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5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5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
〈上古天眞論〉曰:「所以能年皆度百歲,而動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故也。」《靈樞經》曰:「天之在我者德也。」由此則天降德氣,人賴而生,主氣抱神,上通於天。〈生氣通天論〉曰:「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。」此之謂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爲萬民副。楊上善云:『副,助也。
』」!」
雷公避席再拜曰:「臣年幼小,蒙愚以惑,不聞五過與四德,比類形名,虚引其經,心無所對經未師受,心匪生知,功業微薄,故卑辭也。。」
帝曰:「凡未診病者,必問甞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内生,名曰脫營神屈故也。貴之尊榮,賤之屈辱,心懷眷慕,志結憂惺,故雖不中邪,而病從内生,血脉虚減,故曰脫營。甞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五氣留連,病有所并富而從欲,貧奪豐財,内結憂煎,外悲過物,然則心從想慕,神隨往計,榮衞之道,閉以遲留,氣血不行,積并爲病。醫工診之,不在藏府,不變軀形,診之而疑,不知病名言病之初也。
病由想戀所爲,故未居藏府,事因情𫝹所起,故不變軀形,醫不悉之,故診而疑也。身體日減,氣虚無精言病之次也。氣血相逼,形肉消爍,故身體日減。〈隂陽應象大論〉曰:「氣歸精,精食氣。」𫝆氣虚不化,精無所滋,故也。病深無氣,洒洒然時驚言病之深也。病氣深,榖氣盡,陽氣内薄,故惡寒而驚,洒洒寒貌。
病深者,以其外耗於衞,内奪於榮血爲憂煎,氣隨悲減,故外耗於衞,内奪於榮。病深者何?以此耗奪故爾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病深者以其』作『病深以甚也』。」。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,此亦治之一過也失,謂失問其所始也。
凡欲診病者,必問飲食居處飲食處居,其有不同,故問之也。〈異法方宜論〉曰:「東方之域,天地之所先生,魚鹽之地,海濱傍水,其民食魚而嗜鹹,皆安其處,美其食。西方者,金玉之域,沙石之處,天地之所收引,其民陵居而多風,水土剛強,其民不衣而褐薦,其民華食而脂肥。北方者,天地所閉藏之域,其地髙陵居,風寒冰列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。
南方者,天地所長養,陽之所盛處,其地下水土弱,霧露之所聚,其民嗜酸而食胕。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天地所以生萬物也衆,其民食雜而不勞。」由此則診病之道,當先問焉。故聖人雜合以法,各得其所宜,此之謂矣。暴樂暴苦,始樂後苦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作『始苦』。
」。皆傷精氣,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然悲哀動中者,竭絕而失生,故精氣竭絕,形體殘毀,心神沮喪矣。暴怒傷隂,暴喜傷陽怒則氣逆,故傷隂。喜則氣緩,故傷陽。厥氣上行,滿脉去形厥,氣逆也。逆氣上行,滿於經絡,則神氣憚散,去離形骸矣。
白話文:
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十三
上古之人能夠活到一百多歲,而且行動依然不衰,是因為他們德行完備,沒有危及自身健康。天賦予人的是德行,人依靠它而生存,人的元氣蘊藏著神明,上通於天。自古以來,能夠與天地相通的人,都懂得養生之本。……新校正本註釋說:「輔佐萬民。」楊上善註釋說:「輔佐,就是幫助。」
雷公拜伏在地,再次行禮說:「我年紀輕,愚昧無知,不懂五過與四德,不能辨別形名,空談經義,心中沒有確切的理解,也沒有師承傳授,沒有先天智慧,功力淺薄,所以才用如此謙卑的語氣。」
皇帝說:「凡是診病之前,一定要先詢問病人過去是否富貴後貧賤。即使沒有外邪侵犯,病也可能從內生,這叫做脫營神屈。富貴時的尊榮,貧賤時的屈辱,心中懷念過去的榮華,憂心忡忡,即使沒有外邪,也會導致疾病從內生,血液循環衰弱,這就是所謂的脫營。過去富有後來貧窮,叫做失精。五臟之氣鬱結,疾病就會合併出現。富有時縱慾過度,貧窮時失去財產,內心鬱悶焦慮,外在又悲傷於世事變遷,這樣就會導致心神追憶往事,精神隨之牽掛,榮衛之氣運行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積累成病。醫生診斷時,找不到病灶在臟腑,也沒有明顯的身體改變,因此診斷時會感到疑惑,不知道病名,這便是疾病的初期。
疾病是由於思慮牽掛所致,所以病灶不在臟腑;疾病是由於情緒波動所致,所以沒有明顯的身體改變;醫生不了解病因,所以診斷時會感到疑惑。身體日漸消瘦,氣虛無精,這是疾病的第二階段。氣血互相衝擊,肌肉消爍,所以身體日漸消瘦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氣歸於精,精依靠氣而滋養。」氣虛則不能化生精氣,精氣沒有來源滋養,所以身體消瘦。病情加重,氣息衰竭,經常驚恐不安,這是疾病的第三階段。病氣深入,五穀之氣耗盡,陽氣內虛,所以畏寒且驚恐,身體冰冷。
病情加重的原因,是因為體表衛氣耗損,內在榮血被奪,導致憂慮焦慮,氣隨悲傷而減少,所以體表衛氣耗損,內在榮血被奪。病情加重的原因,就是因為這種耗損所致。……新校正本註釋說:「按《太素》『病深者以其』作『病深以甚也』。」良醫的失誤,在於不了解病情,這也是醫生的過失之一。失,是指沒有詢問疾病的起因。
凡是想要診斷疾病,一定要先詢問病人的飲食起居,因為飲食起居的改變,會引起疾病,所以要先詢問。東方地區,天地之氣首先孕育的地方,盛產魚鹽,靠近大海和河流,那裡的人民以魚為食,喜歡吃鹹的食物,大家都安居樂業,喜歡自己的食物。西方地區,盛產金玉,地勢高峻,多風沙,那裡的人民居住在山坡上,水土堅硬,人民穿粗布衣服,吃精細的食物,身體肥胖。北方地區,是天地閉藏之氣的地方,地勢高峻,寒冷多冰雪,那裡的人民喜歡住在野外,以奶類為食。南方地區,是天地滋養,陽氣盛的地方,地勢低洼,濕潤多霧露,那裡的人民喜歡吃酸的食物,並且食用肉類。中原地區,地勢平坦濕潤,是天地孕育萬物的地方,那裡的人民飲食雜而不辛苦。由此可見,診斷疾病的方法,應該先從這些方面詢問。所以聖人綜合各種方法,根據不同的情況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,這就是所謂的因人制宜。過度喜怒哀樂都會損傷精氣,精氣耗盡,形體就會毀壞。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過度悲傷則會導致精氣耗盡,生命衰竭,所以精氣耗盡,形體毀壞,心神沮喪。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發怒則氣逆,所以傷陰;喜則氣緩,所以傷陽。厥氣上逆,充斥脈絡,就會導致神氣渙散,脫離形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