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》~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8)
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 (8)
1. 重廣補註黃帝内經素問卷第二十三
」由此故診不知隂陽逆從之理爲一失矣。
受師不卒,妄作雜術,謬言爲道,更名自功新校正云:「按《太素》『功』作『巧』。」。妄用砭石,後遺身咎,此治之二失也不終師術,惟妄是爲,易古變常,自功循已,遺身之咎,不亦宜乎!故爲失二也。。
老子曰:「無遺身殃,是謂襲常。」蓋嫌其妄也。不適貧富貴賤之居,坐之薄厚,形之寒温,不適飲食之宜,不別人之勇怯,不知比類,足以自亂,不足以自明,此治之三失也貧賤者勞,富貴者佚,佚則邪不能傷,易傷以勞,勞則易傷以邪。其於勞也,則富者處貴者之半。其於邪也,則貧者居賤者之半。
例率如此,然丗禄之家或此殊矣。夫勇者難感,怯者易傷,二者不同,蓋以其神氣有壯弱也。觀其貧賤富貴之義,則坐之薄厚,形之寒温,飲食之宜,理可知矣。不知比類,用必乖哀,則適足以汨亂心緒,豈通明之可妄乎!故爲失三也。
診病不問其始,憂患,飲食之失節,起居之過度,或傷於毒,不先言此,卒持寸口,何病能中,妄言作名,爲粗所窮,此治之四失也憂,謂憂懼也。患,謂患難也。飲食失節,言甚飽也。起居過度,言潰耗也。或傷於毒,謂病不可拘於藏府相乘之法而爲療也。卒持寸口,謂不先持寸口之脉和平與不和平也。
然工巧備識,四術猶疑,故診不能中病之形名,言不能合經而妄作粗略,醫者尚能窮妄謬之違背,况深明者見而不謂非乎!故爲失四也。
是以丗人之語者,馳千里之外,不明尺寸之論,診無人事言工之得失,毀譽在丗人之言語,皆可至千里之外,然其不明尺寸之診論,當以何事知見於人耶!。治數之道,從容之葆治,主也。葆,平也。言診數當王之氣,皆以氣髙下而爲比類之原本也。坐持寸口,診不中五脉,百病所起,始以自怨,遺師其咎自不能深學道術,而致診差違,始上申怨謗之詞,遺過咎於師氏者,未之有也。
是故治不能循理,棄術於市,妄治時愈,愚心自得不能脩學至理,乃銜賣於市墨,人不信之,謂乎虚謬,故云棄術於市也,然愚者百慮而一得,何自功之有耶!~~,~~新校正云:「按全元起本作『自巧』《太素》作『自功』。」。嗚呼!窈窈冥冥,熟知其道𫝆詳『熟』當作『孰』。
道之大者,擬於天地,配於四海,汝不知道之諭,受以明爲晦嗚呼,歎也。窈窈冥冥,言玄逺也。至道玄逺,誰得知之。孰,誰也。擬於天地,言髙下之不可量也。配於四海,言深廣之不可測也。然不能曉諭於道,則授明道而成暗昧也。晦,暗也。」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了古代醫生診斷疾病時可能犯的四種錯誤,並闡述了學習醫術應有的態度。
第一種錯誤是:不懂陰陽的運作規律,盲目用藥,濫用砭石療法,最終導致病人病情加重,甚至危害自身。不遵循師傅的教誨,自行其是,更改古法,自以為是,最終反而害人害己。
第二種錯誤是:不根據病人的貧富貴賤、體質強弱、生活習慣等因素來診斷病情,不懂得歸納總結,導致診斷失誤。貧窮勞苦的人容易生病,富貴安逸的人則不易生病,但也有例外。勇敢的人不易感染疾病,膽怯的人則容易生病,這取決於他們的精神狀態。不考慮這些差異,就容易混亂思路,難以做出準確的診斷。
第三種錯誤是:診斷疾病時不詢問病人的病史、憂慮、飲食起居、是否中毒等情況,就單憑把脈來診斷,這樣很難診斷準確,往往會做出錯誤的診斷和治療方案。
第四種錯誤是:即使醫術高明,掌握了各種治療方法,但如果不能準確診斷病情,盲目施治,也會導致治療失敗。經驗豐富的醫生尚且可能犯錯,何況那些缺乏經驗的醫生呢?
文中還提到,醫生的名聲取決於世人的評價,但真正的醫術水平卻並非僅僅依靠世人的言語所能評判。行醫應遵循規律,穩紮穩打,不可急於求成。不可將責任推卸給師傅,應當不斷學習,精進醫術。 那些不遵循醫學規律,亂治疾病,最終會被世人唾棄,所謂“棄術於市”。即使偶然治好病人,也不能說明其醫術高明。
最後,文章以感嘆的語氣總結,真正的醫道高深莫測,難以完全掌握,因此應當謙虛謹慎,不斷學習,才能更好地為病人服務。