佚名,唐·王冰編注,宋·林億、高保衡、孫奇校正

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7)
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

學者縱備盡三丗經法,診不備三常,療不慎五過,不求餘緒,不問特身,亦足爲粗略之醫爾。

凡此五者,皆受術不通,人事不明也言是五者,但名受術之徒,未足以通悟精微之理,人間之事尚猶懵然。。故曰:「聖人之治病也,必知天地隂陽,四時經紀,五藏六府,雌雄表裏,刺灸砭石,毒藥所主,從容人事,以明經道,貴賤貧富,各異品理,問年少長,勇怯之理,審於分部,知病本始,八正九候,診必副矣聖人之備識也如此,工宜勉之。。」

治病之道,氣内爲寶,循求其理,求之不得,過在表裏工之治病,必在於形氣之内,求有過者,是爲聖人之寶也。求之不得,則以藏府之氣,隂陽表裏而察之。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及《太素》作『氣内爲實』,楊上善云:『天地間氣爲外氣,人身中氣爲内氣,外氣裁成萬物是爲外實,内氣榮衞裁生故爲内實,治病能求内氣之理,是治病之要也。』」。

守數據治,無失俞理,能行此術,終身不殆守數,謂血氣多少及刺深淺之數也。據治,謂據穴俞所治之旨而用之也。但守數據治而用之,則不失穴俞之理矣。殆者,危也。不知俞理,五藏菀熟,癰發六府菀,積也。熟,熱也。五藏積熱,六府受之,陽熱相薄,熱之所過則爲癰矣。

診病不審,是謂失常謂失常經術正用之道也。謹守此治,與經相明謂前氣内循,求俞會之理也。上經下經,揆度隂陽。竒恒五中,决以明堂,審於終始,可以橫行所謂上經者,言氣之通天也。下經者,言病之變化也。言此二經揆度隂陽之氣,竒恒五中,皆决於明堂之部分也。

揆度者,度病之深淺也。竒恒者,言竒病也。五中者,謂五藏之氣色也。夫明堂者,所以視萬物,別白黑,審長短,故曰决以明堂也。審於終始者,謂審察五色囚王,終而復始也,夫道循如是,應用不窮,目牛無全,萬舉萬當,由斯髙逺,故可以橫行於丗間矣。」

黃帝在明堂,雷公侍坐,黃帝曰:「夫子所通書受事衆多矣,試言得失之意,所以得之,所以失之。」

雷公對曰:「循經受業,皆言十全,其時有過失者,請聞其事解也言循學經師,受傳事業,皆謂十全於人庶,及乎施用正術,宣行至道,或得失之於丗中,故請聞其解說也。。」

帝曰:「子年少智未及邪!將言以雜合耶言謂年少智未及而不得十全耶!爲復且以言而雜合衆人之用耶!帝疑先知而反問也。!夫經脉十二,絡脉三百六十五,此皆人之所明知,工之所循用也謂循學而用也。所以不十全者,精神不專,志意不理,外内相失,故時疑殆外,謂色。

内,謂脉也。然精神不專於循用,志意不從於條理,所謂粗略。揆度失常,故色脉相失而時自疑殆也。診不知隂陽逆從之理,此治之一失矣〈脉要精微論〉曰:「冬至四十五日,陽氣微上,隂氣微下。夏至四十五日,隂氣微上,陽氣微下,隂陽有時,與脉爲期。」又曰:「微妙在脉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隂陽始。

白話文:

學者即使通曉歷代所有醫學典籍,但若診斷不能掌握三常(指三種常規診斷方法),治療不謹慎犯了五種錯誤,又不追究病情的餘緒,也不詢問病人的特殊情況,這樣只能算粗略的醫生。

