靠羽翮的力量就能做到!粗淺的醫生用針灸也一樣。聖人治病,遵循法則,把握分寸,運用比類的方法,化解病症的隱秘,從上到下全面治療,何必拘泥於經脈?所謂經脈,並不是治療的唯一方法。脈浮大而虛弱,這是脾氣外泄,離開胃,外歸於陽明經脈的表現。足太陰經的支別,進入腸胃,所以脾氣外泄,不到達胃,而外歸於陽明經脈。因為二陽之火不勝三陰之水,所以脈象紊亂無常。二陽,指的是心肺,因為它們位於膈膜之上。三陰,指的是肝脾腎,因為它們位於膈膜之下。然而三陰之氣上克二陽,陽氣不勝陰氣,所以脈象紊亂無常。四肢無力下垂,這是脾的精氣運行不暢的緣故。土主四肢,所以四肢無力下垂,是脾精不能化生的結果。喘咳,是因為水氣侵犯陽明經脈。腎氣逆流入胃,所以水氣侵犯陽明經脈。出血不止,脈象急促,血液沒有通路。所謂「𣳘」,就是血液溢出。因為脈氣數急促,血液溢出血管,血液不能進入經脈,所以出血不止。脈搏急促而血液溢出,所以說血液沒有通路。認為是傷肺,這是由於失誤而造成的狂妄之見,不懂得比類推論,說明你的知識不明確。說所知道的不明確,不能比類推論,認為是傷肺,就像胡言亂語一樣。真正的傷肺,是脾氣不能固守,胃氣不和,經絡氣血運行失調,導致肺臟受損,經脈阻塞,五臟氣血外溢,或吐血或嘔血,這兩種情況並不相同。肺氣受傷則脾氣外來救援,所以說脾氣不能固守。肺臟受損則氣機運行不暢,運行不暢則胃氣壅滯,所以說胃氣不和。肺主一身氣血運行,所以肺受傷則經脈不能正常運行。眞藏,指的是肺臟。如果肺臟受損,皮膜破裂,經脈阻塞不通,五臟之氣上溢而外泄,如果不吐血就嘔血。為什麼呢?因為肺主鼻,胃主口。口鼻是氣的門戶,如果肺臟已受損,胃氣不和,血液不能從上排出,就會下流到胃中,所以不吐血就嘔血。因此,傷肺和傷脾,吐血和出血不止,表面症狀不同,根本原因也不同,所以這兩種情況並不相同。例如,天無形狀,地無邊界,黑白兩種顏色相距甚遠。傷肺和傷脾,症狀表現懸殊,如同天地相隔,黑白分明一樣。是我的錯,因為你知道這些,所以我沒有告訴你,就像這樣。雷公子的這個診斷失誤,是因為我沒有告訴你比類推論的方法,所以自認為有錯。明智地運用比類推論,從容不迫,這就是所謂的『輕微校正』所說的『按《太素》「輕」作「經」』,這就是至道。明智地運用比類推論,從容不迫,即使是輕微的病症,也不會遺漏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這是道之至妙啊。從容,是古代經書的名字,怎麼證明呢?《陰陽類論》雷公說:「徹底理解,繼承經脈學說,領悟到從容之道,以符合從容之義。」證明古代文獻中就有「從容」這個詞。
黃帝說:「唉!真是高深莫測啊!好像在看深淵,好像在追逐浮雲,看深淵尚且可以測量,追逐浮雲卻不知道它的邊際。唉!真是高深莫測啊!感嘆至道之深奧無窮啊!好像在看深淵,好像在追逐浮雲,深淵清澈,一看便知,所以可以測量。浮雲漂浮不定,沒有固定的邊際,所以不知道。……新校正注:詳此文與《六微旨論》文重。聖人的醫術,是萬民的典範,論述和裁決,必須有法則,遵循經絡,把握數理,按循醫事,為萬民的榜樣,所以有五過四德,你知道嗎?謹慎避免五過,就能敬順四時之氣。德是道的運用,是生命的根本,所以不能不敬順它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