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6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

愚醫治之,不知補寫,不知病情,精華日脫,邪氣乃并,此治之二過也不知喜怒哀樂之殊情,概爲補寫而同貫,則五藏精華之氣日脫,邪氣薄蝕而乃并於正眞之氣矣。

善爲脉者,必以比類,《竒恒》《從容》知之,爲工而不知道,此診之不足貴,此治之三過也竒恒,謂氣候竒異於恒常之候也。從容,謂分別藏氣虚實,脉見髙下幾相似也。〈示從容論〉曰:「脾虚浮似肺,腎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腎,此皆工之所時亂,然從容分別而得之矣。」。

診有三常,必問貴賤,封君敗傷,及欲侯王貴則形樂志樂。賤則形苦志苦。苦樂殊貫,故先問也。封君敗傷,降君之位,封公卿也。及欲侯王,謂情慕尊貴而妄爲不已也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欲』作『公』。」。故貴脫勢,雖不中邪,精神内傷,身必敗亡憂惶煎迫,怫結所爲。

始富後貧,雖不傷邪,皮焦筋屈,痿躄爲攣以五藏氣留連,病有所并而爲是也。醫不能嚴,不能動神,外爲柔弱,亂至失常,病不能移,則醫事不行,此治之四過也嚴,謂戒,所以禁非也,所以令從命也。外爲柔弱,言委隨而順從也。然戒不足以禁非,動不足以從令,委隨任物,亂失天常,病且不移,何醫之有?。

凡診者必知終始,有知餘緒,切脉問名,當合男女終始,謂氣色也。〈脉要精微論〉曰:「知外者,終而始之。」明知五氣色象終而復始也。餘緒,謂病發端之餘緒也。切,謂以指按脉也。問名,謂問病證之名也。男子陽氣多而左脉大爲順,女子隂氣多而右脉大爲順,故宜以候常先合之也。

離絕菀結,憂恐喜怒,五藏空虚,血氣離守,工不能知,何術之語離,謂離間親愛。絕,謂絕𫝹所懷。菀,謂菀積思慮。結,謂結固餘怨。夫間親愛者,魂遊。絕所懷者,意喪。積所慮者,神勞。結餘怨者,志苦。憂愁者,閉塞而不行。恐懼者,蕩憚而失守。盛忿者,迷惑而不治。

喜樂者,憚散而不藏。由是八者,故五藏空虚,血氣離守,工不思曉,又何言哉!~~,~~新校正云:「按『蕩憚而失守』《甲乙經》作『不收』。」。甞富大傷,斬筋絕脉,身體復行,令澤不息斬筋絕脉,言非分之過損也,身體雖以復舊而行,且令津液不爲滋息也,何者?精氣耗減也。澤者,液也。

故傷敗結,留薄歸陽,膿積寒炅陽,謂諸陽脉及六府也。炅,謂熱也。言非分傷敗筋脉之氣血,氣内結留而不去,薄於陽脉則化爲膿,乆積腹中則外爲寒熱也。粗工治之,亟刺隂陽,身體解散,四支轉筋,死日有期不知寒熱爲膿積所生,以爲常熱之疾,概施其法,數刺隂陽,經脉氣奪,病甚,故身體解散而不用,四支廢運而轉筋,如是,故知死日有期,豈謂命不謂醫耶!。醫不能明,不問所發,唯言死日,亦爲粗工,此治之五過也言粗工不必謂解不備。

白話文:

愚昧的醫生治療疾病,不懂得如何調補身體,也不了解病情,導致人體精華不斷流失,邪氣乘虛而入,這是治療的兩個錯誤。他們不懂得喜怒哀樂等情緒的差異,一概而論,用同樣的方法調補,結果導致五臟精華之氣日漸流失,邪氣侵蝕正氣。