這五點錯誤,都是因為醫術不通,對人事不明。這五種情況,只可稱之為學醫之人,還不足以通曉精微的道理,人世間的事情還懵懵懂懂。所以說:「聖人治病,一定要了解天地陰陽,四季的規律,五臟六腑的運作,臟腑之間的表裡關係,針灸砭石的運用,以及各種藥物的功效,還要考慮病人的生活情況,以明瞭經絡的道理,以及病人的身份地位、貧富貴賤,年老年輕、勇怯等情況,仔細區分病灶所在,了解疾病的本源,運用八正九候等診斷方法,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。聖人的知識準備如此周全,醫生們應該努力學習。」

治病之道,人體內氣是根本,遵循探求其理,如果探求不到,錯誤就在於表裡。醫生治病,必須在形氣的內部探求病因,找到錯誤所在,這就是聖人看重的寶貴經驗。如果探求不到,就要根據藏府之氣,陰陽表裡的情況來觀察。

遵循數字治病,就不會違背穴位法則,能夠運用此法,終身都不會遇到危險。守數,指的是血液多少以及針灸深淺的數目;據治,指的是根據穴位所治療的意義來運用。只要遵循數字治病,就不會違背穴位法則。殆,指的是危險。不了解穴位法則,五臟積聚熱邪,癰腫發作,六腑積聚熱邪。熟,是熱的意思。五臟積聚熱邪,六腑受到影響,陽熱互相搏結,熱邪所到之處就會形成癰腫。

診斷疾病不仔細,就是犯了失常的錯誤。失常,指的是違背了經絡及正當的治療方法。謹慎遵循這種治療方法,與經絡的運行相符合。循著內氣的運行,探求穴位會合的道理。上經下經,推斷陰陽的變化。奇恆五臟的變化,都根據明堂來判斷,仔細觀察疾病的始末,就能夠遊刃有餘。所謂上經,指的是氣的通達天部;下經,指的是疾病的變化。這兩經推斷陰陽之氣,奇恆五臟,都根據明堂來判斷。

揆度,指的是衡量疾病的深淺;奇恆,指的是奇特的疾病;五中,指的是五臟的氣色。明堂,是觀察萬物,辨別黑白,審察長短的地方,所以說根據明堂來判斷。審察終始,指的是審察五臟的氣色變化,周而復始。如果遵循這樣的道理,運用就會無窮無盡,如同駕輕就熟,無論做什麼都能夠成功,因此能夠在世間遊刃有餘。

黃帝在明堂,雷公侍坐,黃帝說:「夫子所通曉的醫書和經歷的事情很多了,試說說你醫術的成功和失敗之處,以及成功和失敗的原因。」

雷公回答:「遵循經典學習,都說能做到十全十美,但實際上有時也會犯錯,請您講解一下其中的道理。」意思是說,遵循老師的教導學習,都認為能做到十全十美,但實際運用正當的醫術,宣揚至道時,有時也會在世間遇到成功和失敗,所以請您講解一下。

黃帝說:「你年少,智慧還沒有達到那個地步吧!是想用雜七雜八的道理來解釋嗎?」意思是說,年少智慧未成熟,難以做到十全十美,難道是想用雜亂無章的說法來解釋嗎?黃帝懷疑雷公的回答,反過來提問。經脈十二條,絡脈三百六十五條,這些都是人所熟知的,醫生所遵循運用的。所以不能做到十全十美的原因,是因為精神不專注,意志不堅定,內外失調,所以常常感到懷疑和危險。外,指的是面色;內,指的是脈象。因為精神不專注於遵循運用,意志不堅定,條理不清,這就是粗略的原因。推斷失常,所以面色和脈象不符,常常感到懷疑和危險。診斷時不了解陰陽盛衰的道理,這是治療的其中一個錯誤。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「冬至後四十五天,陽氣微弱上升,陰氣微弱下降;夏至後四十五天,陰氣微弱上升,陽氣微弱下降。陰陽有其時令,與脈象相應。」又說:「脈象的微妙之處,不可不細察,察看脈象要有規律,從陰陽開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