善於診脈的人,一定會運用比類的方法,根據氣候的異常和脈象的細微變化來判斷病情。如果只是熟練操作而不知道其中的道理,這樣診斷就沒有價值,這是治療的第三個錯誤。所謂「竒恒」,是指氣候與平常不同;「從容」,是指區分臟腑氣虛實,脈象雖有高低起伏但大致相似。「從容論」中說:「脾虛的脈象浮弱,像肺;腎虛的脈象略浮,像脾;肝氣急促沉伏散亂的脈象,像腎。」這些都是熟練的醫生容易混淆的地方,但只要仔細區分就能分辨出來。

診斷疾病有三種常見的情況,必須詢問病人的身份地位、官爵是否受損,以及是否有追求功名的慾望。身份高貴的人,形貌舒展,志向高遠;身份低微的人,形貌憔悴,志向低落。由於苦樂不同,因此要先詢問身份。官爵受損,是指被貶官;追求功名,是指渴望尊貴而妄為。……新校正本註解說:「根據《太素》的記載,『欲』應作『公』。」所以,地位顯赫的人即使沒有外邪侵犯,也會因精神內傷而導致身體衰敗。

從富裕變得貧窮,即使沒有外邪侵犯,也會因為耗損精氣而導致皮膚乾燥,筋脈屈縮,肢體痿弱,這是因為五臟之氣淤滯不通,疾病相互影響而導致的。醫生如果不能嚴謹,不能體察病人的精神狀態,只是順從病人的意志,不加約束,就會導致病情無法轉移,治療無效,這是治療的第四個錯誤。「嚴」是指告誡,禁止不正當行為,使病人遵從醫囑。「外為柔弱」是指順從病人的意思。如果告誡病人不足以禁止不正當行為,約束病人不足以使病人遵從醫囑,只是順從任憑,違背自然規律,疾病就不能轉移,那還有什麼醫療可言呢?

凡是診斷疾病,都必須了解疾病的始末,以及病發的餘緒,要通過切脈和詢問病症來綜合判斷。要根據男女不同的生理特徵來判斷氣色。「脈要精微論」中說:「了解外在的表現,就能知道疾病的終結和開始。」意思是說,要了解五臟的氣色變化規律。「餘緒」是指疾病發病的餘波。「切」是指用手指按壓脈象。「問名」是指詢問疾病的症狀名稱。男子陽氣盛,左脈較大為正常;女子陰氣盛,右脈較大為正常,因此診斷時要先了解這些常規。

親情離間,志向破滅,思慮鬱積,怨恨積結,這都會導致五臟空虛,氣血失守。如果醫生不能明瞭這些原因,又怎麼能說得上是醫療呢?「離」指離間親情,「絕」指志向破滅,「菀」指思慮鬱積,「結」指怨恨積結。親情離間則魂魄失守,志向破滅則意志消沉,思慮鬱積則精神疲憊,怨恨積結則意志消沉。憂愁會導致氣機閉塞不通,恐懼會導致精神渙散,失去控制,盛怒會導致神志不清,無法治療,喜樂過度則會導致氣血渙散,不能儲藏。由於這八種原因,才會導致五臟空虛,氣血失守。醫生如果不了解這些,又怎麼能談治病呢?……新校正本註解說:「根據《甲乙經》的記載,『蕩憚而失守』應作『不收』。」曾經富貴,後來受到重大損傷,筋脈斷裂,身體雖然恢復行走,但津液卻無法滋生。這是因為精氣耗損。津液指體液。

所以,如果筋脈受損,氣血淤滯,停留在陽經,就會化膿,久積腹部,就會出現寒熱交替。粗心的醫生治療這種疾病,經常針刺陰陽經脈,導致身體虛弱,四肢抽搐,不久就會死亡。他們不懂得寒熱是膿積造成的,誤以為是普通的熱症,所以就用同樣的方法,多次針刺陰陽經脈,結果損傷了經脈的氣血,病情加重,所以身體虛弱,四肢抽搐,很快就會死亡。這不是命運,而是醫生的錯!醫生如果不明究裡,不問清楚病因,就只說病人不久於世,也是粗心的醫生,這是治療的第五個錯誤。所謂粗心的醫生,不一定是醫術不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